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科技 > 正文
苏创 |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2021/11/30 21:40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在全球投行Torreya近日公布的《全球1000强药企报告》中显示,中国已经进入全球制药第二梯队。在生物技术方面,江苏的全球排名上升至第6位,超过荷兰、韩国和美国华盛顿特区。在全球医药千强榜前100名企业中,江苏共有4家企业入选。

  近10年来,江苏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创新能力优势明显、骨干企业竞争力强、区域特色集群初步形成。医药产业链完整、“园区化”特点显著,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前50强中,我省共有15家园区,连续4年位居全国首位。

  视觉中国 图

  研发赋能,江苏多个领域实现持续创新

  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从仿制药到研发国际一流创新药,江苏生物医药创新正释放强劲动能。

  《科技周刊》记者从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江苏全省申请新药注册427件,同比增长38.2%,获批上市药品145个品种,约为去年同期的2.4倍,其中创新药7个、改良型新药5个,占国产创新药超四成,数量居全国第一。共有6家企业入选“2020年中国创新力医药企业20强”。“十三五”期间,江苏共获批创新药15个,占全国近四成,药品注册申报和批准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创新药的研发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数据显示,全省生物医药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已达到销售额的3–5%。其中重点骨干企业达到8–10%,以恒瑞医药为代表的领军企业已达到20%左右。

  11月初,由恒瑞医药自主研发创新药达尔西利联合氟维司群治疗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3期临床研究在国际顶级权威杂志《自然医学》全文在线发表。这是国内药企研发的首个国产CDK46抑制剂,也代表着越来越多来自江苏的新药和治疗方案获得国际学界的肯定。恒瑞医药高级副总经理、全球研发总裁张连山博士介绍,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引领下,恒瑞医药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课题57项,推进50余种创新药正在临床开发,240多个临床项目在国内外开展。4500多人的药研发团队、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分子靶向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孵化器基地,为持续输出高质量创新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也助推着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江苏新上市的二三类医疗器械1957个,占全国总数的12.69%,其中三类医疗器械180个,占全国总数的17.65%、位居第一,通过创新医疗器械审查9件,全国第二。

  11月15日,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为今年以来我省第7家在科创板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发展源自于持续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是在技术创新层面,更重要的是流程体系的创新。”诺唯赞董事长曹林表示,通过研发实践改进流程并重构作业方式,对关键环节进行深度解耦,公司研发效率有了数十倍的提升。2020年,诺唯赞在新冠核酸检测原料、抗体检测试剂、疫苗评价产品与服务等多个产品领域实现从研发到市场的快速突破。

  为鼓励企业持续创新,江苏不仅提供政策支持,更是捧出真金白银。今年以来,省药监局在新药上市方面持续进行指导服务;11月1日,江苏《关于促进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实施,未来3年,将对省内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全产业链发展驱动能级,智慧医疗“科创圈”正在形成

  截至目前,我省生物医药企业共4453家,其中药品生产企业599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536家,数量居全国第二,化妆品生产企业318家。2019年,按国家统计局调整后的数据,江苏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770.5亿元、约占全国14.5%,利润557.69亿元,出口交货值419.64亿元,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营业收入4356.84亿元,利润670.12亿元。高质量集聚发展的江苏生物医药产业溢出效应明显。

  太湖之滨,以无锡为圆心,全方位升级的长三角医疗科创集群新布局正在形成。这里集聚了阿斯利康、药明康德、费森尤斯卡比华瑞制药、通用医疗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构建了覆盖药物设计、靶点筛选、生物合成、临床试验、药证报批、商业化等全方位、一体化的医药研发服务平台,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和创新能力强劲。

  区域内产学研一体化和供应链的相对闭环也吸引了更深层次的合作。10月18日,无锡高新区与GE医疗签署“智能医疗产业战略合作备忘录”。GE医疗中国副总裁、首席创新官戴鹰介绍:“我们力主全线产品要在中国做创新。过去的供应链来自全球,但现在的供应链则是100%国产,包括核心零部件的全线自主创新。未来,我们将逐步达到所有元器件都来自于以无锡为中心200公里半径的供应,全区域和全链条实现百分之百自主可控的能力。”

