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云上”走入“心底”,抗疫事迹成课程思政“活教材”
2020/03/10 18:59  交汇点新闻  杨频萍 王梦然  

  交汇点讯“线上开学后,学校6位老师围绕疫情防控的6个关键词,各讲了半个小时的课,竟然有10万多人次的浏览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团委副书记王静老师没想到,“生命”“责任”“国家”这些平时比较宏大的关键词,会引发00后学生如此热烈的反响。

  疫情是一本深刻的生活教材,连日来江苏各高校在课内外构建起了“云上思政”大格局,疫情“危机”被转化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契机”,或将进一步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步伐。

  战“疫”亲历全方位结合“课程思政”

  “这就是武汉金银潭医院……”3月8日晚上,新冠肺炎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潘纯通过直播连线,带领东南大学师生们走近战“疫”红区ICU,讲述医护人员同死神“抢人”的经历。这是东南大学“信仰公开课——战‘疫’云讲演”的第四讲,超4万人在线听讲,近5千多条评论,前线后方医护人员的坚守,让另一端的师生们深深感动和鼓舞。

  江苏各高校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战“疫”历程转化为线上的教学资源。既关注“远处”的案例,也挖掘“身边”的故事,此次疫情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几乎是全方位的。

  王静介绍,继教师信仰课火爆网络之后,学校又录播了18位青年志愿者的信仰公开课。3月10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学生艾克热木吐尔逊讲述了自己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为所在卡子湾社区中的8000多户居民运送生活物资的志愿故事。“其实每个平凡的青年人都是见证者、亲历者和创造者,让身边的同龄人讲微故事,最有说服力,最能产生共鸣。” 王静告诉记者。

  疫情与思政课本身的结合更是全方位的。“抗疫事迹已经成为我们网络思政课的‘活教材’,总结来说,时效性强的、社会关注度高的题材,特别适合通过网课来呈现。”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刚告诉记者,该学院录制的“形势与政策”课已累计受到全国8万多人次的关注,学院正在准备“抗击疫情”专题思政课,用更多鲜活案例,展现国家制度优势,传递战“疫”正能量。

  “第一堂课,我特别想和大家谈一谈这个假期里那些可敬的人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奇娟以各行各业的一线工作者为例,让大家在思政课中感知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同频共振。她表示,线上开学后,南信大思政课课程组已确定了疫情防控专题,组织课程集体网络专题备课、专题教学。

  时代的"大考"锤炼青年大学生的理性思维

  面对纷繁的战“疫”信息洪流,部分专业课老师,也将海量信息与课程内容进行了相当程度的融合,锤炼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性思考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李晋斌老师,在他的《文科物理》开课前,为大家带来了一节微课《物理学家的不朽战“疫”》。他先从《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枪炮、病菌与钢铁》两本书引入,让学生从大历史角度更客观地看待目前的新冠病毒。“回顾人类与流行病斗争的历程,我们学会以科学的态度面对疾病,也更认识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陈宇翔说,老师带着我们读的一首《送瘟神》,更蕴含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历代不能解决的消灭血吸虫病的自豪,只有像牛顿、马克思那样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奋斗出属于自己幸福。

  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各高校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南大金陵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利用线上教学平台,鼓励学生关注战“疫”背后的环境问题,以“环境伦理学”“生态多样性与物种保护”“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等为关键词,将相关疫情报道和资料分享给学生深入探讨。“我注意到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参与联合研制的医疗垃圾应急处置装备驰援武汉,环保管理部门在定点医院和医学集中隔离点采取的各类处置和管控措施。” 2016级陈新硕说,疫情期间的环境应急管理让自己加深了对生态文明价值观和绿色发展观的理解,感受到环保技术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中的重要性。

  “在战‘疫’关键节点,我们要给大学生提供了价值观的引领。”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梅景辉表示,思政大课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要深刻认识个人权益和国家利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个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只有对这些问题有着辩证思考,才能够在战"疫"面前明辨是非,从个人的生活利益的"洞穴"中走出来,提升自身的生命境界和格局。“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责任思维,越是经历重大考验,越是经历烈火淬炼,新时代青年人也就更能够勇挑时代的重担。”

  增强“情感链接”从“课堂人生”到“人生课堂”

  有专家指出,特殊时期课堂虽然在云上,但只要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所思所感,增强了“情感的链接”,就可以从线上走入学生的“心间”,真正成为学生人生需要的大课程。

  3月9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谢存旭收看“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的过程后表示,师生同上思政课,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空间模式与教学组织,有效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师生达到了“众志成城”的情感共融。越来越多的老师,正考虑将疫情等现实生活素材,作为思政课程的一个“靶点”。“如何让学生在思政课当中,产生更多的共鸣,是我们做好思政教育的关键。”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思政课增强与学生的“情感连接”,成为南工大思政课教师滕飞关注的重点。他通过“超星学习通”建立了一些“主题贴吧”,关心和疏导学生在“疫情期间”产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学生通过“盖楼”跟帖的方式表达和讨论,腾飞再根据具体问题与一部分学生“小窗口”私聊,增进师生间的信任感,也增强学生对远程教育的“粘性”。

  线上课程使得师生无法面对面的沟通,这一弱势也倒逼老师们更多地给学生讨论思考和表现的空间。南大金陵学院“视觉文献”实践研究所所长刘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蒋俊为金陵学院“孙明经班”班授课时,激发学生去关注当下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事件,对特殊时期的点滴生活深入讨论和思考。亲历疫情风暴和人间温暖,同学们拍摄出了《社区里的白衣战士》《家门口》等一组组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的作品,学生自发组织、策划并举办了线上“春节纪实摄影作品展”,在战“疫”时代精神和爱国情感在云端自然流淌。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王梦然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