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观潮 > 正文
江东时评 | 发力数字化谨防“烧虚火”
2021/10/12 22:28  新华报业网  

  数字化、智能化,正在成为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关键词。各地政府发力“数字化基建”,可谓各显神通。不过,在一波接一波的“App热”“大数据热”过后,也有不少基层干部抱怨“繁琐的数字化让大家更累了”“一个手机装十几个政务App,手机都累了”。

  政府发力“数字化基建”,有利于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和民意渠道畅通,但也有不少部门和单位一哄而上、竞相比拼,有的某个单项活动就建个客户端,有的村子里村务公开也要上马App,有的则开发针对老年人的助餐服务平台——多数老年人智能手机都不会用,怎么可能玩转App?

  “数字化基建”是个烧钱工程。举个例子,有些政务类App的开发成本加上后续的维护、管理等费用,往往要花费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此外,基层本就人力紧缺,不合理的政务平台也容易对基层形成“数字枷锁”,因为,政务新媒体建好了,就得有人运营,否则就成了装点门面的工程。不管怎样,都会耗费基层有限的人力物力。数字基建虚火过旺,由此造成的浪费不容小觑,尤其是在各级政府都在“过紧日子”、经济形势较为复杂的当下,更是如此。

  “数字化基建”虚火过旺,有些是因为相关领导干部理解不够到位,将政务类App、公众号当作装点基层政务数字化的技术道具,错把“数字化”这个手段当成目的。当然,这背后也有考核机制不合理的原因:曾有新闻报道称山西某地方政府为推广农村电商摊派指标,19天安装7万个农村淘宝App。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不少地方层层分解任务,有的单位和个人甚至直接花钱刷KPI。还有地方要求公众号的关注量与区域户籍人口数基本等同,这种考核机制、要求,明显不合理。

  在基建领域,基础不牢固,质量就堪忧。“数字化基建”也一样,如果没有足够的用户基础和与之匹配的资源,“数字化基建”的质量必定堪忧,即便是投入巨资建成了,也很可能会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从成本角度考虑,当政务App等平台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其边际成本就会递减。举个例子,开发一个服务10万人的App可能需要十万元,但开发一个服务100万人的App可能只需十多万元,均摊下来成本有天壤之别,这就是数字产品的特性。成本之外,从信息获取的角度考虑,滥建政务平台也会造成运营的负担和信息的分散,最后各自为政、各搞一套,也不利于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与其烧钱大撒胡椒面,不如从更高层级统筹这类平台的建设与运营,集中资源、精力,通过合理划分和灵活调整各地方各部门的内容模块,来满足用户需求,这样既能拉低建设成本,也能为后期运营提供更充分的资源,进而形成持续长效的维护更新机制,避免相关平台“僵尸化”。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