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江苏涟水:“飞地同创”,让强村弱村抱成团一起富
2019/11/22 19:04  淮安新闻网  

  初冬时节,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成集镇条河村食用菌产业园进入忙碌季。50万支香菇菌棒陆续上架,成排摆放在食用菌大棚里,其中15万支已经出菇上市,散发出阵阵菌香。

  “批发价一斤五元!”成集镇相关负责人说,食用菌种植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支柱产业,这得益于涟水县探索创新的“飞地同创”模式。

  

  条河村食用菌产业园 陆祥摄

  

  据介绍,产业园虽然设在条河村,但却是条河、六塘、余何三个村整合扶贫资金700万元联合兴建的,共有食用菌温控大棚63个,产业园的收益归三个村的村集体共有,村集体按照6000元/个标准收取大棚租金,三个村的村民、特别是低收入户都可以到这里务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搭台、村集体服务、大户唱戏、低收入户参与的富民壮村“利益链”。

  一个个小小的菌菇,撑起了当地农民和低收入户的“致富伞”,带动就业200余人次,人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50多户低收入户从这“飞地同创”项目中受益,尤一祥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承包了园区的2个大棚,一共有2.6万个香菇棒,平均一个棒1.5元。”尤一祥说,原先自己是贫困户,后来在村里和能人大户的帮扶下种植香菇,现在不仅成功脱贫,而且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

  如今,条河村甩掉了江苏省定经济薄弱村的“帽子”,紧挨着产业园的新型农村社区拔地而起,一幢幢白墙黛瓦、江淮风貌的“小洋房”错落有致,村民文化服务中心、居家养老中心、百姓广场等一应俱全,成为涟水首屈一指的乡村振兴明星村。

  

  条河新型农村社区 刘锦国摄

  近两年,涟水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积极探索贫困村脱贫增收新模式,走出了一条“飞地同创”产业扶贫新路子,通过鼓励一批位置偏远、基础薄弱、发展空间较小的贫困村,整合各级各类帮扶资金,打破村域、镇域区划限制,到基础条件较好的镇村发展一批产业带动项目,推动创成一批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园区,实现强村弱村优势互补、联合发展。

  目前,红窑万亩青芦笋种植、高沟扁担蚕桑种养、黄营朱桥现代农业园、涟城季庵食用菌、南集张罗羊肚菌为代表的40余个“飞地同创”项目在涟水遍地开花。高沟镇扁担村蚕桑扶贫产业园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其中产业扶贫资金300万元,建有桑园550亩,以及小蚕共育室、蚕茧烘干房和80个标准化钢架蚕棚。“今年饲养的是三眠蚕、四眠蚕,在5月到10月养蚕10批次,在11月份到来年4月份休蚕期发展桑园养鸡、蚕棚食用菌项目。”负责领办的翠平蚕桑养殖专业合作社大户黄磊告诉记者,园区已吸纳周边留守妇女120多人就近就业,其中低收入户36人,每天人均收入90元左右,每年直接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3万元。

  

  扁担村蚕桑扶贫产业园 刘锦国摄

  “‘飞地同创’,不仅突破了土地瓶颈,而且破解了资金难题。”据介绍,对集中流转的土地,村集体按照50元/亩标准收取土地流转服务费,田埂、沟渠等溢出土地也收归集体所有。县财政对集中连片流转土地面积达200亩以上,按照每亩200元一次性奖补村集体,300亩以上的按每亩300元标准奖补,以土地连片流转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在资金方面,县里全面整合国家、省、市、县各级农业产业引导资金、支农资金和产业富民资金,统筹整合社会各界帮扶资金、慈善资金,形成脱贫攻坚产业项目“资金池”,由县益农公司统筹安排,重点向“飞地同创”等项目倾斜。今年,共计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帮扶资金达1.5亿元,成功实施各类“飞地同创”项目21个,覆盖65个贫困村。

  去年投资运营的红窑镇春雨芦笋园属于“飞地同创”项目,成片的设施化大棚蔚为壮观。项目占地1100亩,总投入2200万元,除王崇左、胡明爽两人合伙投资1040万元外,其余由当地政府投入580万元,并集合了省、市产业富民资金和低收入村帮扶资金共计580万元。“这个项目实现了多赢。”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大户“厚”了家底,芦笋亩产2000公斤左右的大棚,亩均效益均稳定在2万元以上;集体“直”了腰杆,省市定经济薄弱村红窑镇新灯塔村、岔庙镇荣锦村分别年增收6万元,红窑镇李庄村、三村村、金城村等低收入村合计增收22.8万元以上;群众“富”了口袋,带动周边群众3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低收入户人口67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红窑镇春雨芦笋园 薛进军摄

  “飞地同创”产业示范基地逐渐成为涟水县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强引擎”。县扶贫办工作人员说,“村集体+合作社+大户+贫困户”的项目合作机制日益成熟,由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实施建设一批标准化设施化大棚,产权归属项目投资村,合作社牵头运营,大户提供技术支持,贫困户入股参与分红,带动周边低收入农户入园务工,确保6%以上年收益率,大棚收益按照项目实施村和产权所有村1:1分成,形成共用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统筹投入资金7490万元实施的涟水正邦牧业有限公司猪舍购买返租、涟城街道甜瓜豆丹等7个项目,集体已获取项目收益150.28万元,分配到21个村,平均每个村增收7万多元。

  

  包装待发的芦笋产品 薛进军摄

  与此同时,涟水县出台《低收入村增收十条》,明确“产业引领、园区带动、土地流转”等十条增收路径,采取“飞地同创”模式,引导农业产业项目向“一路一廊”集中,持续做大做强食用菌、中药材、鲜切花、青芦笋等特色产业,努力实现“靠自己的骨头长自己的肉”。近年来,累计整合各级各类帮扶资金7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96个,实现所有经济薄弱村全覆盖。(李卫兵)

  图片由涟水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