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观潮 > 正文
江东时评 | 中考语文可以查字典?多些“破例”又何妨
2022/03/12 09:16  交汇点新闻  

  2022年安徽省中考方案近日公布,其中关于“语文考试允许使用正版学生字典”的规定引发关注。支持者认为,这项规定是对死记硬背教育理念的突破,可以为学生减负;质疑者则认为,网络时代本就容易“提笔忘字”,允许考试查字典岂不是要进一步弱化下一代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

  笔者查了一下,中考语文可以查字典其实并非一项全新的举措。早在2004年,新华社就报道,作为课改实验区的海南省海口市首次单独命题,语文考试破例允许学生带新华字典进考场。对此,家长多半忧心忡忡,而学生们大都欢迎。而在安徽省,几年前就开始低调试行类似改革。为什么同样是中考,人们能够接受历史、道德与法治这样的科目实行开卷考试,但换了语文科目,就连考场上查下字典都那么令人忧虑呢?

  应当说,大多数人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熟练程度,主要取决于运用场景和频率。在现代社会,“提笔忘字”“书写能力退化”之类的尴尬,并不是因为人们不认识字、不会写字,而是因为电脑、手机输入代替了传统的日常书写,手工书写文字的重要性在不断下降,并且这种下降并不会对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产生直接的、显著的影响。要求人人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记住许多难记难写的汉字,并不现实也无必要。考场上查下字典,并不必然导致学生轻视语文学习、语言文字能力退化。

  荀子有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语言文字是交流的工具,字典则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辅助工具,我们不应过于强调工具的重要性而忽略人们“善假于物”的能动性。有教育专家提到,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将来学不好语文,在幼儿阶段就教孩子认识几百甚至上千汉字,这样做有些杞人忧天了。每天都生活在语言交流的环境中,有几个孩子长大成人后会不识字、不能用母语交流呢?过于重视和强调低龄幼儿的识字能力,也是一种“起跑线思维”。不管是在考场内还是考场外,借助字典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自主学习。

  知识的学习更是如此。作家余秋雨在《夜航船》一文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夜航船现象”,读书人普遍以知晓和牢记一些琐碎的、有时是冷门的文化知识、历史细节为荣。在互联网时代,我国教育不应当载着这些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驶向未来。相较于知识的机械习得,兴趣、方法和能力往往更为重要,这些领域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发力方向。

  教育改革就是要与时俱进,勇于打破成规。在当下,尤其要聚焦为学生减负,尽可能改变重知识灌输轻自主学习、重死记硬背轻实际运用、重机械训练轻探索创新的教育模式。相较于教育改革的诸多大目标,“允许中考语文查字典”只是一项微改革、微创新。为下一代计、为长远未来计,我们的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于教育界的自发创新,社会各方理应多一些包容和支持,绝不能让教育改革者“动辄得咎”、寸步难行。非但如此,社会公众还应当鼓励和推动教育界积极打破成规、创新求变。教育改革允许试错,但不能一成不变。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