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通 > 资讯 > 正文
海安:穿越6000年时光,青墩文化绽放新光彩
2019/11/16 15:39  交汇点新闻  陈明 徐超  

  

  交汇点讯 群舞《远古的呼唤》,再现先民们刀耕火种战天斗地的壮丽场景;独唱《喊一声青墩》,唱出千年文脉的厚重绵长……11月15日晚,2019中国海安青墩文化艺术节在海安大剧院拉开帷幕,以青墩文化为主题创作的精彩节目接连上演,打动了全场观众。拥有6000年历史的青墩文化,正穿越时光,绽放新的光彩。

  

  青墩遗址发现于1973年,是江淮东部面积最大、文化层堆积最厚且保存最完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青墩遗址的发现,改变了考古界普遍认为江淮东部地区无新石器时代的说法,将江海平原的历史上推了3000余年。遗址内发现了江淮东部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干栏式建筑,也是我国最北的干栏式建筑。青墩陶文化、玉文化、稻作文化都折射出中华文明的诸多因子,在中华远古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2006年,青墩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5月,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青墩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

  

  多年来,海安不断传承拓展青墩文化的基本特质,成功举办十届青墩文化艺术节,同时将青墩、漕运、花鼓、龙舞等海安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工程建设,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要传统节日开展青墩文化展示传播活动,设立青墩文学艺术奖,发行《青墩文化》期刊,组织开展青墩题材文艺创作等,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海安悠久的青墩文化,产生广泛影响,青墩文化已成为海安标志性“文化符号”。

  

  “今天,我们深入研究青墩文化,是要从历史文化中寻根、溯源、追梦,解读更多的青墩文化密码,使之在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有更新的突破,全面显示它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说,青墩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的特色文化,已成为构成海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激发广大干部群众“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见奖杯就夺”的精气神,使海安从曾经南通县(市)中基础最弱的“小六子”,跃居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榜第28位、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榜第7位,在刚刚公布的全国工业百强县(市)排名上,名列第25位。

  

  本次青墩文化艺术节通过讲述遗址传奇,研讨历史底蕴,展示风土人情,进一步扩大青墩文化在新时代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开幕式上,海安市青墩遗址研究所正式揭牌,并表彰一批“青墩遗址研究成果奖”和“青墩遗址研究特别奖”。海安还举办了青墩遗址研讨会,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周学鹰,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顺龙,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敏等专家学者围绕青墩文化遗址的发现、存在意义和价值以及保护、利用等进行深入研讨。

  海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荣贵说,海安将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原则,加快建设一个集青墩遗址博物馆、民俗风情、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青墩文化旅游综合区,让青墩文化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交汇点记者 陈明 徐超 通讯员 刘文奇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