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张继青弟子共演“三梦”、南艺嘉年华的城市意义、汪政忆高考1977 |文艺周刊荐读
2023/06/08 12:33  新华报业网  

  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222期)

  【繁花】

  【新潮】

  【繁花】

  忆恩师,弟子同台演“三梦”

  —— 一脉相继·青出于“兰”纪念张继青专场深情上演

  6月5日晚,第四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上,一脉相继·青出于“兰”——纪念张继青先生专场演出在江苏紫金大剧院举行。张继青先生的弟子们——梅花奖得主王芳、沈丰英、顾卫英、单雯,江苏省昆剧院徐云秀、龚隐雷、徐思佳,苏州昆剧院沈国芳、刘煜等昆剧旦角名家齐聚紫金,《游园惊梦》《寻梦》《痴梦》,一场场旦角经典名段接连上演,整场演出以视频短片、嘉宾访谈、经典剧目选曲相结合的形式,重现了张继青先生一生伟大的艺术成就,也让观众看到了昆曲艺术接力传承、蔚然大观的动人景象。

  演出现场。郭峰 摄

  1984年,张继青在首都舞台上表演《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烂柯山》中的崔氏,这两个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获得了首都观众和专家的一致赞赏,最终,由36位著名戏剧家组成的评委会全票通过,张继青名列首届梅花奖榜首,成为我国戏剧百花园中第一支“报春之梅”。

  作为一代昆曲大家,张继青先生被誉为“昆曲皇后”“旦角祭酒”,是“南昆风度”之典范。2022年1月6日,张继青先生因病辞世,她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昆曲,不仅在舞台上缔造了无人超越的“张三梦”,更热心传艺,为江苏昆剧培育出一代代后起之秀。本次纪念专场以《牡丹亭》的游园、惊梦、寻梦、离魂为主线,穿插入《小宴》《芦林》《琴挑》等名段,充分展示了昆曲闺门旦、正旦各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张继青 资料图片

  一段简短的VCR,一批老照片回放,纪念张继青先生专场就在这样怀旧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大屏暗下,笛声响起,随着婉转莺啼的《牡丹亭·游园》曲唱,八位青春靓丽的杜丽娘迈着凌波碎步翩然而来。江苏省昆剧院第五代小演员表演的《牡丹亭·游园》,处处彰显出昆曲“无动不舞、有声必歌”的极致审美。

  王芳清唱《长生殿·小宴》 龚文新 摄

  江苏昆剧唯一“二度梅”得主、著名昆剧和苏剧表演艺术家王芳第一个出场,她演唱的《长生殿·小宴》,绰约多姿,展现出昆曲艺术的无穷魅力。作为张继青先生的学生,王芳说,正是看了张继青老师的杜丽娘,她才真正爱上了《牡丹亭》,爱上了昆曲。“老师告诉我,昆曲除了四功五法这些程式化表演,更重要的是要表现人物,要展现人性之美,角色的意境之美,这也成为我今后舞台创作中始终遵守的信条。”

  顾卫英清唱《玉簪记·朝元歌》 龚文新 摄

  梅花奖得主沈丰英、顾卫英是20年前就拜入张继青门下的入室弟子,分别清唱了《惊梦》和《琴挑》两个片段。作为青春版《牡丹亭》的主演,沈丰英2003年得到老师一年多早晚不离的亲身传授,并正式磕头拜师。她说,“老师教我,就相当于在一张白纸上开始自己的创作”,一点一滴、一招一式、一句一腔,就这样慢慢从老师身上传到她身上,而她看着年过六旬的老师不顾伤痛一遍遍示范,也在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好好把老师教授的东西学会、演好、传下去!

