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在靖江市靖城街道玉带社区,有4位年纪刚好顺差1岁的返乡大学生,近期都在家门口的志愿者岗位上散发青春能量。学子反哺家乡,不一定等到功成名就时,像这样在家门口投身抗疫,四位大学生都觉得挺好的,而且收获多多。
“97后”陆奕:卡口上的“小确幸”让我觉得温暖
“2月1日,我看到了靖城街道的党团招募令,报名完成后,根据我的居住地,我便到玉带社区当了一名志愿者。”就读于南京理工大学的“小姐姐”陆奕是一名研一学生,也是一名党员。陆奕每天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张贴防疫通告,对居民进行科普宣传,劝居民居家尽可能不外出、不聚集,在小区各栋楼单元门粘贴相关告示。
社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后,一张办公桌、几本登记册、一把塑料椅,便构成了她在玉带社区抗击疫情的主阵地。她在这里开展人员信息登记、发放出入证、体温检测等。“有一次,一位阿姨看我没有戴手套,特意回家取了给我,并嘱咐我一定要戴。”说起卡口上的这些“小确幸”,陆奕觉得很温暖。而实际上,道路封闭后也有一些群众不理解,出现一两句不好听的话,这时陆奕就用她的耐心好好劝说一番,完美诠释“一句话惹人笑、一句话惹人跳”。
“98后”张怡:和我一起执勤的还有志愿者爷爷
“我是2月9日去社区报名的,当天就上岗了。”就读于苏州大学的张怡是个“软妹子”,可面对疫情,她却异常勇敢。报名当天下午,张怡就上了4个小时的“班”,进出车辆检查、测体温、宣传引导,短短一个下午,张怡就游刃有余地get了各项技能。接下来,她就上起了“长白班”,从上午8点一直到晚上6点。
“和我一起执勤的,有老党员还有志愿者爷爷,我发现他们眼神特别平和,又异常坚定。”老人家的坚守给了张怡很大触动。为了节省时间,张怡和其他志愿者就在临时卡点的棚子里吃泡面,有时候也有盒饭。说起因实习单位开始网上办公而中断的志愿服务,今年大四的张怡直言,自己做的还不多,感到不好意思。
“99后”熊元铱:很多居民给我们送来红糖姜茶
熊元铱是几名大学生里最早到社区报到的。1月27日,看到网上密集的宣传,熊元铱坐不住了,作为一名大学生,他想去做志愿者。经由住在玉带社区的爷爷“引荐”,1月28日,熊元铱正式“上岗”。社区工作人员做什么,熊元铱就做什么,社区工作人员需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也会遇到有的居民不理解,可是还有很多居民给我们送来红糖姜茶,关心鼓励我们。”说起这将近一个月的别样体验,熊元铱不无感慨:“社区工作人员很辛苦,但她们很勇敢,向她们致敬。”“经此一役”,就读于苏州大学的熊元铱表示,他考研的方向里多了一个“社工”,为群众服务的使命感和满足感,让他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00后”于源:我从社区书记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今年刚上大二的于源就住在玉带社区,正月十五那天,他到社区报到,做了一名“守门人”。上过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的白班,也守过凌晨四点到十一点的夜班。
问他最感动的是什么?“下雪天,一位路过的阿姨送来一大包暖宝宝贴,一放下就走了。”但于源并没有贴,和他一起坚守的都是老同志,他说留给他们用。最困难的是什么?于源说自己有点内向,遇到一些不配合的群众,舌头有些“捋不直”。
“做群众工作不需要长篇大论,要言简意赅、直击重点,同时还要注意说话时的表情和语气,我从社区陆宇萍书记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个自称有点内向的大男孩,在这十几天志愿服务中有了明显蜕变。
通讯员 仇小卫 孙婷婷 交汇点记者 顾介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