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与我们风雨同“州”
2021/09/07 15:11  扬州日报-扬州网  

  扬州礼送省内援扬医务人员。 庄文斌 摄

  昨天下午,驰援扬州的第四批医疗队员离开扬州。依依难舍的离别场景再次上演,现场不少人笑中有泪。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送别时我们微笑,是因为一个月前,扬州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工作组的精心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特别是近5000名外地医疗、公卫人员星夜驰援、携手战疫,核酸检测、流调溯源、医疗救治、院感防控……他们把岗位当成战位,和扬州人民一起与狡猾、凶险的“德尔塔”作斗争,使扬州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在向常态化过渡。

  送别时我们流泪,是因为这一个月以来,我们经历了遭遇战、阻击战、歼灭战,吃过多少苦、流过多少汗,战胜了多少困难和危险,默默存于心间。

  最深的水是泪水,最深的情是患难之情。

  省、市领导先后专程为国家、省医疗专家组成员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送行,鲜花、掌声道不尽460万扬州人民的感恩,说不尽460万扬州人民的谢意。

  从“一根棉签” 看核酸检测让疫魔无处遁形

  “啊,张大嘴巴……”一个多月来,扬州人经历了若干次核酸检测。正是通过一根根小小的棉签,通过核酸检测这一最有效途径,找出病毒的传染源,迅速切断传播链。

  疫情下,要确保做到“应检尽检、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仅靠扬州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无法完成巨大的采样和检测量。在省卫健委统一调配下,近5000名医护、公卫人员驰援扬州,其中一个战场就是核酸检测站点。

  他们勇敢无畏。

  经历过若干次核酸检测,大家都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小棉签在咽喉部扫一扫后,医护人员立即给自己的手做一次“消杀”。苏州援扬州核酸采样医疗队领队仵利军说,“这样的动作每小时就要做150次以上,我们要求医护人员保护好自己,同时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孟德龙 摄

  在现场,不少医护工作者的防护服背后都写着:淮安×××、盐城×××、无锡×××……地名+人名,无声传递着一个信息:我们都叫“苏大强”,“十三太保”是一家人。

  徐州一位医护工作者的防护服上还画着“擒魔伏虎图”。很多市民在抖音上看到这个画面时说,“有他们在,我们就放心了,心就定了。”

  他们坚强坚韧。

  除了高温,还会遇到睡眠不足的问题。镇江市四院护理部副主任张营介绍,她带领的10名组员在工作中全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呕吐、头痛、出虚汗、手抖等中暑症状。为了不影响核酸采样进度,大家趁着中途休息的时间,想方设法快速“回血”:或在长椅上打个盹,或席地而卧,有的队员干脆用冷水“激一激”自己……

  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场景:他们的脸颊被口罩勒出印痕、双手被汗水泡到发白……

  他们敬业担当。

  特殊情况下,核酸检测还要上门去做。对象是封闭楼栋的居民、行动不便的老人等。他们穿着防护服,一层层地爬、一户户地做,这无疑是对体能和意志的双重考验。

  一天下午,无锡市惠山区中医医院的谢莹莹,跑了38户人家后,累得全身虚脱。“当时感觉呼吸困难,在原地休息了10多分钟。”谢莹莹打电话给队友“求助”,另一名队员立即赶来替换,完成了当天的采样任务,晚上8点才回到宾馆。

  与病毒赛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8月10日,核酸检测工作迎来一个转折点。金域医学响应省卫健委号召,快速将两组新的“猎鹰号”硬气膜实验室在扬州国际展览中心投入使用。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移动实验室,日检测最高产能可达15万管,每天可检测150万人份,完成了疫情后期主城区四成的核酸检测任务。

  金域医学华东大区公共事务部总监张厚智是扬州人,这一次,他第一时间报名回乡战疫。他说:“作为专业人员,我要来;作为扬州人,我更要来。”

  从一双“火眼” 看“流调—隔离—再流调—再隔离”的工作闭环

  8月5日,扬州新增确诊病例58例。这一天,央视新闻专题《流调员的一天》聚焦流调队员的故事,镜头记录了他们如何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画出阳性病例的行动轨迹图,并精准锁定管控区域的过程。其中,来自全省的流调人员有245名。