  来自苏昆的旦角演员沈国芳清唱了一段正旦戏《芦林》,沉稳的声腔和台风蕴含着她对张继青老师的无限思念。台上采访环节,沈国芳几度哽咽,她说:“我是2010年和张老师学的这出《芦林》。那时我在南大学习,白天上课,晚上就去老师家里,她坐在八仙桌旁为我拍曲传戏。我是学六旦出身的,很想突破自己。老师说:‘我教你一出《寻梦》,一出《芦林》,这样你就既会闺门旦又会正旦的戏了。’”她说,是老师的倾囊相教,让她不断突破自己,拓展艺术之路。

  龚隐雷清唱《牡丹亭·寻梦》 龚文新 摄

  省昆著名旦角龚隐雷清唱了一段《寻梦》,那一唱三叹、委婉清丽的唱腔,完美诠释了昆曲水磨腔之细腻本色。忆恩师,她说自己很幸运从戏校开始就得到了老师艺术上的滋养,学习过许多昆曲旦角的冷门戏。“张老师的昆曲唱腔和表演既严谨又自由,既纯粹又丰富,她的艺术观滋养了我们,成就了我们。”

  现场大屏播放的视频中,张继青老师风采依旧,向观众娓娓道来她向传字辈艺人沈传芷学习《烂柯山·痴梦》的经历:“崔氏的性格狂放,有许多大笑、大哭的表演。沈传芷老师教我的时候说,这出戏虽然是正旦,但是有‘雌’大花脸之称。顾名思义,就是女的大花脸。”这是一出冷门戏,而张继青当年是第一位学会这出戏的“青年演员”。

  一代又一代昆曲人薪火相传。2020年,徐思佳、孙晶向张继青、姚继焜两位老师学习了《烂柯山》,这也是张老师离世前最后一部手把手亲传的剧目。纪念专场中,徐思佳彩唱了《烂柯山·泼水》,无论唱腔、念白还是表演都张力十足,将崔氏的狂放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苏省昆“昆五代”小演员表演《牡丹亭·游园》【步步娇】 龚文新 摄

  江苏省昆剧院第三代旦角中,梅花奖得主孔爱萍、昆旦名家徐云秀都是张继青的学生。孔爱萍用“艺术上的大师,人生中的楷模”评价自己的老师。在徐云秀心里,“张老师就像是妈妈的样子”。得益于张继青的言传身教,徐云秀饰演的崔氏甫一亮嗓,就惊艳全场,再一亮身段,观众纷纷赞叹“太像了,不愧是张老师亲传!”徐云秀1990年向张老师学习《痴梦》,1994年凭借这一剧目获得全国青年昆曲演员大赛最佳表演奖。

  现场,92岁高龄的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吴新雷也来了,与观众分享了他与张继青65年友谊长河中的点滴浪花。他多次担任张继青传承专场以及讲座的嘉宾,还与张老师同台演唱过《玉簪记·琴挑》,吴老用一句话点评:张继青的是当代最好的昆剧旦角演员。

  单雯表演《牡丹亭·离魂》 龚文新 摄

  最后,梅花奖得主、著名昆剧旦角演员单雯以一折《牡丹亭·离魂》将整台纪念演出推向了高潮。[集贤宾]曲牌起,唱腔凄婉,洞箫呜咽,“轮时盼节想中秋,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一段白口缓缓念出,单雯饰演的杜丽娘意态缠绵,如泣如诉,台下观众无不动情。单雯回忆:1984年,张继青老师凭借《牡丹亭》夺得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2019年,她自己也同样凭借老师亲传的《牡丹亭》夺得了第二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一部《牡丹亭》,两占梅花奖鳌头,见证了师徒缘分,也成就了师徒传承的佳话。

  所有演员齐唱《牡丹亭·游园》【皂罗袍】 龚文新 摄

  演出结束,张继青先生的弟子们以一曲[皂罗袍]向大师致敬,表达后辈对前辈的深切缅怀和对昆曲艺术传承的信心。

  舞台之外,传承从未停止。正因为有了张继青老师这样一代代艺术家的青蓝相继,今天昆曲艺术百花园才会“姹紫嫣红开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

  【繁花】

  当艺术融入城市发展的“记忆点”

  ——对南艺嘉年华的一份观察

  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有句名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他满怀追慕地将古代的城市比喻成“一座戏台”,并提出,城市是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人格在此得以充分发挥,并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新角色和丰富多彩的新潜力。

  作为文化的集中体现,艺术是一座城市不动声色的精神表达。今夏,南京艺术学院520毕业展演嘉年华于疫情后首度“线下回归”,以“520,我爱宁”之名赓续与学子、与城市的约定。近70场展演活动将延续一月有余,今夏南京的文艺大合奏里,注定有一条“溪流”叫作“南艺”。

