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个个“惠民包”,带给百姓满满获得感
2019/09/03 22:26  新华报业网  白雪  

  交汇点讯 从脏乱差的旧农房搬进新楼房、过上配套设施完备的城镇生活;从补贴家用的家庭副业,到拥有创业独立工作室;从师资薄弱到农村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近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行进式采访活动走访江苏多地百姓生活,一个个惠及民生的丰厚“福利包”,正托起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让人民群众从中触摸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

  脱掉“解放鞋”,村民变居民

  

  一栋栋整齐排列的楼房、干净的道路、设施齐全的健身小广场……走进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兴社区,宜居生活的场景扑面而来。“过去在农村,遇到大雨天,出门脚都没处搁。现在小区有专人保洁,环境是过去没法比的,住在这里啥都好。”正和3位邻居聊天的孙梅亭说,她过去做纺纱工作,每月领1500元,同时还要种田,根本不可能像现在一样闲坐聊天。住进来的几年间,她和几位邻居每天健健身,还学会了网购,生活习惯渐渐改变了,日子也越过越好。

  

  孙梅亭们生活的改变肇始于10年前。华兴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建伟介绍,华兴社区包括金江苑三村、金海花苑等小区,经过近10年拆迁安置,区域内村民已全部搬迁于此居住,目前社区常住人口约1.2万人。

  居住环境变好了,如何让老百姓脱掉“解放鞋”,穿上“新皮鞋”,从村民转变为居民,所涉及的生活习惯与理念改变却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为帮助村民尽早适应城镇居民生活,华兴社区一直在探索。社区建立起长效管理“网格+”模式,划分成六个网格,总网格长由王建伟担任,每个网格片区由一名社区人员和一名物业人员负责,并配备多名保洁员,共同守护环境。

  

  有的小区刚交付时,架空层被居民占用,堆满了僵尸车和垃圾。社区采用“网格+治理”模式,建设了5个架空层,每个面积达200多平方米,并在墙面彩绘了图片,将其打造成集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文化阵地。现在居民早晨来锻炼,午后来娱乐,满心欢喜。随架空层乱堆乱放现象一同消失的,还有楼道的乱贴乱画问题,社区聘请专业设计师,融入中国梦、二十四孝等元素,创作了160余幅楼道墙体彩绘图,掀起了一股艺术风。

  社区还开办了24小时免费阅览室、道德讲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心,组织了亲子阅读、关爱失独家庭等一系列活动,让村民在积极参与中融入到和谐幸福社区的新生活中。

  教育均衡,点亮孩子个性

  

  清晨5点20分,海门市东洲中学教师曹津津便要准时起床,快速收拾一番后,去赶最早6点钟的公交车,前往30公里外的王浩初级中学支教。这是曹津津过去两年支教雷打不动的时间表。

  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海门在江苏率先开展“岗位集中统筹、集中调控”改革试点。近5年,校长轮岗交流,像曹津津一样到农村挂职支教,或从农村到市区“顶岗”学习的海门教师达2197人,有效均衡了城乡师资配备。海门还在江苏率先进行集团化管理机制改革,探索出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海门样本”,让更多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教育改革的红利。

  

  目前,海门将城乡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纳入集团管理,组建了12个义务教育管理集团。集团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等方面拥有自主权,确保运行活力与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便是检验教育的一块试金石。8月29日,记者一行来到海门首开初级中学,校园讲解员周华星落落大方的讲解,让众人纷纷点赞。而在两年前,他还是一个腼腆内向的男孩。2017年,周华星随父母从四川绵阳来到海门,就读于首开初级中学。海门东洲国际教育管理集团向学校派了18名骨干教师,带领教学质量突飞猛进上升。

  “老师教学方法很灵活,会针对问题和我们一起讨论。以前我最讨厌的数学课现在成了最喜欢的科目。”周华星说,老师还鼓励他参加演讲社团,正是在不断练习中,提升了演讲能力,自己也越来越自信。寒暑假回老家,很多亲戚都夸他口才好、变化大。像周华星一样,首开初级中学超八成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在学习课本知识之余,还参加学校开设的音乐、舞蹈等社团,广泛发展兴趣。

  

  “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将来拥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学校有特色,孩子有个性,让每个孩子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是我们提倡的。”海门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体局局长许新海说,现在海门正全力推进新教育实验,推进书香校园、新公民行动、特色学校、学校文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等五大新教育项目,希望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和艺术爱好,像星星一样闪亮。

  宜居宜业,“绣”出幸福生活

  

  羽翼丰满的孔雀、汗流涔涔的老农……苏绣小镇的中国刺绣艺术馆里,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刺绣,让人颇为震撼。一针一线间,既生动描绘了壮美景色,也勾画出小镇居民指尖上的幸福生活。

  “我喜欢绣山水风景,现在正和几位绣娘一起创作《红楼梦》二十四景。”50岁的绣娘姚琴华说,自己七八岁就跟着母亲学刺绣,早年条件不好,晚上都是用煤油灯躲在蚊帐中绣。当时想都不敢想,在农村的她,有一天创作的刺绣作品可以送进故宫,销往海内外。在她的工作室里,现在一般绣娘每月也可以领到四五千元工资。

  

  如今,苏绣小镇所在地镇湖的2.3万常住人口中,有9000多人从事刺绣及刺绣相关产业。苏州苏绣小镇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若愚说,苏绣小镇自2017年5月入选首批江苏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后,近两年以项目为抓手,聚力创新、聚焦富民,苏绣产业已从用于补贴家用的农户家庭副业,转变为小镇的主导产业,也成为广大农民创业就业的平台。

  此外,当地政府还成立了自主创业服务中心,免费培训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帮助其掌握刺绣技艺和创业技能。现在小镇不仅有400余家绣庄和工作室,还聚集了刺绣设计创作、丝线销售、木架制作等上下游产业。自创建以来,小镇新增了150余家围绕苏绣及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及工作室。

  

  在广纳本地村民从事刺绣、在家门口就业的同时,苏绣小镇还搭建绣创空间创新创业平台,吸引青年绣二代回到家乡。大学在天津就读酒店管理专业的姚涛便是回归者之一。她说自己之前没想过从事刺绣,得知家乡的创业发展政策后心动了,决定回家帮母亲打理好刺绣工作室,为传承刺绣文化尽一份力。

  如今,小镇的苏绣产品已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美国、欧盟、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老百姓在此从事着自己钟爱的刺绣工作,享受着小镇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便捷齐全的教育、医疗、养老、商业等公共服务。过上宜居宜业幸福生活的他们,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接班”刺绣文化产业。

  交汇点记者 白雪/文 万程鹏/图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