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要报|高质量推动校园开放与城市治理协同发展
2023/09/19 12:3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高等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及国际交流等任务和使命,是高层次人才、创新资源、智力支撑的聚集高地,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名片。高校深度融入城市治理,是高校历史使命的自然延伸,是城市治理的必然环节。

校园开放是高校使命的自然延伸

通过校园开放,融入城市治理是高校历史使命的自然延伸。高校融入城市治理主要通过3个环节来实现:其一,高等院校的职能除了教书育人,同时承担着科研进步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责任。如企业、高校、研究院之间的合作共享,可以有力地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并提升经济发展。高校是创新社会治理理论的重要源头,有着理论的指导,城市治理便不会迷失方向;没有城市治理实践的验证,理论将会显得空洞无物。将城市治理的创新理论融入城市治理实践,指导城市治理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必然之路。其二,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论是人才的专业实践,还是人才的最终就业,都离不开城市治理的实践。校园开放,就是要将人才培养与城市治理紧密协同,高质量培养城市治理所需的人才。其三,在城市治理的实践中,将会形成大量的治理经验,既有不足也有成绩,这需要高校提供智力支撑,系统地总结有效经验并进行理论提升,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城市治理模式。

如果走封闭式的校园发展之路,那么高校培养的人才、创新的治理理论都不能精准对接城市社会治理实践需要。高校开放共享是随着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重大变革,如高考制度的产生、现代大学的建立、教学体制与学科的改革,都对应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方针的变化。高校校园开放共享也是教育和社会接触的一个窗口,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开放校园是高校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校园开放是城市治理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社区是城市人口居家生活的“第一场所”,是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前沿阵地,大学校园是社区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小社会”,应推进校园治理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构筑社区治理“共同体”。

加强社会治理一站式大学校园网格建设,充分整合公安、司法、应急管理、城管、社会事务等部门力量,将更多优质社会治理和服务资源下沉到大学校园;促进多部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使社区能实时精准掌握网格内的风险、隐患、矛盾、舆情信息,切实构建起一个以互联网为载体、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城市、街道、社区、高校四级多元协同治理体系,实现在“小网格”中干好“大治理”事务。高校与地方应急部门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应急”优势,开发面向社区应急管理者、一线警务人员、卫生救援人员、应急志愿者等基层人员的网络工作平台,宣传普及应急知识,重点关注高校这一人口密集区域,精准识别动态追踪重点关注人群、重点服务人群,及时上报隐患信息,确保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神经末梢”畅通,实现应急管理关口前移,对举报重大风险隐患的有功人员予以重奖和严格保护;积极开展“安全隐患随手拍活动”,鼓励师生员工立足本职岗位,利用手机拍摄视频、图片等,向监管部门提供安全隐患信息,提高群防群治保安全能力。

校园开放是文化传播的必然逻辑

文化有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区分,建筑设施、制度建设、语言表达等都是文化的显性部分,思维方式、举止修养等则是文化的隐性部分;显性文化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实践来加以掌握,隐性文化则只能通过心领神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感知感化等方式来加以传播。某种程度来说,高校也是文化的高地之所在,高校也有着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教育部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促进高校教育资源的开放,发挥在线教育的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通过校园开放,将高校更多的文化资源向社会开放,让全社会在共享高校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城市居民的素养,则更加有利于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纠纷,更加有利于高质量推动城市治理。由此可见,高校校园资源共享是顺应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是促进文化社会传播,满足社会化人才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

总之,高校校园公共设施的开放与共享,回归了大学建立之初与城市居民设施共享的初衷。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高校进一步开放共享,融入社会发展将有更广泛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它不仅对城市存量规划和城市更新有重要的贡献作用,而且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需求提供更多的高质量活动空间和服务设施,提升了城市的便利性。高校进一步融入社会,承担服务功能、创新职能,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与此同时,高校也需要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满足开放共享所带来的社会人群进入校园所产生的设施保障不足、群体冲突等校园安全问题。高校和城市需要携手合作,推进社会公共设施的开放与共享,共同促进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李长荣(常州大学)

标签: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