  南艺嘉年华最有名的时装秀 陈俨 摄 来源:交汇点

  开幕式上,鼓点、声波、灯光的炫彩,舞蹈《万象》中不同肤色学生执手共舞,显露着当代大学生“万象我裁”的自信襟怀。最有名的时装秀今年搬到了南艺后街,让人情不自禁忆起2019年,时装秀在大报恩寺夜幕下演绎的古今对话。

  “无界”与“无间”,南艺人谈起嘉年华的愿景时,总绕不开这两个词。把艺术请出殿堂,为市民打造零距离的美育窗口,逐渐形成仪式和品牌、将艺术“固定”为与公众对话的最佳语言——这是南艺嘉年华走过8年来持续返归的初心。

  文创集市上,漆艺专业的沈培悦忙着向人们介绍这一“冷门”专业和现代审美的双向奔赴。沈培悦亲手制作的大漆饰品小而美、创意独特而制作精致,让人爱不释手。

  在版画工作坊,版画专业学生褚娜拿起一张张作品,向市民介绍哪幅是铜版画、哪幅是丝网版画,这些题材与表现形式多元、色彩缤纷的版画作品,和一般人印象里“木味”“刀味”弥漫的传统黑白木刻,已有很大不同。

  南艺强调,举办嘉年华是为了更好地承担起一所艺术院校分享美、传播美、引领美的社会责任,但它所抵达的,其实不止于“美”。在这场具有浓厚符号意义的毕业展演中,它召唤着有关时代、青春、职业理想的一切话题。对毕业学子来说,这是他们人生起承的节点与转合的序章;对公众来说,他们从学生作品中清晰辨认出社会理想的集中投射并为之感动。

  杨素平 摄 来源:新华社

  美术、设计、传媒类毕业作品联展是历届嘉年华最有看头之处。工业设计学院2020级硕士李爱培的作品《Campsite休闲车》,吸引了奥迪设计师的注意。这件作品以空间变化为切入点,让使用者基于不同活动场景变换汽车空间,集多种场景与功能于一体,同时,又尽力保持汽车作为“移动的雕塑”的整体感与美感。

  同为工业设计学院2020级硕士的孙淑怡,立足代际生活经验,设计出一款融实体旅行箱、助力杖、照明灯及App(搭载有关键数据健康监测、同频社交等功能)的游居养老产品服务系统,希望自己这一代人老后仍然能够“看世界”。乡村建设、老龄化趋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本届毕设关注的焦点,尿毒症、克罗恩病患者等“小众”群体的生活需求也在作品中被精心观照。

  在南艺看来,不止于美,是南艺作为综合性院校举办毕业展演的一大优势。青年学生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用艺术改变生活的创意创新活力,对人性生命的体悟,对产业发展的突破,都是形式美之外更深刻的收获。

  观“过去未去”,也看“未来已来”。传媒学院2019级本科生是佳妮的作品《上元寻乐》是一件交互电子书,指尖轻触,即可读取有关元宵节文化的某项知识点。戴上VR眼镜,欣赏虚拟现实艺术作品《圆梦》,传统文化的数字化重生,成为当代高校探索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前沿实践的生动注脚。

  刘建华 摄 来源:新华社

  在南艺党委书记俞锋看来,嘉年华走过的8年间,在学科融合、更好满足当代需求的维度上有鲜明的生长。另一个维度的生长是嘉年华在空间上的强力拓展。2019年第四届起,南艺联动大报恩寺文化遗址公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及环南艺文化艺术街区,和德基、金鹰、景枫等主要商业体,今年又拓展到秦淮、浦口、江宁等区,“从南艺到南京”,嘉年华不断辐射生长。

  立足城市生长之维,回眸与展望南京从“十朝都会”向“现代文明”的奋进之路,南艺的“一校展演,全城盛宴”或许别有启示。

  在南京工作生活的人们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对脚下这座城市,我们的“记忆点”在哪儿?或许是诸葛亮为南京打的最牛广告语“虎踞龙盘”,是时隔千年氤氲依旧的“六朝烟水气”,是近代以来南京不幸沦为的“悲情城市”,是“大桥”寓言般隐喻的“民族新生”……但对今时今日的南京而言,似乎还需要一种新的身份表达,一种现代都市文化意义上的“显示度”。

