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问月桥、双桂坊……如果来场“江苏地名大会”,这些知识你要get
2019/12/12 18:56  新华报业网  

  

  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从11月16日开始,每个星期六的19:00,中国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都会在央视四套准时播出。一个个承载着深厚文脉的地名,以竞答的方式呈现,让全国观众深切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地名文化。

  

  读懂名字,是读懂一种深沉的感情。作为拥有4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强省,江苏同样拥有深厚的地名文脉,已经播出四集的《中国地名大会》中也屡屡提到有趣的江苏地名。学者指出,江苏的古地名,是值得江苏人为之骄傲自豪,并有序传承的文化遗产。

  “江苏”二字取自这两座文化名城

  “地名就像阳光和空气,它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行走在地名里,就是走在历史里。比方说走在深圳的地名里,就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历史里;走在南京的地名里,就是走在六朝古都2000多年的时光长河里。”《中国地名大会》两位特别嘉宾之一、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教授如此阐释地名和我们的紧密联系。

  江苏的地名文化同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邳国、彭国、邗国、徐国、宜国……史料中能找到各种烙印在江苏大地上的早期地名,最早的商周时期就已出现。

  

  苏州平江路

  数千年岁月中,江南江北,江苏各地涌现出的地名数不胜数,有的一直沿用至今,如盱眙、句容、 溧阳、赣榆、丹徒、射阳、泗阳、江都、海陵等等都是诞生于秦汉时代的古县名;徐州、扬州的名字出现在《尚书禹贡》中,属“天下九州”;苏州、常州、淮安、太仓、宜兴、常熟、高邮等古城的地名不但在当代家喻户晓,在古代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相比之下,“江苏”这个地名的历史倒不算太久。清康熙六年(1667),清政府将江南省分置为江苏、安徽两省。“江苏”之名取省内两座最为重要的城市——江宁(今南京)和苏州各自名称中的第一个字而来。

  已播出的《中国地名大会》中也多次提到江苏地名。第四期中,主持人给选手们出了一道抢答题:“信阳、运城、高邮、开封四个城市中,哪个城市因承担信息传递职能而得名?”答案正是历史文化名城高邮。高邮市民政局地名办的负责人介绍,高邮是全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下令在今天的高邮这块地方筑高台、置邮亭。胡阿祥教授在现场如此点评:“高邮是真正寄信寄出来的地名。”

  跟着唐诗的脚步,走近老地名

  地名,既是空间的坐标,也是文化的标识,更是乡愁的记忆。小小的地名可能隐藏着地理、语言、文学、民俗多方面信息,引导人们去探索蕴藏其中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唤起根植于人们心中的家乡情结与热土情怀。记者采访了江苏多个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学者,听他们讲述各自家乡令他们印象深刻的美丽地名。

  跟着唐诗的脚步走近传承千年的江苏老地名。“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在南京著名文化学者薛冰看来,李白《长干行》里的诗句不仅仅诞生了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更记录了古长干里的千年繁华。“长干里就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南京古地名。”

  

  古长干里

  古汉语中,“干”,是指山岗间长条形的平地。“长干里”早在越国范蠡筑越城时就已形成,大致位于今南京中华门和雨花台之间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一带。从六朝开始,长干里一直是喧闹繁荣的街市和人烟稠密的居民区。如今,这个地名依然广为人知,吸引人们前来怀古访幽。而和“长干里”一样,出现在唐诗中、目前还在使用的还有“乌衣巷”“凤凰台”“朱雀桥”“台城”“桃叶渡”等。

  扬州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2016年,扬州市政府公布《扬州市第一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包含的历史地名多达810个。扬州更有“月亮城”的美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表达对扬州的迷恋时,唐代诗人们总是不吝笔墨。“扬州很多古地名都充满着诗情画意,有不少因月亮而生。”扬州著名文化学者韦明铧最喜欢的老地名是“问月桥”。

  清朝诗人言忠贞《芜城春游曲》曰:“春风十里听弦歌,好女如云陌上过。问月桥头问明月,不知谁个似嫦娥。”问月桥位于绿杨村附近,横跨小迎恩河,东西两岸曾为画舫停泊处,清幽静谧,画舫至此,如入仙境。“‘问月’二字将月亮拟人化,每次来到这里,我都会想起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应成三人’的诗句。”韦明铧说。

