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加一减,苹果“大王”节约有道
2020/08/22 10:30  新华社  

  新华社客户端甘肃频道8月21日电 全国劳动模范雷托胜是一位苹果“大王”。他种苹果37年,种出了成绩,更悟出了道理。

  他是方圆几十里第一个“不安分”的农民:第一个承包村集体果园,第一个把苹果树栽进自家耕地,第一个拉着架子车进城卖苹果。

  此后几十年,他“蝉联”各种第一。在他的苹果园里,每棵果树的平均产值近千元,雷托胜两口子的年纯收入可达30万元。

  雷托胜的家乡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这里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深度贫困。小时候,家乡干旱缺水,种庄稼种啥啥歉收。他的兄弟姊妹多,人多地少。从十七八岁开始,他就想方设法冲破贫穷的桎梏。几十年下来,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别人眼中,雷托胜的事业是勤劳打拼闯出来的,而不断学习新技术才是他的诀窍。几十年来,每次有新的果业科技推广,他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第一个尝到甜头。

  甜头,不仅是效益的最大化,也有成本的最小化。

  10年前,黑色地膜刚开始“下乡”。在村民犹豫不决时,雷托胜就给自家果园里穿上了“黑衣”。他认为铺膜虽然花钱,但保墒效果好,可以大大节省灌溉的水费及人工费用。

  最近这两年,他又迷上了苹果矮化密植,挖掉园中高大的苹果树,栽上了新苗。他又算了几笔账,过去采摘苹果全靠人工,在采摘高峰季节,聘请一个女工,日工资要120元。矮化密植后,果园就能实现机械化采摘,平时1个人可以照看6亩果园,采摘时也可省下许多人工,也可以省不少钱。

  这种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是雷托胜几十年来养成的经验,它缘起于一个农民从小养成的节约习惯。他至今记得父母的教导:“粮食是自己身上的肉,水是自己身上的血,一点都不敢浪费。”

  虽然雷托胜老两口的年收入超过30万元,吃鱼吃肉已是常态,但老两口每顿饭始终保持两个菜、两碗面。即使有剩饭、剩菜,也会放到冰箱里冷藏,下一顿热了再吃。

  从节约粮食的一点一滴做起,雷托胜养成了能省则省、绝不浪费的习惯。他说,日子再好钱再多,也经不住大手大脚乱花。

  雷托胜所在的雷沟村,如今几乎每家每户都专业种植苹果,80%的家庭住上了二层小洋楼。家家户户的致富路不尽相同,但许多果农精打细算的意识,都可以追溯到节约粮食的习惯上。

  做好勤劳致富的加法,做足勤俭节约的减法。当我们走向全面小康时,这“一加一减”,更显重要。只有这样,幸福之水才会绵绵久久,永续流淌。(新华社记者张钦、黄爱萍、李杰、崔翰超、马希平)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