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观潮 > 正文
江东时评 | “量子商品”考问了谁
2021/03/17 20:13  新华社  

  据报道,近一年间全国各地冒出2000多家各类“量子企业”,它们纷纷打“量子”概念,玩“量子”噱头,将量子与化妆品、农业、食品、服装、汽车等传统产业进行“嫁接”,“量子商品”层出不穷,描述出来的“功能”都强大而神奇,当然价格也不菲。

  这些“量子商品”真的采用了量子科技吗?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一语道破:“量子比较时髦,大家都喜欢挂个名”。实际上,目前真正的量子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主要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其他领域还没有实用化。简言之,量子科技尚未进入大众生活。“挂个名”说白了就是胡编乱造虚构概念。既然商品与量子无关,那么天花乱坠有关“量子”功能的描述,就是骗人的幌子,涉嫌宣传欺诈。

  一面是科研工作者们孜孜不倦地科技攻关,一面是不良商家们锣鼓喧天的概念炒作,这对比鲜明而讽刺。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其实仔细想一想,有些骗局实际上非常低级,比如某“速读法”号称能学会“五分钟蒙眼读完十万字书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可能,但只要加点概念变成“量子波动速度”,一些家长就失去了判断能力,愿为此买单。其他诸如量子手机膜、量子香烟盒等产品也是如此,明明产品工艺简单、功能单一、能产生附加价值的余地不大,可一旦打上“量子”标签,就摇身一变成为热销商品。

  造成这种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需要反思什么?显然,面对消费品市场“遇事不决,量子力学”的怪现象,需要反思的远不只一方。有的消费者抱着“宁信其有”的想法,被“量子商品”的描述蒙在鼓里。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作为消费者,我们可能应该思考:平时是否过于依赖碎片化的知识来源,而忽略了系统地、有规律地学习?是否因为自身知识结构不完整,而让错误概念和谎言有可乘之机?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各种五花八门的“新概念”,如何理性消费?而作为科普工作者,如何更好地担负起科普的责任,如何让科普更加精准有效?如何用通俗而生动的作品普及先进的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的科学认知水平,让人们远离“量子商品”的骗局?这些问题都值得好好回答。

  更为关键的是,信息社会,我们不能指望所有消费者都是“专家”,不能要求所有消费者都懂得“百科全书”。即便咨讯再发达,即便人们多多少少都对包括量子科技在内的新名词有所耳闻,但能说清楚其中奥妙的,恐寥寥无几。量子科技过于复杂,指望普通人主动学习恐怕也强人所难。人们为了工作和生活而奔波,实在拿不出精力学习这些高精尖的事物。这就需要有关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水平,提升监管的精准度,让所谓“量子商品”没有可乘之机,需要有关企业涵养社会责任,远离概念炒作,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赢得用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袁媛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