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逆行者 | “和死神拔河,放弃最高级别防护!”
2020/02/08 20:24  新华报业网  

  昨天,我新收了两个重病人。其中一个脉氧下降得很低,病人入科时呼吸窘迫明显,储氧面罩(高浓度)和高流量吸氧效果差,指脉氧饱和度徘徊在40几(正常大于92,小于70就有危险),病人非常烦躁。我和其他医护人员立即给予去氮加压给氧,勉强能维持在60-70,查看胸部CT显示”白肺“决定立即插管。

  我们来不及佩戴最高级别防护装备,时间就是生命,我们是在和死神拔河!紧急气管插管后,看着病人血氧慢慢升到90,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参与抢救的人都精疲力竭,但大家都没有丢下病人去给自己增加防护措施。

  另外一个病人是带着ECMO从外院转过来的重症患者,缺氧严重,体外循环支持。入科后频繁出现脉氧下降,最低到69(正常大于92,小于70有危险)。我带着其他医护人员一起调整参数,安装设备,固定装置,重新编排了管路走向,根据血流动力学,调整用药,患者脉氧恢复到98%,生命体征平稳了。

  在同组医生护士的通力协作下,病人转危为安,为下一步治疗赢得了时间。我和同事忙到很晚,好消息传来,又一个患者出院了!出院的患者是男性,69岁,经过抗病毒、抗炎、调节免疫等治疗,体温正常,核酸检测阴性。这样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让全组医护人员特别开心。

  重症病房专门收治危重患者,每天穿着防护服、隔离服,戴多层手套,他们临床操作难度比平常大很多,但是我和战友们都尽力克服,每天最希望听到的消息就是病人的好转与出院;这里是一个团结互助、有胆识、有担当的集体,关键时候兄弟姐们都表现出了奋不顾身、视病人如亲人的大医精神。

  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战胜新冠肺炎,武汉的春天快到了!

  本文作者:杨敬辉中国共产党员、南医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江苏省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记者手记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在这个特殊的元宵节,我们在湖北抗疫前线的医疗队员不能跟家人一起进行猜谜语,吃汤圆,但是他们正在践行着中国人刻在骨子的优秀品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2月7日,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和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在武汉天河机场偶遇。“友军相遇”,双方互道加油的场面让人莫名感动。这两支医疗队将共同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两家医院的上一次的相逢是83年前。1937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前身因为抗战搬到了成都华西坝,与当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前身合并联合办学办医。

  “北协和,南湘雅,西华西,东齐鲁、中同济”,此次也是会师武汉。这五所有着“医教协同”基因的中国医学教育百年老字号,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万多名医护精英一起,举国之力,支援武汉,鼎立协同,共抗疫情。

  当然,这里也有江苏省派出的三批援湖北医疗队。记者手边的又是一篇江苏前线医疗队员的日志。它来自南医大逸夫医院重症意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杨敬辉。杨医生到武汉后,被安排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医院重症病房。看到他发过来的微信截图,我意识到,这是一场全国顶尖医护精英共同协作的抗疫之战。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更重的工作强度,他们奋不顾身,力挺武汉;他们同舟共济,精诚协作,以救治病患为信仰,在前线诠释着大医精神。

  日志的题目是:和死神拔河,放弃最高级别防护!医生是理性的群体,这个题目不是口号,他们就是这么做的,他们以医者担当守护着病患。我想我和读者的心都是一样的,杨医生们,请你们,请你们挽救病患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自己的防护。

  因为, 等到春天,我们还要一起约在武汉的樱花树下。

  交汇点记者 刘畅 刘瑜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