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勇担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高校使命
2022/12/19 12:15  新华传媒智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扎根苏北大地的地方应用型高校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发展需求的光荣使命,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三个第一”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优势,加强校地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努力在服务苏北和江苏现代化建设中作出高校的贡献。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区域人才集聚高地。地方高校要坚持引培并举,用留结合,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每年制定计划持续大力引进博士、国家领军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等高级人才,坚持全职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同时探索“人才飞地”等灵活人才政策;加强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项目培育工作,打造省级优秀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争取省产业教授、省双创博士,构建苏北各地的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为加快推进苏北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人才支撑。

  持续强化应用研究,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根据自身专业与学科特色优势,积极培育、打造、申报诸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平台,整合、运用优势资源助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积极探索对接地方育人、创新平台。作为驻淮高校之一的淮阴工学院,长期服务淮安台资高地建设,联合台湾高校、市台办以及在淮知名台企共建了全国首家淮安台商学院,并成功获批“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为苏中苏北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依托台商学院,实施“10万名台企员工培训工程”,开展了“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特训营”“苏台(淮安)青年菁英峰会”等科研学术活动,承接涉台调研课题30余项,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地方高校还需通过积极申报组建各类省级社会科学智库,围绕苏北区域发展战略、苏北经济发展与转型、苏北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打通苏北地方发展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突出产教科城融合,打造区域融合发展高地。地方应用型高校应主动对接苏北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打造化工材料、电子信息、交通装备、食品生物等适合苏北地方发展阶段的优势特色专业集群,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为苏北制造业转型升级培养专门人才;与地方政府或民间学术科研组织共建,引入国内外知名行业专家,积极申报针对苏北现代化的各类省级战略专项,诸如“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双碳”等战略的苏北专项;共建大学科技园,引导师生用专利权入股大学科技园企业,积极打造校城融合工程,淮阴工学院近年开展的“1111”校城融合工程,在实现与淮安各县区全面对接基础上,学校各二级学院依托学科专业优势积极与相关省市厅局开展合作,比如交通学院与交通运输局、生科学院与农业农村局等。引导教师围绕行业产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学校位列全国高校专利转化排行第78位、专利许可排行第68位,在推动校城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依托上述途径,地方高校能够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过程与服务产业深度融合,全力引导学生围绕行业产业技术难题开展实践锻炼和创新创业,通过与地方特色产业企业合作推动专利申报和授权,重视“互联网+”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加快培养苏北地方发展急需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同时,地方高校仍要大力培养以全面建设苏北现代化为关注和服务对象的一批人文艺术社科类人才,聚焦苏北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充分发挥汇智聚力作用,积极开展政策研究、文化宣传、社会治理研究工作,努力为苏北和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精彩方案!

  常绿(作者为淮阴工学院校长、苏北发展研究院院长)

标签:苏北;人才;地方高校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