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江苏文艺院团交出不俗成绩单
2022/08/18 10:02  

  疫情“考验”演艺行业,也打开了转型升级的新空间。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从区域来看,江苏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演出场次方面,江苏紧随上海、北京之后,位列全国第三;在票房收入方面,江苏则领先上海、广东,位居榜首。本期《文艺周刊》对话四家江苏文艺院团的院团长,听听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

  传承创新,让昆曲永葆青春和活力

  院团:江苏省昆剧院

  院长:施夏明

  8月13日晚,原创革命题材昆剧《瞿秋白》作为2022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开幕大戏,在昆山震撼上演,施夏明饰演的瞿秋白再度感动全场观众。人们惊喜发现,昆剧现代戏创作的禁区似乎正在被打破,古老昆剧正不断获得时代气息和现代艺术的滋养,得到创新性发展。

  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这看似对立却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极,恰好是江苏省昆剧院的真实写照。

  “2020年初,新冠疫情来势凶猛,兰苑周周演、南博老茶馆、周庄古戏台等省昆常态化演出被迫暂停,已经接洽好的许多大型商业演出项目也都无法推进。这对省昆来说损失惨重,于我而言更是来了个措手不及。”2020年初,刚刚开始主持工作的施夏明就遇到了老天给的重大考验。

  施夏明和昆剧院同事们很快就折腾出一些水花:

  兰苑时光机——把兰苑周周演以往的录像资料拿出来在线播放,就像坐上时光机回到兰苑看演出。该项目将兰苑折子戏演出推上“云端”,大大促进了昆曲的传播与推广。

  春风上巳天云看戏——省昆联合石小梅工作室推出四场精品演出,并尝试付费直播,共筹集资金近四万元,悉数捐往武汉协和医院,成为全国疫情期间首个付费直播的戏曲演出。

  2020年,江苏省昆剧院创排抗疫题材昆剧《眷江城》,施夏明领衔出演剧中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生刘益朋。该剧更以其对昆曲虚拟性、程式化本质特色的坚守,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随后,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省昆又创排了革命题材昆剧《瞿秋白》。

  “传统是根,我们一切的探索实践都是基于对传统的扎实传承和积累上的。”施夏明说。今年,省昆回归古典题材剧目的创作,启动了传统戏《蝴蝶梦》的新编复排。与此同时,兰苑剧场也一如既往地上演着昆剧经典折子戏,只不过,如今这些面孔变得更加年轻,略带稚嫩,他们就是2020年8月入职的“昆五代”,省昆最新鲜的血液。

  “如何留住这帮孩子,让他们能够定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到昆曲事业中去,是我眼下最放在心上的一件事情。”施夏明坦言, “孩子们还很稚嫩,处于艺术积累的阶段,演出就意味着必须要面对观众的检阅和评价,批评的声音一定会有,但是我想,这群孩子就像雏鹰一样,如果不教会它飞翔的话,它永远也不知道怎么飞。”

  施夏明表示,当年“昆四代”毕业时,一部大戏《1699桃花扇》拢住了大家的心,也向观众推出了一代昆曲新人,如今他也很想为“昆五代”打造这样一部戏。“昆曲不应该只在正当年的演员身上绽放华彩,我们必须重视传承,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只有这样昆曲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薪火相传。”

  勤学苦练,讲好根深叶茂的南京故事

  院团:南京市话剧团

  团长:常小川

  “这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转场,手上同时有7个戏在演,第8个今天又建组了……”8月16日上午9点,记者走进位于新街口的南京市话剧团排练场,正碰上《小西湖》(暂定名)的建组大会。忙活了好一阵子,团长常小川才挤出时间接受采访。

  成立于1960年的南京市话剧团,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活跃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的生力军,排演了一百七十余台舞台剧目。近年来,他们先后排演了《枫树林》《民生巷11号》《雨花台》《鸽子》等多部大型剧目,并多次荣获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等国家级大奖。

  “挖掘本土文化内涵,讲好南京故事,是我们团一直以来延续的传统。”常小川介绍,将南京老城更新的新样本——小西湖片区改造搬上话剧舞台,是今年剧团艺术创作的重中之重。

  这两年断断续续发生的疫情,压缩了剧院演出的时间,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剧团的转型和升级。对于南京市话剧团来说,改变也在慢慢发生。

  “去年,我们和专业的院线以及文化公司合作,将同名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搬上话剧舞台,是我们团商业市场探索的第一步。”常小川说,文艺院团长于文艺创作,却往往不懂营销,打通上下游的新合作模式可以整合各自的优势,让剧目走得更远。以《人间正道是沧桑》为例,在全国巡演中因为曾黎、王志坚、王劲松等明星的“引流”,该剧取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

  最近,在南京雨花剧场驻场演出的沉浸式红色戏剧《代号1921》火成了一种现象。而该剧也是南京市话剧团多元发展的另一种尝试。常小川透露,团里演出的剧目多,任务重,不可能“驻场”,于是他们打造了一个演出的模板,然后采用项目制的方式签约了一批演员,由他们“复制”模板进行常态化演出,隔段时间团里再派人去做些指导。