  与文学相伴生,除了唐诗宋词,江苏老地名还承载着动人的爱情传说。

  在镇江大港,有过一个令镇江文联一级作家王川无法忘怀的老地名——华山畿。“这‘华山畿’不但是地名,也是收入《乐府诗集》的南朝民歌,是一位女子为了哀悼为她殉情而死的恋人而唱的歌曲。”王川说,凄美的民歌,加上当地发现的南朝银杏树和古墓群,足以证明“华山畿”是一个从南朝时期就开始使用的老地名。

  地名记录先贤故事,昭示后人

  “苏州目前保留着将近两千条老街古巷,每个街巷名称都是一则动人的古城故事,有的还对应着在苏州留下足迹的名人。”著有《苏州街巷文化》的吴文化学者潘君明说起老街巷,如同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桃花坞、丁香巷、槐树巷、凤凰街、织里弄、锦帆路……他列举的这些街巷名称读起来就洋溢着诗意,背后的故事更耐人寻味。

  位于临顿路南段西侧的“落瓜桥下塘”记录了宋代名臣吕蒙正的故事。潘君明介绍,苏州民间传说吕蒙正早年落魄,流落于苏州,寄宿在蔡汇河头窑洞里。

  一次,他腹中饥饿,外出乞讨,见一农民拉着一车西瓜正要上桥。吕蒙正上前帮忙,善良的农民给了他一只西瓜。但他手中无力,西瓜没有捧牢落入河中。

  后来,吕蒙正考中进士做了宰相,依然不忘早年在苏州的落拓经历。他在当年落瓜处建桥,以回报善良的苏州人。人们遂称这里为“落瓜桥下塘”。

  古地名中蕴含的先贤事迹,时时启迪和激励着后人。在常州南大街附近,有一条长约400米的小巷“双桂坊”,这被常州民俗学会会长季全保看作“常州最美地名”,“它记录着古代常州人重教兴学、崇尚文风的传统。”季全保介绍,北宋乾德五年(967),寓居于此地的宋维、宋绛两兄弟同时考取进士,邑令宋蟾为宋氏兄弟在这里建牌坊,上书“来贤”二字。到了宋景祐元年(1034),住在巷内的丁宗臣、丁宝臣兄弟又同登甲科,地方官遂将“来贤坊”改名为“双桂坊”。仅隔了67年,同一条巷中两对兄弟进士及第,千年来传为常州文脉佳话。

  

  常州双桂坊

  在无锡文史作家王辉心目中,最好听的无锡老城区地名非“留芳声巷”莫属。“留芳声巷东接解放东路,明末清初,有位刘姓富户在此开设了‘芳声当铺’,得名‘刘芳声巷’。”民国时,前清举人俞复在任无锡县长期间,取“留芳百世”之义,提议改巷名为留芳声巷,民众传颂,流传至今。留芳声巷走出薛祖康、杨荫杭、杨荫浏、杨绛等杰出人物,钱锺书、钱锺韩也在此地住过。“巷内优秀儿女的芳名,犹如优美的乐声,留存在无锡人心中。”

  公元前206年,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即今徐州),若干流传至今的徐州地名正与项羽相关。在徐州工程学院薛以伟教授看来,位于户部山最高处的戏马台就是一个充满着楚风汉韵的古地名,“当年项羽在户部山上因山为台,演武阅兵戏马。如今,徐州人只要说起‘戏马台’,就会想到楚霸王的英武雄姿。”

  传承老地名,赓续人文基因

  “江苏古地名有着诸多突出特点。”身为中国地名学会城市地名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的胡阿祥说,很多江南古地名,如姑苏、句容、无锡等都是基于古吴语的孑遗,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江苏境内水网纵横,江河湖海催生了诸多“水文化地名”,如江阴、淮阴、洪泽等;古代江苏海滨盐业发达,在南通、盐城等地较为常见的总、甲、灶、场等地名通名,是盐业发展的见证;苏北很多地区则习惯于以姓氏加上地名通名,形成诸如张庄、王村一类的与姓氏有关的地名。

  

  徐州戏马台

  “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有传统、历史、文化,有乡音、乡情,凝聚着人文基因。”在胡阿祥看来,地名是鲜活而且广泛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世世代代延绵而来的民生、民情、民意,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和传承地名文化,会造成文化记忆的断裂、历史记忆的断层。

  而在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遗产方面,江苏有着诸多有益实践。“早在2007年,南京在全国率先将老地名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1月,南京市江宁区又将江宁老地名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胡阿祥认为,将老地名列入“非遗”,出台老地名保护名录,在城市建设进程中激活已消失的老地名,老地名才能有序传承,“当我们对地名文化有了这样一份亲近和敬畏时,才会升腾出自信和自豪感。”

  交汇点记者 于锋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