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心理室 | 隔离人员如何熬过14天观察期?心理咨询师为你戴上“心理口罩”
2020/02/07 17:28  新华报业网  

  本期主持人:王慧

  对话嘉宾:无锡市惠山区精神康复中心心理咨询师 吴慧

  恐慌、担心、焦虑、自责……这些天,心理咨询师吴慧感受到了“被隔离者”的各种情绪波动,她所工作的无锡市惠山区精神康复中心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集中医学观察点,部分来自重点地区的人员和冠状病毒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都必须在此集中医学隔离观察14天。

  这个春节,面对传染性极强的疫情,吴慧主动请缨与隔离者面对面交流,为因疫情而深陷心理危机的人们疏导不良情绪、提供心理援助。今天,我们的心理咨询室请来了吴慧老师,请她谈谈隔离人员所遭遇的那些“心里的事”。

  记者:疫情爆发以来,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心理医生,你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呢?

  吴慧:我们第一集中隔离点一共收治了70多人,第二集中隔离点收治了22人,他们当中有的从湖北回来,有的接触过湖北回来者,还有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我主要是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帮助他们缓解心中的焦虑和恐慌心理。

  全副武装的吴慧

  记者:这些被隔离的人群中,主要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具体会有哪些表现?

  吴慧:疫情爆发,人们会产生应激反应,尤其是隔离人员,他们原来的生活秩序被突然而来的人身自由限制所打乱,加上14天潜伏期的恐慌感也一直伴随左右,当中一部分人表现出情绪困扰和精神焦虑,感到紧张、沮丧、恐慌、烦躁,甚至会有过激的情绪。 比如:我们隔离中心的基础设施非常好,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但有些隔离者往往会放大种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因为牙刷毛的软硬、枕头高低等问题提出抱怨和抗议。这种过度的挑剔和吹毛求疵,其实反映出他们内心的焦躁情绪。

  记者:对于那些有紧张焦虑情绪的隔离者,你们会如何帮助他们?

  吴慧:在心理学界有个金字塔理论,把人类需求分成了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当温饱等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很难去寻求安全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尽力满足隔离者的基本生理需求,我们这里24小时配备人员值守,日夜帮助他们解决各种事宜。隔离者中有很多从湖北返回的人员,随身衣物带得不够,还有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的药物吃完了,我们总是第一时间给他们送去药品和衣物,解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而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要从从建立关系开始,取得隔离者的信赖,让对方吐露心声,了解他们的困扰,倾听、理解和共情,用专业知识将他们的负面情绪引流。

  记者:随着确诊病例数字持续上升,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情绪疫情”,有些没有任何症状的普通市民也开始恐慌焦虑,担忧自己被感染,这种“恐病症”在被隔离人员中是否表现得更加普遍?

  吴慧:面对疫情,恐惧恐慌是人们最基本的反应。在隔离人员中,很大一部分人会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稍微有一点不适就会胡思乱想:自己会不会被传染上冠状病毒?真的感染之后会不会死?这种焦虑恐慌十分普遍。

  在我们的集中医学观察点,李先生一家五口从湖北返回无锡,随行当中有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在隔离期间,小男孩开始出现咳嗽症状。工人人员每次进去量体温的时候,李先生夫妻都会语气焦灼地询问:我儿子咳嗽加重了怎么办?是不是被传染上了?他们总怀疑孩子在返程途中感染了新冠病毒,而当孩子的症状得不到缓解的时候,夫妻俩更是寝食难安,情绪激动。在后来的心理干预中,我主动帮他联系了儿科医生,得到的反馈是普通感冒,并不是新冠肺炎。当我把咳嗽药送到房间的时候,李先生一家的情绪明显好转,说话语气也平和了很多。

  孩子因为有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的轻微症状,父母表示出了焦虑、担忧甚至恐慌,这是很正常的情绪反应,我们首先需要用同理心去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困扰,然后去共情,再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比如主动联系儿科医生),当问题解决了,心中的焦虑感自然会得到缓解。

  记者:在心理援助过程中,还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事例?

  吴慧:我们隔离点有一位90岁的老太太,大年初一正值她的90大寿,老太太在饭店里摆了三桌寿宴,宴请各路亲朋好友。这之后,宾客中有一人被确诊为冠状病毒感染者,当晚所有参加宴席的亲属朋友都被隔离。隔离之后,老太太一直情绪低落,她经常懊恼、哭泣,甚至不停地掌掴自己,嘴里反复喃喃自语:“都是我害了大家啊!”而她的大家族里,更多的人陷入了人人自危的恐慌,每个人都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回想:我有没有和患者说过话?我有没有和患者吃一样的菜?

  当疫情来临,一些普通民众的内心产生了严重的负疚感,他们往往将不良后果归罪于自己,不断地在良心上谴责自己,最后甚至于愤恨、厌恶自己。我们需要给予他们及时的劝慰,试着让他们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我对老太太说: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过分的焦虑反而会影响健康,破坏免疫力,我也建议她用手机与亲人交流,缓解心中的不良情绪。

  记者:互联网时代,很多心理医生选择在网上诊断,但你为什么坚持去一线和隔离人员面对面交流?

  吴慧:作为心理医生,我们可以选择电话、微信语音、视频聊天等进行交流,但心里干预最好的方式,应当是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下,与咨询者面对面、一对一的私密交流,因为咨询者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细微眼神,都反映出了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心理状态,这些都便于我们抓取到更为丰富的信息,利于心理咨询师拿出更好的心理干预方案。

  记者:在医学观察点,你们会给什么样的人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

  吴慧:给心理有需求的人!如果强行进行心理干预,反而会增加隔离人员的心理负担,他们甚至会产生一些自我怀疑:为什么要给我做心理辅导?我的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吗?所以这个尺度一定要把握好。

  记者:面对疫情,你对普通市民如何疏解心中恐惧,有怎样的建议?

  吴慧:首先大家要意识到,面对疫情危机,我们有恐惧和恐慌是非常正常的,不要觉得自己脆弱,要允许和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我们可以找朋友电话倾诉、运动、进行适度放松训练等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另外,因为疫情而宅在家的市民,要尽量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不要昼夜颠倒扰乱生物钟。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们更要懂得筛选和辨别,通过正规权威的渠道了解疾病信息和相关防控知识,不因谣言引发恐慌情绪,只有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增强免疫力。另外,假期里还可以给自己订一些小目标,当一些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占据内心时,不良情绪自然也会得到减轻。

  交汇点记者 王慧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