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江东时评 | 博物馆“上云”还要“上心”
2020/04/09 21:09  新华报业网  

  “云游”故宫、“云看”南京博物院《瑞祥鼠》生肖展、“云听”《国博好课》……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多家处于闭馆状态的博物馆“闭馆不停服务”,利用“云端”发布馆藏、介绍展览、直播探馆等,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数字化为支撑的“云游博物馆”日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新方式。

  其实,网上展览、直播看馆等并非新鲜事物,全世界的博物馆早已掀起一场数字化的革命。用数字化技术开拓新的展陈方式,既是传承历史文化和加强文物保护的需要,也是顺应公众随时随地看展、提升体验的期盼。而疫情的特殊时期,无疑加速了博物馆数字化的进程,博物馆“上云”成为大势所趋。

  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仍面临不少挑战。由于项目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科技含量高,资金和人才的缺口愈加显现。静态展示多,互动交流少;简单介绍多,深入讲解少;利用老技术多,利用新平台少……这段时间以来,公众对“云游博物馆”的期待和反馈,也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上云”不是简单披上数字化的外衣,不是直接将线下博物馆搬到线上,而是要用心做好线上服务,让内容更走心、文化更入心。

  博物馆不光是一个物的存放所,更是连接历史文明与现代生活、人与物的一个窗口。而好的博物馆数字化,除了文物的展示之外,更重要是将文物与人的生活、文化联系起来,以满足人们知识获取、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以人为本”“用心服务”正是数字化的核心所在。服务用心,内容必须走心。深入挖掘文物内涵、讲好文化故事,才能让文物“活”起来,走进个人的生活。数据显示,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为我国博物馆的主流参观群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深邃厚重的历史故事,才能更吸取年轻受众。同时,用新的视角、新的创意,以一些小游戏等加强互动,提升用户参与感,才能更好让文化入心。

  除了内容,博物馆数字化的“另一翼”技术也要加强。仅靠博物馆自身的技术力量难免势单力薄,近年来,很多博物馆都开始“借力发挥”“借梯登高”。比如,故宫、敦煌、秦陵等与腾讯合作,推出数字化文创产品。这启示我们,借力新平台、新技术,“IP+文创”“博物馆+互联网”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数字化并非一朝一夕。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各地的博物馆都将有序开放。如何在向线上拓展、向“云端”延伸的同时,推进线上线下融合互补,更好服务于公众,也是今后博物馆数字化需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