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社会 > 正文
直击江苏省残运会 | 老少皆宜、上手快!探秘本届残运会群众体育项目
2022/09/20 08:37  新华报业网  

  本届江苏省残运会上,除了短跑、铁饼、羽毛球等竞技赛事,群众体育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来到群体项目赛场,记者的感受是:运动员不仅有壮小伙、小姑娘,四五十岁的中年选手也比比皆是;比赛氛围少了几分凝重,多了几分欢笑。

  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这是满足残疾人健身、康复需求的必然选择。本届残运会中,群众体育比赛项目包括:掼蛋、魔方、象棋、旱地冰壶、盲人板铃球。记者走进其中部分赛场,感受残疾人群众体育的魅力和蓬勃发展的生机。

  盲人板铃球:首次纳入全国省级残运会

  一张长木桌,四面装有围挡,戴着眼罩的选手站在桌子两端。他们手持木拍,来回击打内部装有铃铛的小球,用声音判断球的来向和位置,以把球打进对方的球门为胜。这一酷似乒乓球与门球结合的运动叫“盲人板铃球”。据了解,本届江苏省残运会首次将盲人板铃球纳入比赛项目,这也是全国省级残运会首次开设这个项目。

  “盲人靠声音辨别方位,因此需要一种以听声为主的竞技运动。对盲人而言,乒乓球可以听声识球,但球一旦打偏落到地上,捡起来十分麻烦。”一直致力于推广盲人板铃球的江苏省盲人协会副主席封红年介绍,盲人板铃球上世纪70年代诞生于加拿大,进入中国已有5年多。

  本届残运会盲人板铃球项目裁判长毛伟民介绍,该运动有几个优势:场地要求不高,一个空房间加一张球桌就行;年龄、体能、技术要求不高,老人小孩都可以上去玩两把;便于推广,易上手且规则简单。“比如,这次泰州队的训练场地就放在一家盲人按摩店里,并没有寻找专门的场地,又比如,这次比赛中,很多选手练习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甚至几星期,照样上场比赛。”

  本届残运会盲人板铃球决赛里,南京代表队展现出强大实力——男子单打、女子单打、混合团体3块金牌都花落南京。18岁的男子单打冠军闫浩然是南京市盲人学校专科二年级学生,练习2年的他打坏了2块球拍。“我很热爱这项运动,安全性高,还有一定的竞技性,同时也能锻炼我的听力和反应力。”闫浩然说,自己学校里开设专门的盲人板铃球课程,经过系统训练,自己水平提升很快,也越来越自信。

  盲人板铃球进入中国时间虽不长,却受到广泛欢迎,中国人也凭借集体智慧不断改进、优化着这项运动。记者观察到,每名选手上场前都会在击球手上戴上一只硬壳手套。“装着铃铛的球打在手上很疼,我们早些年用摩托车手套保护选手的手部,后来有了专门的板铃球手套。”毛伟民说。

  球在桌上滚动,难免会行至中途停止,浪费比赛时间,有损观赏性,如何判罚?毛伟民介绍,通行的国际规则里,这样的“死球”出现后,裁判会判“重新发球”,中国则优化这项规则,“谁造成死球谁犯规”,这样既避免了“死球”频繁出现,也增加了比赛的趣味性。

  旱地冰壶:四季皆宜的“冰雪运动”

  今年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兼具优雅动作和刺激赛程的冰壶“火”了一把。这项诞生于苏格兰的“贵族运动”,不仅对场地有很高的要求,一个花岗岩打磨的冰壶更是要2万多元,一场比赛所需冰壶多达十几个。于是,旱地冰壶应运而生,将壶底装上滚轮、平滑地面稍加改造即可比赛。

  冰壶比赛动作幅度不大,适合不同类型的残障人士,本届残运会的旱地冰壶项目就设置了轮椅组、听力组,前者冠军为宿迁队,后者冠军为扬州队。

  55岁的镇江旱地冰壶队队长杨时建,在决赛场上显得十分冷静沉稳,不停绕着场地研究下一步的打法和布局。他告诉记者,自己练习旱地冰壶已有4年。参加本届残运会的镇江旱地冰壶队队员,全部来自丹阳向阳轮椅运动俱乐部。“我们俱乐部平时活动内容丰富,唱歌、跳舞、旱地冰壶,甚至轮椅马拉松都有。”杨时建说,自己因为“比较有全局观”而被推选为旱地冰壶队队长,“这次代表镇江出征省残运,我感到无比自豪。”

  “冰壶被誉为‘冰上的象棋’,旱地冰壶也一样,比拼的不仅是力量、技巧,也需要智慧和谋略。”本届残运会旱地冰壶项目裁判长张海东告诉记者,冰壶就是“运动着”的“棋子”,“一个壶打之前,我要考虑三点——把对手的壶打掉、自己的壶尽量靠近圆心、与之前打过去的壶形成阵型,一起保护中间的壶。所以,一个合格的运动员要会往下考虑两步、三步。”

  在张海东看来,旱地冰壶是最名副其实的“群众体育运动”,江苏接触、喜爱旱地冰壶的残障人士越来越多。“2018年上一届江苏省运会上,旱地冰壶的参赛队伍只有4支,这届参赛队伍已经增加到17支,共80多名运动员,几乎每个设区市都有自己的队伍。”张海东说。

  斗志斗勇、健脑健身、考验团队配合、不含高难度竞技动作……旱地冰壶这项“四季皆宜”的“冰雪”运动已在江苏残疾人体育运动中稳稳地占据一席之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金亦炜 文/摄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