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要报|持续深化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
2022/12/08 14:5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依托自身优势创办企业,对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尊重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改革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化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促使高校聚焦教学科研主业,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是事关长远发展的大事。

  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是将公办普通高校投资设立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和国有资本参股公司及所属各级企业进行改制,通过清理关闭一批、脱钩剥离一批、保留管理一批等方式,赋予所属企业独立法人资格,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在不同历史阶段,思想政治工作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有效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在高校所属企业改制过程中,需要广泛凝聚员工共识、赢得大家理解支持、维护好各方合法权益,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营造积极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实践充分证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推进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正是党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深入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宣传讲解改革的出发点和主要考虑,让大家准确把握和深刻认识改革的紧迫性、重要性、方向性和战略性,认识到高校所属企业改制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举措。

  广泛汇聚参与改革的强大合力。改革既是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也是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要将改革的总体目标、主攻方向、重点任务、方法路径阐释好、宣传好,让改革的参与者认识清、理解透,充分调动各方面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改革在新发展阶段打开新局面。推进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要让广大员工深入理解“高校以管资本为主,加强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建立事企分开、权责明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的改革思路,坚定改革信心,汇聚改革合力,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进入大科学和大融通时代。一方面,学科交叉渗透,技术汇聚融合,科技创新复杂度越来越高,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越来越离不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先进科研仪器设备的支撑;另一方面,科研范式面临变革,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从创新到转化的周期大幅缩短,科技创新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创新活动的组织方式、政策安排、制度文化等正在深刻重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和未来五年主要任务。就科技发展而言,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未来五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随着高校所属企业改革纵深推进,高校和企业都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校要坚持内涵式发展,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主要职责,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更大作为,在培养造就一流人才上再创新的辉煌。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群体突破,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不断放大科学、技术、产业的正向循环效应。要造就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顶尖科学家、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批创新思维活跃、敢闯“无人区”的青年才俊。要积极探索与所属企业改制后的合作新路径,既厘清职责又紧密协作,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优势、企业机制灵活优势,更好地把科技创新的势能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所属企业要找准新的发展定位,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通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要塑造协同高效的创新格局,发挥与高校合作的优势,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深度对接,集聚更多创新资源要素,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作出更大贡献。要健全企业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在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创新需求对接、创新服务供给、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及创新成果利益分配上起到更大作用,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不断增强企业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更多力量。

  王晋(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高校招标采购管理工作探究”〈2020SJA1209〉阶段性成果之一)

标签: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