  与病毒赛跑,必须快些再快些。

  流调溯源是精准疫情防控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疫情期间,扬州上午公布确诊病例数,下午就会公布相关人员行动轨迹。

  疫情发生以来,病例的流调信息是扬州人关注的焦点。

  外地援扬州医疗队队员“比心”告别。 司新利 摄

  8月4日下午1时许,来自镇江的流调组队员耿静,接到任务去核查一名初筛阳性居民的行动轨迹。

  因为当晚就要出流调报告,时间有限,耿静他们来不及换下防护服里汗湿的衣服,刚回到办公室就和另一组的流调队员一起核对轨迹。她说,“4个小时出报告,必须快些再快些。”

  与病毒赛跑,必须坚持再坚持。

  盐城支援扬州流调队队长薛浩回忆道,刚到邗江区疾控中心时,每天都在与病毒赛跑,一天只能睡4个小时左右。他说,“有一天凌晨2点,一下子来了12个病例,我们立即请求其他组前来支援,5分钟之内全部到位,然后分组开展工作,一直忙到早上8点左右才完成流调报告,这时又有新的任务过来。”

  与病毒赛跑,必须耐心再耐心些。

  “帮助年轻病例回忆行程轨迹还好点,老人会困难些。”薛浩介绍,一些老人不用智能手机,一天跑了多个地方,却又常常忘了自己做了哪些事、到过哪些地方。“我们就和他们聊家常,或者把他们亲友找过来,再依靠公安大数据,帮他们一起回忆行程轨迹。有时候听不懂扬州方言,就用笔和纸来反复沟通,最终勾勒出轨迹图。”

  与病毒赛跑,必须细心再细心些。

  疫情期间,常州流调队员与患者、密接、次密接人员沟通,帮助他们精准回忆流动轨迹和接触人员,同时完成报告审查、修订、上报等工作。驰援扬州的常州流调队队长王亚龙介绍,虽然与确诊病例、密接等面对面交流风险较大,但他们无所畏惧,只有细心更细心些,才能准确获得信息。

  江苏省疾控中心140余人组成的突击队紧急驰援扬州抗疫一线,开展现场流调等工作。他们以最快速度完成阳性样本全基因组测序、核酸检测、新冠病毒分型等工作。

  发现一个、隔离一个,扬州抗疫形成了“流调—隔离—再流调—再隔离”的工作闭环。

  从“一组数据” 看“一人一策”的生命至上医治理念

  8月29日,一位九旬老人从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转入康复点,她对医护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四天之前,扬州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传来好消息,重型和危重型病人全部“清零”。

  ……

  成绩的背后,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战疫精神和医疗救治能力的体现。

  盐城组在隔离病房流调、研讨分析流调报告。

  扬州本次疫情有一个重要特点——老年病例多,占比约40%,年龄最大的90多岁,这类人群基础病多、合并症多,而且感染发生早、病情发展快。

  这个“清零”来之不易,凭借的是什么?

  我们有“定海神针”。

  国家医疗专家组紧急驰援,为精准救治患者、有力有序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指导与技术支撑,精准施治,全力守护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在医疗救治方面,遵循集中收治原则,所有病人集中在南京和扬州的两家条件最好的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

  我们依靠“骁勇之将”。

  全国精兵强将第一时间集结扬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东南大学副校长邱海波是我国第一批重症医学博士,曾参加非典、H7N9禽流感疫情、汶川地震、武汉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抢救工作。邱海波说:“我们重症团队是有力量的,我们国家医疗团队是有力量的!”

  还有一批来自华西医院、中国医科大附院等“国字头”知名医疗专家。他们中很多人有支援武汉的实战经验,他们把积累的经验和先进理念带到扬州,让每位患者都能得到高效、精准、精细的治疗。

  每天上午8:30,联合病案分析会准时召开,汇集多学科的诊疗智慧。专家意见汇总后,由邱海波教授全面综合考虑,提出最佳治疗方案和处理原则。医生、护士每天24小时坚守,中西医结合精准施治,确保每一个病人治疗方案适配,并随时调整方案,可谓“一人一策”精准施治。

  我们还能感受“医者仁心”。

  江苏省集合了全省资源和力量投入扬州,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一批批医疗救治团队先后进驻隔离病房,全力开展救治工作。

