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观潮 > 正文
文化服务当多些“群众点单”
2019/12/01 22:00  交汇点新闻  魏晓敏  

  最近,我省一位专家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要让群众成为“定菜单”“评菜单”“加新菜”的主体,使文化菜单更合口、更美味。这一观点给人以启示。

  

  所谓“定菜单”就是确定“吃什么菜”,明确“提供什么样内容的文化产品”,这个要让群众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定。“菜”上席以后“口味”怎么样,“色香味”是不是俱全,文化产品的品相、内容、效果怎样,这个得由消费的人也就是群众说了算。所谓“加新菜”,就是创新“菜品”,文化产品要多出新,不能只是“老三样”。要让群众成为“定菜单”“评菜单”“加新菜”的主体,说到底,就是文化服务要多一些“群众点单”,多一些“用户意识”,多一些“顾客至上”,进行文化内容建设、文化产品发放时,把文化惠民的“菜单”交到群众手中,建立起“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节节攀升,也带来精神文化需求“水涨船高”,过去一部电影就能满足全村老小,现在文化旅游、休闲健身、比赛演唱、场馆展览等各种形式,显露人们出对更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的渴望。同时,人们对文化服务质量的需求也在升级换代,群众的文化鉴赏能力、文化需求的多元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更加期待更优质、更丰富、更个性化的文化资源。如果不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变化,提供文化产品时还像从前那样,想当然地“一厢情愿”地开展工作,就容易导致不对群众胃口,甚至遇到“费力不讨好”的尴尬。曾经有这样一个报道:某演出团体送演出到村,却遭到冷遇。该村党支部书记说:“你们给我们送来一件裘皮大衣,可解决不了我们穿棉衣、盖棉被的问题。”

  这尽管是个案,但它生动的说明,文化服务必须“看菜下饭”,让群众“点单”。现在,各个地方各类“文化下乡”活动很多。应该说,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很受欢迎的,但也有一些地方常常出现类似上述的“裘皮衣”与“棉衣”的情况。有的过于“阳春白雪”,美声唱法、书法作品等“让人听不懂”“欣赏不了”;还有的过于“下里巴人”,太简单、太庸俗;有的太中规中矩,文化产品下乡离不开“老三样”,套路化,内容更新不及时。总之,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必须重视群众在文化需求方面发生的变化,掌握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克服想当然的主观主义。在发放文化产品前,可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服务热线等多种形式,畅通群众需求表达渠道,及时准确地收集群众的文化需求?了解需求后能不能尊重需求,做好从需求到文化产品的转化工作?如果现有可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无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又如何通过机制和资金等进行保障?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深思。

  文化服务具有大众性和共享性,其落脚点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省十三五明确提出“精准惠民工程”,通过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开展订单式服务,在工程实施落地过程中,各地通过发放“文化惠民卡”等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也启示我们,在公共文化服务多些“群众点单”方面,只要各地有意识就会有办法,只要做到位、做得好,文化服务的效果就会大大提升,“文化活水”就能真正流入“群众心田”。

  作者:魏晓敏

标签:
责编:廉昕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