  平心而论,南京这座城市并不缺少艺术,学生作品的艺术完成度也无法与博物馆美术馆珍藏的大师名作相比。但一方面,它们因具备时代性、创新性和青年性而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嘉年华其实是通过“场”而非简单的“艺术”,与城市的生长发生关联。人群集聚,气息流动,艺术的“灵韵”释放,原本在社交媒体上一秒划过的艺术作品,因它在肉眼前呈现的直接性,因旁人的屏息驻足而焕发光彩。“场”的存在,使城市得以成为生机涌动的“戏台”,滋养、联结着每一个人。

  走过8年,南艺嘉年华称得上是南京城市的IP吗?答案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是现代南京的一种表达。如果未来,南京能涌现出更加丰沛的自我表达、更加丰富的叙述语言,在现代意义上更好地“完成”自身,在“历史面孔”之外形成更多元迷人的“折叠感”——那就是城市真正具备活力的信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冯圆芳

  【新潮】

  我的高考,我的大学

  文|汪政

  前几天,遇到作家卢新华,他和我一样,都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入学的第一年也就是1978年,卢新华就因创作短篇小说《伤痕》名满天下,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第一波潮流“伤痕文学”。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不由得说起各自的经历,自然而然,高考是我们共同的记忆,我们都因为高考而开始了新的人生。

  他说起他的插队,他的参军,他的青工经历,特别是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如何激动,如何到处寻找复习资料,挑灯夜战备考,又是如何盼望着录取的消息。那时,与他一同参加高考的同厂四个青工每天都聚在一起说高考,憧憬录取后的大学生活,担心落榜后的暗淡沮丧。他们把试卷的内容回忆了一遍又一遍,《苦战》的作文背了一次又一次。一天晚上,高考话题结束后长时间的沉默后,一位青工忽发奇想地说,我们打个卦吧,看谁能考上大学。他设计的“打卦”方式很简单也很特别。就地取材,每个人烧一张白纸,看谁烧的纸灰飘得高,高的就能录取。卢新华说真的好奇妙,其他三个同事的纸烧了也就烧了,不过在地上留下一撮,只有他的那张纸,点燃后扶摇直上,一直飘到宿舍的顶棚上。后来,四个人中就他接到了录取通知书,成了恢复高考后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第一届大学生。

  这个细节卢新华至今不忘。他不是说所谓“打卦”有多灵验,而是铭记着当年的考生们对上大学多么迫切、多么期待。在说了这个故事后,他一个劲儿地问我:“你说对不对?那时你也是这样的吧?”我只得含含糊糊地应道:“是的是的”。

  其实,我不是,或者说,我的情形要复杂一些。因为我太小了,那时正处在叛逆期,还不懂事。也正因为如此,高考对我人生的意义更大,更特别。

  我是1977年高中毕业,按惯例,因为是城镇户口,本应该到农村插队,但年纪小,还不到插队的规定年龄,我虽然写了一封又一封决心书,要求提前到广阔天地去,内心的真实想法却是:同学们都下放了,我却不能去,这让我很没有面子。但是,母亲死活不同意我下乡。在她看来,我不但年龄小,个子也小,她心疼小儿子到农村去会吃不消。她指着我对街道的干部说,你们看看,你们看看,就这么大个人,到生产队去能干什么?还不是给贫下中农添麻烦?

  我是不给贫下中农添麻烦了,但她的麻烦却大了。

  一个不上学的又没了玩伴的男生能做什么?每天睡懒觉睡到日上三竿,爬起来就到处闲逛,这个店门口站站,那个摊位旁蹲蹲。小镇十字路口周铜匠那儿我呆的时间最长。有时他出摊前我就在那儿守着了,中午饭也不回去吃,专心致志地看他做活计,修锁,配钥匙,做脚炉、脸盆、旱烟嘴儿……他看我实在无聊,就让我帮他拉风箱。看着小坩锅里的废铜烂铁在熊熊的火焰中熔化流淌,然后浇铸成型,在他手里变成一个个精致的小物件,我真的想跟周师傅学习这门手艺。这辈子做一个铜匠也不错啊……

