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科技 > 正文
星光 | 曹福亮院士:银杏树下,科研“根深叶茂”
2021/10/12 20:08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曹福亮长期以来一直从事银杏、杨树、毛竹、枸杞等重要树种的研究,尤其是银杏的研究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他痴迷银杏研究,在银杏培育和利用上取得丰硕的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为我国银杏产业发展和现代林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像郭沫若赞美银杏“亭亭最是公孙树,挺立乾坤亿万年”一般,曹福亮的科研之路也如银杏树一样,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一次偶然,结下与银杏一生缘分

  江苏泰州是著名的银杏之乡,曹福亮1957年出生在泰州市姜堰县王石乡西官村,他儿时就在银杏树的树荫下长大。谁也没想到,数十年后,这个孩子成为大学教授,研究过很多树木,最终却把银杏当成了自己的科研归宿,踏遍大江南北搜集银杏标本,建成银杏基因库,推广银杏的种植,从婉约的江南水乡,到豪迈的秦汉故里、壮美的新疆西藏,让银杏的芳华在华夏大地铺陈。

  成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幼年的曹福亮总是吃不饱肚子,生存的压力是无声而强大的教育,让他在读书的时候格外能吃苦。1975年,曹福亮高中毕业,受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他只能先和父辈一样下地干活,等待能参加高考的机会。

  1977年,命运眷顾努力的少年,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曹福亮用优异的成绩,给自己的人生重新选择一次的可能。考试结束后,填报志愿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这个插曲影响了他的一生。

  “当时我的第一志愿是南京工学院,家里的一个大学生堂哥劝我再考虑一下,怕我考不上。”思来想去,曹福亮在交志愿表的前夜赶到高中,趁着夜色翻窗进入教室,仔细盯着墙上的招生简章。“南京林产工业学院下面的林学专业几个字对我有莫名的吸引力,我就不由自主地提笔把第一志愿改掉了。”曹福亮回忆,正是这重若千钧的“林产”二字,改变了他的未来。

  进入大学后,他才发现大学与中学的差别太大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运算、实验、设计等各种操作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曹福亮更感到时不我待,对知识的渴求让他更努力。

  本科毕业后,曹福亮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著名竹类培育学家周芳纯教授和森林培育学家吕士行教授的助手,老师们不仅教会了他科研方法,也用对某一领域的钻研精神深深影响着他。

  1992年,他在加拿大研修归国后,感觉到银杏的研究还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此后他将研究重点转向银杏。“一般人看银杏,只觉得这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植物。”曹福亮告诉记者,银杏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具有极高的经济、生态、观赏和科研价值。“从木材到叶子,再到果实、花粉,银杏浑身是宝,还可以造就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辛勤科研,不断向自己发出挑战

  从村里的少年成长为大学的老师,对旁人来说已经是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但曹福亮不会就此停下进步的脚步。

  1984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出国热”迅速升温。曹福亮期待着自己也有机会到国外学习更先进的知识,看看我国的林业领域到底还有多大的差距。出国深造成为了他的又一个自我提升的目标,为了攻克语言难关,他报名参加了英语培训班,每日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小纸条背英文单词。

  1991年,机会终于来了,他被学校选为访问学者公派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修。访学结束后,他立刻回到了南京林业大学,投身到教学和科研岗位中,还晋升为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

  时间的车轮继续向前,1997年,曹福亮又做出了一个让人吃惊,但又觉得情理之中的决定:出国读博。“在我人生的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记忆力和体力都已失去优势的情况下,我向自己发出了又一个挑战。”他想的是,中国林学领域不能故步自封,要看看“如何用他山之石攻玉”。

  40岁的曹福亮拖着满是资料的行李箱再一次来到加拿大,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从詹姆斯·皮特·金明仕,金明仕是全球数一数二的森林生态学权威。全新的教学理念和从整体着手的系统森林学,让在国内单一研究植物的曹福亮茅塞顿开。

  由于当时曹福亮还是学院的院长,他只能利用寒暑假期间到加拿大苦苦攻读,其他时间在国内主持工作和写论文。时常有人会奇怪,曹院士白天一直在处理各类事务,究竟哪来的时间做出这么多成果?殊不知,每当夜深人静时,曹福亮就会让自己静下心来,回到科研中去。