  “剧团开始‘两条腿走路’,但目标一样,就是不断往前!”常小川说,无论是主旋律的创作,还是走市场化的路线,他们做任何一部戏,都是奔着精品去的。

  不断连接,用“交响乐+”弘扬传统文化

  院团:省交响乐团

  副团长:王志强

  小剧场正在蓬勃发展,省交响乐团最近也做了自己的尝试。结合诞生于古都金陵的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做了一部穿越器乐剧《琴游中西》。“我们带着主创参观南京博物院,去看这幅画的数字模拟版,请专家给我们讲述这幅名画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最后我们的剧本就是以画为穿越载体,讲述了古典乐器和民族乐器从斗琴到融合的故事。”省交响乐团副团长王志强说。

  中西合璧、融合创新也是江苏省交响乐团自己的发展故事。近年来,他们积极投身中国歌剧《运之河》《郑和》《鉴真东渡》《拉贝日记》的创作,把中国故事、江苏声音带到海外,又以“金陵交响”“大江南”“大运河”为主题,屡屡发出交响之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个宝藏,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交响乐这个载体,不断进行挖掘和捏合,用更国际、更新颖、更当下的方式,使之焕发时代光彩。”

  王志强告诉记者,他们除了今年新创的《苏风戏韵》将江苏戏曲的七个剧种与西洋乐“混搭”外,还首次尝试把江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杖头木偶和经典交响乐《彼得与狼》进行了嫁接。“孩子们对木偶交响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全场上座率达到了95%。”跨界合作的市场认可度让王志强信心大增。

  包括昆剧《瞿秋白》等,越来越多的艺术表演形式,通过和自带氛围感的交响乐团合作,提升观众观看演出时的在场感和表现力。在王志强看来,除了以伴奏的形式参与到这些合作中外,交响乐团自身也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在高质量、持续不断地打造交响乐音乐季品牌外,也要不断进行思维升级,以更多创新的方式,与观众产生更多的连接。

  疫情之后,演出市场受到影响。对于交响乐团这种动辄七八十人编制的大块头来说,大范围的移动变得尤为困难。“乐器运输、人员住宿都是问题。受疫情影响,3月至6月份我们共取消或延期22场。”王志强说。

  深耕本地市场,成为必然的选择。但大剧场、大型演出的数量是有限的。王志强就“打散”乐团,鼓励演奏员们研究自己喜欢的事,然后自由组合成“小分队”进行演出。“比如,《影音留痕》就是我们的贝斯根据经典影视剧的插曲,做的一场小编制室内乐,用弦乐配上手风琴、打击乐、钢琴,包括乐团其他自由组合的《新派中提琴专场》等,均获得较高上座率和网上好评。”

  谈到未来的打算,王志强表示,省交响乐团将守正创新,用更多的好作品推动交响乐中国化、中国交响国际化。

  紧贴人民,县级小剧团创造戏剧界“涟水现象”

  院团:涟水淮剧团

  团长:翟永军

  16日晚,涟水淮剧团抖音直播室里一片热闹,两位演员一边向观众科普着淮剧知识,一边轮番表演唱段。400多位观众在线,点赞量已冲至10万多。涟水淮剧团团长翟永军激动地表示,这个形式特别特别好,每周二、四直播,每次直播两小时,演员们两人一组轮番上阵,不仅可以宣传推广淮剧,还可以提高大家的基本素质和艺术水准,权当是在练功了。

  接地气,是团长翟永军给人的感觉,更是他所带领的涟水淮剧团赖以生存的法宝。

  四年前翟永军接任涟水淮剧团团长之时,团里刚凭借一部《留守村长留守鹅》获得江苏省文华大奖,并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汇演。虽然一系列荣誉接踵而来,但团里的现状并不乐观,演员大都50多岁面临退休,人员工资也只能按70%发放,团里连个像样的排练场都没有。如何破冰,走出困境?翟永军十分坚定:“一个剧团,不搞戏,是不可能成功的。有了好戏,剧团才能翻身,咱们演员也才能挺直腰杆。”

  怎么搞?剧团从《留守村长留守鹅》的成功中敏锐觉察到,演好农村戏,讲好身边故事,才是一个基层院团最正确的选择。于是有了2019年的《村里来了花喜鹊》,一个生动的文化扶贫故事被搬上舞台。2021年5月,“党员三部曲”的首部作品《哎呦,我的憨哥哥》首演,专家一致认为“这是接地气又紧贴时代脉搏的主旋律作品”。

  连续几年,多部作品数次获奖。一个县级小剧团,创造了戏剧界的“涟水现象”。正是因为紧贴人民群众生活的创作,才有了剧目的成功,而剧目的成功又带来了剧团生存环境的改善。

  翟永军告诉记者,如今剧团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县里给剧团划拨了一栋2600平方米的小楼,并拨款装修改造,如今我们团是办公、仓储、小剧场、排练场一应俱全。曾经职工没有房补、绩效工资和公积金,如今陆续都补全了。今年,剧团委托扬州艺校代培的10名小演员即将回团实习。”

  作为基层院团,涟水淮剧团的接地气还体现在每年承担着众多基层演出。120场送戏下乡和惠民演出、非遗教学、戏曲进校园……“今年夏天由于疫情耽误了演出,我们就把传统戏的复排安排上,全团演员顶着高温,在排练场奋战了两个多月,恢复了《牙痕记》《赵五娘》《探寒窑》《天要下雨娘要嫁》等不少古装传统戏。”

  面对未来,翟永军信心十足, “目前,‘党员三部曲’之二正在采风收集素材,预计明年上半年可以和观众见面。基层院团想要搞一个精品力作确实很不容易,会面临人才、经费等各种问题,但是我们有信心。只要有好的剧目,我们一如既往地向前走!”

  来源:中国江苏网

标签: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