  就在父母为我越来越像个二流子而操心不已时,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了。这在当时,不啻石破天惊的大事,整个社会都因此而行动起来。

  当父母兴高采烈地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并要我赶紧准备复习考试时,我却一点兴致也提不起来,因为我压根儿就不相信,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可以通过考试上大学。我太小了,与那些老三届不一样,他们是知道大学的,他们当年在校时就已经开始复习迎考了,他们不少学兄学姐在他们前面已经上了大学。而这样的常识我不知道。我老气横秋地嘲笑父母亲的“天真”——怎么就幼稚地相信凭考试就能上大学?这种“走过场”的考试有什么用?

  我一如既往地东游西荡,虽然学校的复习班已经开班了,虽然同学们都紧张地复习起来了,他们一个个向知青点请了假,每天又背起了书包,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看着父母着急上火的样子,我迫不得已随大流加入复习的大军,每天上学放学,小和尚念经地拿起了书本。我哪里是去复习?不过是想着又可以与小伙伴们一起玩了。

  但我吃惊地发现,从小一起长大的老同学好像都不认识了,他们变黑了,尤其是神情,像大人似的。他们完全不像过去在校上学的样子,而是一个个如饥似渴,仿佛要把书本生吞活吃了。我问一个曾和我一起玩弹弓打鸟的同学:你们怎么这样?你们真的想上大学?想上大学也不是这个样子,应该好好到生产队表现,等着推荐啊。

  后来一天下午上完了复习课,这个同学把我拉到学校的小河边,和我有一番对话,我至今忘不了。他说你没吃过苦,没吃过苦的人是不会真正从心里生出改变命运的想法的。理想是什么?理想不是你背的书本上的话,是你想摆脱现在的生活生出的实实在在的希望。

  老同学的话让我无言以对,我惊讶于生活的力量,惊讶于时间的力量。不过半年的工夫,就让一个原先与我一样顽劣的小伙伴长大成人了。

  也是因为小伙伴的这番话,我不在镇上的中学复习了,我去了当时哥哥下放的苏北农村。如果说老同学的话让我感受到理想和机遇对一个人的引领力量的话,那么哥哥知青点上的知青们,则让我多多少少知道国家社会的变化与个体命运的息息相关,知道在那个时代,有那么多人关心着国家的明天。

  这些知青下放已经好多年了,看上去早已没了城里学生的模样,是地地道道的青年农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歇,但即使再累,每晚都会在灯下复习功课。熄灯后照例有一阵闲聊。他们说着国家大事,讨论报纸上的头条文章,从小道消息中捕捉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他们是一群年轻的思想者。宿舍里黑乎乎的,我看不见他们脸上的表情,但听得出他们激动的语气,他们引经据典,纵横捭阖。在他们的话语中,一个崭新的、朝气蓬勃的国家正向我们走来。

  哥哥对我说,高考不只是个人的事,它是国家大事。高考可能不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它一定会改变国家的命运。怀才不遇的人越少,这个社会就越好。好社会就是为每个人提供机会。哥说,这话不是他说的,是马克思说的。马克思说,理想的社会就应该让人得到全面发展。

  我就这样上了大学,77级。那是怎样的一批大学生啊!我是应届生,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和我同座的是一位女生,比我大十几岁,已经当妈妈了。记得有一天,我和她一起去食堂吃饭,认识她的一位老师停下来满脸狐疑地看看她,又看看我,说你上学怎么把孩子也带来了?

  对我而言,上大学,不仅是跟老师听课,也是向我的这些大龄同学学习,他们是我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中大多数人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许多年,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与人生阅历。说实话,我人生启蒙的许多方面都是从遇见他们开始的。

  因为高考,因为大学,我明白人是可以突然长大的,知道了人可以因为某个机缘、某个事件而成熟起来。我的高考,我的大学,我已经讲了无数遍,对我的学生讲,对我的孩子讲,对那些因为孩子的成长而焦虑的年轻父母们讲。我告诉他们,真正让我们成长的是环境,是生活,是生活中的那些事件与变化,它们能给我们成长的力量,就看我们有没有抓住,就看它们与你成长的机缘。

  (作者为著名文艺评论家)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