  每一支团队进入隔离病区前,都会把鲜艳的党旗挂进病区。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疗队有92名医务人员,其中50名是党员,3名是预备党员。该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汪莉萍说,“我们8月11日零时出发,凌晨抵达扬州。当天晚上便进驻接管重症病区,24小时守护病人。”

  一份坚定的信仰、一份火热的爱、一份使命和担当,无论是国家医疗专家,还是兄弟城市的医护人员,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与扬州人民风雨同舟,携手前进。

  从“一个约定” 看扬州人的感恩之情

  驰援扬州的医护人员陆续要离开了,临行前,他们收到了扬州市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的一封信——《春风十里不如携手战“疫”的你》。

  信中有约:待到扬州重新恢复生机和活力,请你们故地重游,逛一逛守护过的这座城。460万扬州人民都是你们的“导游”,请你们好好看看瘦西湖的柔、大运河的波、蜀冈的明月清风、东关古渡的斜阳轻舟,请您好好尝尝三丁包的鲜、狮子头的嫩、扬州炒饭的香润爽口……待那时,二十四桥丹桂香,与君共赏明月夜。

  南通医疗队队员黄颖读起这封信,不禁红了眼眶,“都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扬州有难,我们来了;扬州好起来了,我们也很开心!”

  支援扬州的外地医务人员在核酸采样点忙碌。 司新利 摄

  临别前,所有支援扬州的英雄都除了收到这封信,还有一张扬州荣誉市民卡,可终身免费到扬州景点旅游。

  “临走前收到了扬州送的礼物,特别暖心,除了谢馥春等扬州传统工艺品,还有扬州世园会的吉祥物康康乐乐,我不会忘记在扬州的这段经历!”泰兴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吴燕说。

  “送行仪式上,扬州市领导说我们也是扬州的一员,并相约来年‘烟花三月’,我真的很期待。”张家港市二院护士须华告诉记者,“等到疫情退去,我一定要带家人来扬州好好看看瘦西湖,尝尝三丁包。”

  绿杨城郭,掩映着执甲逆行的身影;大江东去,道不尽家国情怀的深沉。

  这份感恩缘于深知他们的艰辛逆行。

  “原谅儿子不能回家看您最后一眼!”8月20日早晨,南通市六院检验科主任张海云突然接到来自东北老家的噩耗,母亲在给外婆扫墓的路上遭遇车祸不幸离世。张海云强忍着心中悲痛,含泪朝家的方向三鞠躬。

  淮安市二院的杨静说:“我们与扬州老百姓结下了深厚友谊。志愿者严大爷怕我们身体扛不住,特意炖鸡汤送到采集点。”

  “扬泰本是一家人,家人有需要,我们必须上!”泰州靖江市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于美告诉记者,“得知我们来得匆忙,没有带行李箱,扬州靖江商会特意为我们准备了拉杆箱,让我们倍感温暖。”

  提到“医疗队”这3个字,连云港市援扬核酸采样队队长杨丽萍充满了自豪。8月12日12点半,他们在高邮驻地接到通知,扬州主城区将进行第七轮大规模核酸检测。大家迅速集结出发,没想到在距高速路口1.2公里处遇到堵车,得知是外地医疗队驰援扬州后,一路上司机都主动让路。

  临别前,来自徐州的医务人员卢姗写了一封信——《再见!扬州》,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这封信字里行间都透着她27天来与扬州人民一起并肩作战的深厚情谊和取得成功的喜悦和感动。

  扬州大厨为医护人员准备主食。 屠明娟 摄

  “还依稀记得有一天,一个两岁的孩子采完核酸后对队员说了句‘谢谢漂亮的姐姐们’,然后手举过头顶,朝队员们比了个大大的爱心。那一刻,心都被萌化了……”在信中,她说,“感谢遇见,热情勤劳的社区工作者;感谢遇见,无私的志愿者;感谢遇见,团结有序的居民……相遇虽匆匆,但爱与感动是永恒的,感谢这个夏天,与你们特殊的邂逅。”

  “谢谢你们为扬州流过汗、拼过命。”9月5日上午的送行仪式开始前,扬州市民季晓燕手持“欢送医疗队”的自制欢送牌,远远地向援扬核酸检测队员表示感谢。

  你们的勇敢,扬州人民记下来了!你们的情谊,扬州人民记下来了!你们的大爱,扬州人民记下来了!(记者 丁云 王诗韵)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