  生物医药是苏州重点打造的“一号产业”,产业发展质态和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前列。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苏州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孙扬澄介绍,作为生物医药产业“高原上的高峰”,苏州自贸片区这两年紧盯人才、土地、金融、法律等要素配置,围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集成式开展制度创新,打通了产业链上“研发-生产-流通-使用-保障”等多种制度性障碍,形成了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呈现出“马太效应”。

  以生产和融资环节为例,苏州在国内率先探索生物制品分段生产,促进产业细化分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并在全省首创“生物医药产业链高价值专利组合证券化”,以生物医药企业的授权专利作为底层资产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2020年,作为苏州自贸片区承载地的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1022亿元,产业竞争力蝉联全国第一。

  齐全的产业链条也吸引了更多上下游企业把厂区延伸到江苏。2018年,提供生物反应器技术的上海百仑科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子连云港赣榆区墩尚镇。公司副总经理尹纪臣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这里,除了政府给予的优惠扶持外,连云港当地集聚的医药龙头企业和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优势对他们来说有更大的吸引力。“我们的发酵罐与正大天晴抗生素项目有合作,与恒瑞药业、豪森药业有单克隆抗体项目有合作,也可为生产新冠检测试剂企业提供相应服务。未来,我们将扩大厂区,确保产能再上一个台阶。”

  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探索生物医药产业升级新模式

  纵览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图景,记者发现,我省各地的生物医药产业在不同赛道上各有千秋,精彩纷呈。

  南京形成了以基因检测、诊断试剂、精准医疗为特色优势的生命健康产业体系,集聚了1/3的全国20强基因检测公司;苏州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1号产业,竞争力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生物药、医疗器械领域优势明显;无锡计划构建‘1+2+X’生物医药园区发展新格局,即一个产业集聚区,两个创新基地,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X”个发展生态圈;连云港拥有恒瑞医药、豪森医药、正大天晴、康缘医药等有龙头企业,正建设“中国药港”,入围国家级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先进制造业集群;泰州有部省共建机制的泰州中国医药城,可最大程度发挥平台优势……

  优势之下,如何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志高表示,首先,江苏各地应发挥各地优势,实现错位发展——比如连云港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配置,做好市场开拓,加强营销能力,发挥头部企业的带动作用;苏南地区继续发挥爆发力强的优势,做好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其次,也要做好抱团发展,打造“苏军”品牌——加强生物医药领域的协同创新,解决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政府搭台,发挥市场作用,提高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创新共同体,解决关键卡脖子问题。

  “医疗器械是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支柱。最近我们关注到,越来越多的IT移动端企业纷纷布局医疗器械行业。”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智库专家、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院长顾忠泽给南京提出了这样的发展建议,“南京有扎实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可以基于电子信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医疗装备器械,发挥产业优势。”

  江苏省科技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华认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的“存量提质”和“增量拓展”,助力我省在生物医药领域“学科强”和“产业强”的螺旋式互促提升。在存量方面,要加大“医—药”联动,利用好现有的临床医学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公共服务平台,拓宽“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和“药械研发”之间的互动渠道。在增量方面,构建基于健康数据的新型公共平台,以数字化支持真实世界研究,加速新药研发上市。

  持续性创新也是江苏生物医药产业需要面对的问题。中国药科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药科大学国家药物政策与医药产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邵蓉教授表示,2015年以来,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与生物医药产业强国仍有着不小的差距。“仅从创新药研发角度来看,江苏应加强基础研究,立足在发现新靶点、新机理上加力;当新药上市获批后,产品进入临床如何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政府在支付和采购环节中如何给予支持、给予创新者更大的信心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今年9月发布的《江苏省“十四五”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为江苏生物医药擎画了未来的发展宏图——“十四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创新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到2025年,江苏医药产业实现产业质效、创新能力、开放协同国际一流,企业实力、产业生态国内领先,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世界知名的创新药高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叶真 张宣 沈峥嵘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