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苏侨共逐梦 同心向未来⑥|朱仲辉:一位侨商“领头雁”与他的家乡情结
2022/09/09 15:05  新华报业网  

  当过电影放映员、干过猫匾销售员,还在家乡盖过房……你很难想象这会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最大家纺产业基地——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产业园区的缔造者、董事长朱仲辉的人生前半段。

  初见朱仲辉,小平头、白衬衫、西装裤,个子不高却十分精干,朴实简素中透出一份随和与从容。在他乡音浓郁的生动讲述中,一段侨商“领头雁”的孜孜奋斗史以及他“一人富不算富”的家乡情结瞬间清晰了起来。

  乘风扶摇,10年建成中国的“法兰克福”

  农民家庭出身的朱仲辉,自小便对农村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中学毕业后,热爱电影和文艺的他发现农村文化生活十分匮乏,于是便过起了走村串巷放电影的生活。从1983年至1992年,他一干就是10年。

  对于朱仲辉来说,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他人生历练的起点。在放电影的同时,朱仲辉又干起了自己的第二职业——猫匾销售员。而猫匾销售员的经历,也让他对经商有了初步了解。此后,赶上改革开放东风吹拂神州大地,“下海”经商在中国蔚然成风,销售经验丰富的朱仲辉决心转战商界,他人生的第一桶金便由此而来。

  “我1991年开始办服装厂,从事服装、皮装的加工,1992年涉足家纺行业,从事皮装和老头衫的外贸加工。”朱仲辉介绍,从试水服装厂到涉足家纺行业,再到办起服装家纺外贸企业,不到2年时间,他的企业便成功打开了国际市场,企业也因此成为家乡最早涉足服装家纺出口的外贸企业之一。“产品销往匈牙利和波兰,当时每年销售额就达到了几百万元人民币,这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

  与同事们在非洲实地考察

  然而,朱仲辉的商海追求并不止于此。上世纪90年代初,不少乡镇企业实行改制,商业嗅觉敏锐的朱仲辉乘势而上,和几个合伙人收购了家乡海门市三星镇的一家建筑公司,第一年便盈利十余万元,打响了进军建筑业的“第一炮”。

  小试牛刀便尝到甜头,朱仲辉雄心勃发,选择单飞。他收购了一家改制房产公司,先从建筑业的零敲碎打做起,后逐步涉足房地产市场开发。“先是参与开发建设叠石桥农民城和绣品托运城,后来又参与兴建了海门市大千商贸城,投资建设了建材大市场……”回忆起过往创业经历,朱仲辉如数家珍。

  直到2000年,三星镇政府要将叠石桥绣品城改造为大型家纺城,向社会公开招标。朱仲辉一举中标,从此开启了“十年建一城”的创业历程。“2001年到2011年,一期到三期,从筹建到建成,过程虽然并非那么顺利,但我们最终还是做到了。”记者了解到,如今的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总建筑面积达120万平方米,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家纺市场,也是全球家纺产品的主要供应商、市场交易中心和展示中心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法兰克福”。

  笃行跨越,20余年书写商界传奇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电影放映员,到叫响全球的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仲辉用20多年实现着人生的跨越,也书写了一段商界传奇,并很快名扬海外。

  由于常年扎根家乡投资创业,朱仲辉常常笑称自己是“泥腿子”,也想改变这种现状。因此,在家乡投资创业的同时,他积极响应地方政府“跨出国门搞发展”的号召,先人一步将事业做到了国外。“当时,我在南非投资了喷棉胶厂和房产公司,丰厚的回报确实让我喜出望外。”

  一人富,富一家;大家富,富一片。已在海内外颇有建树的朱仲辉,并没有闷声发大财,而是很快把南非经商的利好消息告诉了乡亲们。“在我的带动下,做绣品生意的三星人以至许多南通人都前往南非创业发展,后来我又把开发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的成功经验移植到南非,在墨西拿城建起了工业园和中国(商)城。”朱仲辉透露,南非的这座中国城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经营摊位350多个,已为数以千计的南通人、当地华人提供了集中经营、销售的场所。

  “筑巢引凤,如今在南非的南通籍侨商人数可能已超过7000人。”朱仲辉告诉记者,在他的鼓励带动下,一大批做生意的南通人纷纷前往南非发展。而以南非为根据地,朱仲辉和一些头脑灵活的南通侨商,又迅速把商业触角延伸到了整个非洲大陆的各行各业,并逐步向欧洲国家发展。海外创业期间,有感于很多南通同胞在海外各自为战辛苦打拼的不易,朱仲辉发起成立南通世界通商总会,并被推选为会长。为凝聚侨心,他担负起服务海外南通同胞的工作,成为大家心中的“领头雁”。

  省侨联主席周建农(右)为南通市侨联侨商会会长朱仲辉颁牌

  随着南通世界通商总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南通籍侨胞陆续在罗马尼亚、智利、安哥拉、加拿大等国开设30余个海外分会。10余年来,在南通世界通商总会的团结带领下,南通籍侨商在海外抱团打拼、互帮互助,良好口碑扬名海内外。

  心怀桑梓,始终践行躬身反哺的善举

  “树高万丈莫忘根,人若辉煌别忘本。”这是朱仲辉数十年如一日秉持的人生信条。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这些年来,他一直坚持尽其所能回报家乡和社会,用实际行动演绎着一名企业家反哺社会的动人故事。

  “因为经济条件不好,没能上大学是我一辈子的遗憾。”朱仲辉告诉记者,他自己特别热心教育公益事业,2002年前后投资2600万元在海门创办两所南通市“一类幼儿园”,2007年后又先后向“徐有庠教育基金会”、南通大学“张謇园”、海门中学校长基金会和海门市慈善总会等机构捐赠共计数百万元。不仅如此,他还每年投入上百万元,通过各种方式资助特困家庭和贫困学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年人也是朱仲辉多年来十分关注的一个群体。记者了解到,2005年,朱仲辉投资5000万元,将海门福利院改建为融养老、医疗、康复、休息和学习为一体的综合性、福利型老年服务中心。除此之外,他每年还拿出数十万元慰问福利院老人和儿童。

  作为一名侨商,开展国际慈善活动,也被朱仲辉视为应尽之责。2011年9月,在朱仲辉的主持下,南通世界通商总会举办“通商情怀大爱无疆——爱心暖百家”慈善募捐晚宴,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的40多名海外通商共义捐1400余万元,用于资助困难群众和在南通大学留学的纳米比亚留学生,在纳米比亚社会产生极大影响。作为南通市侨联副主席,他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到侨界慈善公益活动中。新冠疫情期间,他带头捐款捐物,共计155万元。

  也正因如此,2009年以来,朱仲辉先后荣获中国慈善总会、江苏慈善总会、海门市授予的“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人物”“江苏省最具爱心慈善捐赠楷模”“海门市第二届责任苏商”等称号,赛城集团更是被评为“最具社会责任企业”。

  “凭我一人之力,如何建成大厦千万间?”谈及初心,朱仲辉时常这样反问自己。而这句看似平常不过的问题,也成为成功路上鞭策他继续前行并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不竭动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纪树霞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