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江苏海安:激活“造血功能” 少数民族同胞家门口吃上“致富餐”
2020/08/14 18:19  海安市融媒体中心  

  8月10日,海安市曲塘镇南通凯信家具有限公司举办了藤条编织技能大赛, 5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比赛。彝族小伙陈道亮以75分钟的速度完成一把藤椅,夺得比赛第一名。“我在这里打工三年多了,每月收入好几千,公司福利待遇也好,生活节节高。”陈道亮说。南通凯信家具有限公司是海安市的少数民族扶贫基地,主要经营户外休闲家具生产,从事藤条编织加工。公司设立了加工点30多个,带动了周边三百多名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

  海安市散居着苗族、壮族、白族、侗族等35个少数民族的3800多名同胞。近年来,海安着力推进少数民族的精准扶贫,不断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加快少数民族脱贫致富步伐,让少数民族同胞稳稳走上致富路。

  中伏,水稻已经蹿到二尺高了,但海安青萍港村村民字红秀承包田里,水稻才寸把长。8月5日一大早,字红秀又到田里忙活了一圈。“前期汛期,稻田受了点损失,30几亩田我重新上了早稻,虽然现在比人家的矮大半截,但做好管理一样能丰收。”

  眼前这个年轻姑娘是彝族人,今年34岁,虽然年纪不大,但与土地打交道已经十几年了。“以前在外打工,一年挣不到几个钱。后来我想着在家承包种田也是一条出路,就试着和村干部一说,得到了大力支持。土地流转、审批手续都是村干部帮我一条龙办理的。这些年,村里带我们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农技站还邀专家来指导,确保咱们一年忙到头能有钱挣。”“扶贫先扶智。我们一直积极帮助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的少数民族家庭发展种植、养殖业和传统手工业,让他们拥有稳定持续的收入来源,有效防止脱贫返贫。”青萍港村负责人告诉记者。

  去年,字红秀创办起“红秀家庭农场”,承包的400亩土地实现水稻亩产1200斤,小麦亩产1050斤。她的家庭农场不仅还为当地少数民族的同伴们提供就业岗位,促进了他们增收获产。

  海安还实施“家门口”扶贫就业工程,建立了纺织、服装、种植、养殖等少数民族扶贫基地10家,吸收2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就近就业。

  在南通苏中纺织有限公司车间内,数十台细纱机车轰隆隆地运转,车间经济组组长梁永熙穿梭其中,忙而有序地做好各种生产操作。梁永熙是一位从云南大山深处走出的壮族姑娘,1995年,她嫁到了海安。“刚来到海安时,当时家里条件不好,我和老公种田、养鸡、养猪……日子过得也还凑合。在镇村干部的关心下,我成了南通苏中纺织有限公司的一名纺织女工,生活这才出现了转机。”梁永熙告诉记者。

  面对新的岗位和技术要求,梁永熙有些不太适应。当得知公司与镇成人中心校联办为期两年的“少数民族员工大专班”,让大家带薪学文化、学技术后,梁永熙主动报名参加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她还利用空余时间潜心揣摩、刻苦操练,摸索出来的“快、灵、准”操作技术,确保每接一根头和每换一个粗纱动作到位,在公司举办的比赛中屡屡夺冠。后来,她当选为江苏省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多亏了镇村干部和企业的无私帮助,我才能从田间地头走进工厂车间,开启一段新的人生。现在每月都能获得稳定的收入,家里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了,每天都很幸福。”梁永熙高兴地说。

  2019年12月12日,国家民委公布了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在被命名为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的183家示范区(单位)中,海安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海安市苏中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勇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徐蓓)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