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点评 > 正文
论见|别让变味“代祭”坏了社会风气
2022/03/29 22:49  交汇点新闻  

  “清明节,北京地区墓地代扫”“扬州清明代扫,可以代买祭品”……清明节临近,各网购、社交平台上提供有偿代扫墓服务的卖家多了起来。传统旧俗逐渐“新潮化”的同时,也存在着随意要价、诚信欠奉等行为,比如“代倒酒、代聊天、代号啕大哭”开价高达1000元;有公司推出的“超值烧纸套装”,从108元至1998元不等,但实际上祭品价格通常只有一二十元。

  “代人祭扫”近年来一直饱受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祭扫到底能不能找人代替,不是亲力亲为的祭扫是不是毫无意义?据《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清明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赶回故里,给先人的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这是孝心的体现。然而,近年来,受空间和疫情影响,加上工作学习繁忙等原因,部分逝者亲属不能亲自到场祭扫,需要寻找一种变通的、慰藉情感的扫墓方式。

  其实,在民间早有“坟亲家”的习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京城里人一旦有家人去世,亲属都会到郊外选墓地。看中地方后找地主人沟通,对方同意后就能安葬了,这之后双方互认“坟亲家”。如今,在清明节期间替扫墓的人锄草、添坟并收取一定费用,已经有了“职业坟亲家”。可以想见,“代人祭扫”有着现实的情感需要和市场需求。通过“代扫墓”方的扫墓以及现场直播,“求扫墓”者能够基本实现自己的情感表达,并且从中得到精神安慰。因此,“代人祭扫”并非“伤风败俗”、一无是处,大可不必一味否定。

  对于“代人祭扫”,与其争论不休,不如加以规范引导。要看到,当前“代人祭扫”确实存在一些漫天要价、欺诈,甚至是引发闹剧的现象。正如电影《私人订制》里的“代人祭扫”名场景:两名工作人员,按部就班地焚香、烧纸、点蜡、跪拜、哭喊、录像等,实在哭不够,就拿话来凑。不对其进行规范,有的“代人祭扫”就可能上演这样的“恶作剧”,让“扫墓祭祖”变了味。规范引导,就是让其在不违反法律规定、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情况下运行。

  眼下,新冠疫情仍在一些地方传播蔓延,民间“代人祭扫”的需求真实、大量存在。职能部门不妨开展前期调研,考虑出台相应规定,适时加强引导和监管。各地公立丧葬服务机构应更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和意识,通过开展“云祭扫”、代客祭扫等绿色、便捷、文明的服务形式,满足特殊时期社会的祭扫需求,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人们对民间祭扫服务商家或个人的依赖,减少“代人祭扫”服务领域的诸多乱象,让清明祭扫“风清景明”。

  文/杨丽 图/勾犇

标签:
责编:华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