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第五届扬子江诗会关注诗歌与青年:伟大时代需要清新的啼咏
2022/12/21 16:19  新华报业网  

  12月19日,第五届扬子江诗会·江苏青年诗人作品研讨会暨大家讲坛在线上隆重举行。作为江苏倾力打造的“扬子江”系列文学活动品牌之一,扬子江诗会每年聚焦不同的诗歌话题,今年则将目光投向了“诗歌与青年”。研讨会伊始,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介绍,此次研讨的20名青年诗人,是江苏诗坛时隔20年后又一次对青春力量进行整体遴选,新人们的迅速成长成为一大亮点。

  “诗歌与青年”的话题为何值得关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批评家何平坦言自己青年时期也写诗,他发现人在青年时期对诗歌的爱好,将对其一生产生深远影响:或使他成为诗人,或提升其审美修养、激活他在其他文学领域的创作,或引导他通向哲学、思想的广阔领域;诗歌所培育的大批“审美国民”,又构成了良性、繁荣的文学生态的组成部分。“此外,青年是新诗的一个很重要的读写群体,通过勘探青年诗人的创作,能发现诸多值得深究的话题,从而为新诗创作凝聚共识。”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诗人、评论家傅元峰说。

  伟大时代需要清新的啼咏。大家讲坛上,傅元峰首先谈起的,是他对当下青年诗歌创作的批评——功利写作大量存在,有的诗歌沦为私人呓语,不同的诗人炮制出长着相似“面孔”的同质化作品。而这背后,傅元峰认为,最大的问题其实是:青年诗人,你活在哪儿,你自己的语言是什么?

  对“自己的语言、语气、声调”的叩问追寻,成为本届诗会最大的共识。在“诗歌应搏击时代激流”的共识基础上,本届诗会重新拾起文学的“个性”话题,呼吁丰富诗歌的审美面貌,审视文学的内在规律,促进当代诗坛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们需要你开疆拓土。”点评环节,泰州市文联主席、诗人庞余亮对一位青年诗人恳切地说。“你为什么不把你自己的生活,你对世界的理解,用你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你用的是优秀诗人用过的俗词俗句,你的写作充满惯性、比如使用‘大词’的惯性。你要用自己的话说话,一直写到你绝望的时候——你就有了进步。”

  语言创新的花朵,其根脉深植于对生活的真诚体察。庞余亮回想起自己1995至2000年写下的一组反映底层生活的诗歌《理想生活》,没想到登顶《花城》当代文学榜榜首,在诗坛引发了不小的反响。“那是我作为诗人的高峰期,我把自己的痛苦、迷茫、不甘全都写进了诗中,在‘不理想的生活’中追求‘理想生活’,唤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同样,当代江苏青年诗人的青春诗篇,也照亮了时代生活的天际。譬如大树的诗,诗人谷禾评价,他的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烟火气息,能时时见到自然、大地和奔波的人的影子,他通过对个体生命感知的书写,去共情时代和读者。而青年诗人袁伟,从瘸腿的幺叔公嫁接梨枣的举动中,读出了亲人对完满、美好生活的企盼,诗中流露的温柔悲悯胜过了一切诗歌技术。诗人谷禾认为,这便是陆游所说的“功夫在诗外”。

  然而,诚如黑陶所言,深入传统、深入生活、阅读积累是重要的,但它们作为手段,最终是为了获得自我、介绍好自我,形成独特的诗歌面目,打造属于自己的鲜明辨识度。

  “诗歌要从经验和阅读中走出,回到牙牙学语的时刻。”傅元峰的观点鲜明大胆。“走出”并非摒弃经验和阅读,而是要警惕套路化的抒情,或为了个性的个性,青年应如婴孩般回归与世界的陌生关系,用未被污染的语言唱出新鲜的歌谣。

  一如诗圣杜甫——杜甫之为杜甫不仅仅因为作为时代的书记员,他写下“三吏”“三别”等“见证的文字”,也在于他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他独特的炼字炼句,他清晰的自我意识和宽厚悲悯的人格——强大的抒情主体“我”,使杜甫诗篇光照千古、永垂不朽。

  而由杜甫,又可以引出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青年诗人敢不敢变老?如何避免因年龄的增长、感知的钝化和生活的安稳,造成的创作活力下降?傅元峰提醒,写诗的动力不能仅仅源于青春期的“冲动”,诗应跟随每个人个体存在意义上的生命“律动”,这两者间有肤浅与厚重的本质区别。时时感受、把握这种律动,才能“庾信文章老更成”,才可能“使青春在老年依然等你”。

  今年35岁的茱萸是江苏知名青年诗人。从这位日益成熟的诗人身上,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诗人梁平看到了一代青年诗人对自己身份与天职的清晰认知。在《汨罗江畔诗圣遗阡》中,他重绘了屈原饱受漂泊折磨的人生轨迹,擦亮了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的“求索”精神;在《郁达夫临江宅》里,他感同身受郁达夫“八十年前的身世飘零、山河破碎”;在《李贺〈春怀引〉新释》中,他用自由诗阐释《春怀引》,企图在与古人诗思诗情的共振中让一首千年前的唐诗重生……诗人茱萸正勇敢走出自我,自觉接引民族的精神传统。一如梁平所言,他把历史上的星辰编入了永生的小世界,“这个小世界将我们轻轻托起,比地平线高一点点,使今人受到了光之眷顾。”

  新时代青年的朝气与梦想如何葳蕤着诗歌的面貌,诗歌如何跳出技术圈套、回到“人”、找到“人”,如何更好地平衡公共表达与个人抒写,最终让诗歌与普罗大众连接,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赋能——这些紧迫的话题有待于青年诗人的努力。黑陶引用伟大的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的话语勉励诗坛后浪:“继续写吧,读吧,学习吧,战斗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