  曹福亮的博士生曾回忆,他做博士论文的时候,本以为曹老师大致看看签个字就可以了。没想到老师认真地看了他的论文,凌晨2点还打来电话探讨,提出修改意见。曹院士对每一个学生的负责,都让学生们又惊讶又感动。

  为了科研,曹福亮什么苦都吃过。他经常和学生一起到野外采标本,一次坐着拖拉机进山,到了山脚下车子上不去只能手脚并用地爬。晚上的歇脚处只有一个小房间,连一张像样的床都没有,屋顶还漏水。

  学生汪贵斌回忆跟着曹福亮外出的场景,感慨地说老师吃苦的精神让人佩服,无论是住宿条件不好,只能用井水冲冲凉,还是到西藏高反严重,路上出过事故……没有什么能阻拦曹福亮为了科研的一次次出发。

  科研之外,曹福亮也很乐于看到通过银杏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他曾在邳州教农民做银杏种植,凭借着南京林业大学银杏种植基因库和良种选育中心的技术支持,邳州银杏苗木市场的龙头地位逐步确立,拥有银杏种植资源总量、优良品种培育量、标准化栽培、苗木交易量、综合加工产量等5个世界第一。他觉得能帮助农民富起来,比发表论文甚至更有价值。

  战略眼光,立足祖国森林生态

  读博期间,导师金明仕教授的森林生态学理论让曹福亮深受启发,这一理论为森林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整体思路。森林生态学的理念在当时颇为先进,曹福亮提出编译导师的《森林生态学》时,导师有些担忧:这个理念能被中国接受吗?

  曹福亮坚定地告诉导师,中国早已不再封闭,中国林学正与世界先进理念接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重视生态文明逐步成为中国发展的共识。

  曾有专家评价曹福亮说:他是一个有大视野、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想来这是因为曹福亮从不只围绕着林业的速生、优质、高产做文章,更多的还会从国家层面考虑问题,围绕生态环境改善做研究。

  他跟学生们强调,全世界的林业其实都面临着伦理学的两难局面,即如何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中了解物理气候和立地因子对物种的干扰,让大家逐步了解到生态系统的概念、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

  “传统的林业和林学,很多内容都已经过时了。”曹福亮直言不讳,在他看来创新的内容必然要融入林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智慧农业、智慧林业正飞速发展,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会逐步更新取代传统林学、农学的课本内容。

  曹福亮介绍,智慧林业主要包括智慧感知、无线传输、智慧决策、智能控制等几个内容,智慧林业的发展要实现如下目标,包括:降本增效、节能节肥、提高效率、优化调度等,以林业的信息化带动林业的现代化。

  他说,如今中国科技飞速发展,不仅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上突飞猛进,还对推动智慧林业提供技术支撑,将农林业与大数据、云服务相结合,配合先进的传感技术、精准作业技术装备、机器人等核心技术,让智慧林业如虎添翼。

  这些技术不仅能在森林防火、生态保护、精准栽培、病虫害防治、气象预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未来还将融入课程体系,让“传统林学+专业基础+智慧技术”协同发展培育人才。曹福亮也正着手对现有林业专业改造提升,承担着智慧林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

  行政事务、科研、教书、育人,曹福亮是个“多面手”,哪一领域也不愿懈怠。他告诉记者,科学知识和人文情怀,是人类进步的双翼,哪一翼太弱都无法顺利起飞,注入人文情怀的科研方向,才能不偏不倚,使一生的工作对人类有益。

  为此,他还一边投身于严谨的科学实验,一边梳理从古至今银杏的典故、诗词与典籍。曾有人提议能否写一本让青少年儿童也看得懂的书,曹福亮欣然接受,在他看来,向青少年推广银杏文化的意义,在于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让青少年懂得珍惜自然、敬畏生命,于是通俗易懂的《听伯伯讲银杏的故事》面世,专业的表述与生动表达相结合,让孩子们爱不释手,这本书还先后荣获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金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学之大者,从今日看未来。走出研究室,走向民间传播理念,是曹福亮从事了大半辈子银杏事业后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的自然回归。他感慨,作为一个科学家,除了攀登科技高峰是职责所在,用最朴实的语言解读最深奥的道理,也同样是职责所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