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重阳说|来听听南京白局如何说唱重阳节
2022/10/04 21:23  新华报业网  

  “八月里桂花香,九月里菊花黄,九月初九是重阳。头戴茱萸叶,口饮菊花酒,重阳登山把瘟魔降。”10月4日是重阳节,当天下午,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南京白局《重阳佳节民风民情永流传》正在表演,虽然只有3分多钟,但优美婉转的腔调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

  据表演者之一、南京白局市级传承人许茹告诉记者,南京白局始自明代织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调、民歌以自娱自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为一种南京特有的曲艺曲种。“白局”一词,顾名思义,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又因源自南京,故名“南京白局”。明代初期南京是京师,中后期是留都,因此南京云锦在明代是一个最高峰时期。清代康熙年间,八旗包衣曹氏家族曹寅主管江宁织造,清宫龙袍就是云锦缝制,其制作精细、复杂,有“寸锦寸金”之称,此时的南京云锦业是又一个鼎盛时期,在此时南京白局也创作出更多的段子。

  南京白局用南京方言演唱牌子曲,基本演出形式是开席坐唱,七八人围坐,一人演唱,其他的六七人以胡琴、月琴、三弦、笙、箫、铙、钹等乐器伴奏。南京白局的演唱内容往往与时事新闻和基层大众的生活相联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东汉时期有个娃儿叫桓景,年幼时父母被瘟魔夺性命。他是孤苦伶仃长成了人,下决心要为爹妈百姓报仇冤。”记者注意到,他们是把关于重阳节的一个传说改编成了唱词。

  “重阳节风俗很多,如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都跟这个传说有关,最早见于梁代吴钧的《续齐谐记》一书。”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徐龙梅说。

  传说大意是:东汉时,汝南汝河有一个瘟魔,引发了一场瘟疫,无数的人失去生命。桓景的父母也死于这次瘟疫之中,桓景决定为人民除掉这个瘟魔。于是告别家人,四处寻找神仙学艺,最终拜道人费长房为师,学习法术。几年后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并告诉他,“你那天登到高处,再把茱萸装入红布袋里,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挫败瘟魔,消除灾难”。桓景回到家乡,遍告乡亲。到了九月九日,所有人都饮了菊花酒、插上茱萸、登到高处。一会,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因为菊花酒气刺鼻,茱萸异香刺心,难于靠近。桓景挥剑激战,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却免受灾殃。从此,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就世世代代传了下来。

  “九月初九重阳佳节,人人戴茱萸喝的是菊花酒。民风民情年年有,自古到今永传流、永传流。”此作品由南京白局省级传承人、今年已77岁的黄玲玲创作,当天她和几个学生共同表演了这个节目。“到了传统节日,我都会创作出南京白局的节目。我在电视上、书上看到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我都赶紧拿本子记下来,以便将来创作。这个节目我花了大概三四天的时间,然后给学生们看,让他们提意见,因为传统文化一定要让年轻人能接受,要与现代的文化相融合。”

  黄玲玲喜爱发掘年轻的白局传承人,喜欢看见她热爱的白局焕发青春与朝气的模样;而年轻人的加入也给了黄玲玲新的灵感,让她的白局唱段更符合当代人的口味儿,更接地气。

  今年20岁的袁颖也是表演者之一,2014年,12岁的袁颖在电视上看到了南京白局的表演,优美的腔调在她的心中悄然播下了种子。“白局传唱的就是南京本土的生活,很能代表南京,我觉得我作为南京人有传承的使命感。”袁颖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文/图/视频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