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总书记学党史——星火传奇 初心如炬㉒|脱贫摘帽,更好的生活还在后头
2021/06/28 15:35  新华报业网  肖雷  

  编者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策划了“跟着总书记学党史——星火传奇 初心如炬”大型融媒体行动。全媒体记者兵分多路,行程万里,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重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追寻革命原点,再现百年传奇,感悟初心使命,解读百年大党何以炼成的红色密码,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交汇点新闻推出《跟着总书记学党史——星火传奇 初心如炬》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跨越1600多公里,我们从江南来到了“塞上江南”——宁夏。到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上方时,飞机高度开始缓慢下降。俯看茫茫六盘山,连绵不绝,不见河流,少有村落。这一带被统称为西海固,以“苦甲天下”著称,曾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的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热播剧《山海情》中,展现了西海固人民易地搬迁、在闽宁建设新家园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其实,像这种从西海固搬迁出来,把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在宁夏还有很多,吴忠市红寺堡区就是其中之一。

  弘德村

  总书记来到了咱家小院

  一幢幢新居鳞次栉比,道路两边正在整修绿化带,房前屋后的桃花、梨花正吐露芬芳,不少村民门口停放着崭新的汽车……时值初夏,当我们走进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移民新村——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时,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弘德村

  刘克瑞

  弘德村C区007号小院,住着移民搬迁户刘克瑞一家。2020年6月8日,这座宁静的小院迎来一位尊贵的客人。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刘克瑞家,仔细看了院落、客厅、卧室、厨房、牛棚,在宽敞的客厅里和刘克瑞一家唠起家常,详细了解他们家的就业、收入、看病、社保等情况。“没想到!很激动!”提及总书记的那次来访,刘克瑞仍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刘克瑞老伴儿和女儿在原来的土坯房前的合影

  在刘克瑞家客厅的墙上,两张照片格外引人注目:一张是如今幸福洋溢的全家福,另一张是搬迁前老伴儿和女儿在原来的土坯房前的合影。刘克瑞告诉记者,这张照片当时也引起了总书记的注意。“原来山沟沟里走的是泥土路,住的是土坯房,现在住的是砖瓦房,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这变化,放到10年前,我们想都不敢想!”

  回忆起当年从西海固地区的固原市原州区搬迁过来时的情形,刘克瑞依然历历在目。“当时是2012年的6月份,接到搬迁通知时我正在地里收麦子。这个地方也没来过,其实心里挺没底的。没想到来之后发现,不仅道路修好了、房子盖好了,连天花板都装好,床都摆好了。进到厨房一看,水电气也通了,米面油都放在厨房里。党和政府真是想得太周到了。”

  刘克瑞家乡旧照和现在的家

  说起现在的收入情况,刘克瑞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儿子和儿媳妇都在村里上班,每人每月能有3000块钱。家里养了3头牛,一年能赚一两万元。还有土地流转费、合作社入股费,一年挣个十来万元不成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刘克瑞家时,院子里还有一片空地,现在已经盖起了几间木结构的房子,成了一个小茶社,同时卖一些村里的枸杞、八宝茶等农产品。“黄河水泡的八宝茶,甜得很哩!”

  在弘德村党员教育基地的墙上,记者同样看到一组与刘克瑞家类似的照片。讲解员海小荣告诉记者,没搬迁之前,村里的娃娃上学要翻几座山,走两个小时的山路。村里也没有医生,就有个赤脚医生在周边几个村流动看病。“现在搬到弘德村,村里就有卫生院、幼儿园、学校,生活上方便太多了。”

  关口移民旧址保护区

  关口移民旧址保护区

  当年的情形,照片中只能依稀看个大概。在红寺堡区文旅局旅游办工作人员马兴龙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红寺堡区关口移民旧址保护区。据他介绍,关口村2000年前后整体搬迁至红寺堡区的平原地带,村子的自然条件、生活状况,和以前的西海固有几分相似。记者看到,整个村子被大山包围,住房多数是窑洞,再用建窑洞挖出来的土圈个院子,不少窑洞前还有废弃的水窖。窑洞内宽2米多,进深约10米,有个半米高的台子,就算是炕了。窑洞只能通过一个宽约1米、高约2米的门和门上方的窗户透光,非常阴暗。同现在的弘德村相比,简直恍若隔世。

  冶长斌

  红寺堡区扶贫办副主任冶长斌介绍,上世纪80年代,宁夏在全国率先实施贫困地区群众整体跨区域搬迁的“吊庄移民”政策,“吊庄”有将村庄直接“吊”过来的意味。1998年开始建设的红寺堡区(2009年之前为红寺堡开发区),是从根本上解决西海固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而实施的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30多年来,百余万西海固人陆续从大山中搬迁出来,其中23.5万余人搬迁到了红寺堡区。“刚开始建设的时候,红寺堡也是一片沙石遍地、了无生机的荒漠戈壁。后来逐渐建成了红寺堡扬水工程,通过14座泵站、渠道、渡槽等设施,将黄河水分级提升300多米,解决了这里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这一工程也被群众称为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生命工程’。”

  扶贫车间,将工厂建在了家门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发展扶贫产业的重要性。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直接组织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发展产业就是当时的重点工作之一。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固原市考察。在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察看村容村貌,到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后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2020年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弘德村的第一站,就是村里的扶贫车间。

  弘德村扶贫车间

  这个扶贫车间是由福建德化一家企业帮扶设立的,也是闽宁协作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了解了车间的情况后指出,兴办扶贫车间目的是扶贫,要坚持扶贫性质,向困难群众倾斜,多招收困难群众就业。企业参与兴办扶贫车间,体现了先富带后富,很有意义。

  村民在扶贫车间工作。红寺堡区委宣传部供图

  王归娃

  在车间工作的村民王归娃告诉记者,车间解决了村里100多人就业问题,其中大部分之前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都已脱贫。“以前从来没想过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现在在这里上班,既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一个字就是‘好’。总书记当时在刘叔家里说‘更好生活还在后头’,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加上我自己的努力,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场

  出了扶贫车间,记者来到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场,这是村里的另一个支柱产业。场长吴永强是个85后的大学生,身体健硕、面色黝黑、憨厚质朴,一看就是大西北的汉子。他告诉记者,养殖场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分四期建设,目前已建成一期工程,占地面积399.12亩,高峰时可以养殖肉牛3700头。伴随着二期项目的竣工,能养殖肉牛7000头左右,年累计出栏1万头。“养殖场是由15个养殖专业合作社组建而成的联合社,目前已经带动520户农户加入联合社变成了股东,其中有430户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村民按照股金的多少分红,少的一年能分到近万元,多的能分到十几万元,平均每户能分2万元左右。加上场里的工人都是本村村民,一个月也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说起自己的职业选择,吴永强憨憨一笑,“本身能在家门口工作就挺好的,同时还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乡亲们一起做点事情,帮乡亲们挣点钱,心里高兴着呢。”

  脱贫摘帽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1998年红寺堡开发建设时,刚来的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500元。2014年以来,累计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3955户55859人,贫困发生率33.46%。2020年底,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村、贫困户全部脱贫,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10元,较搬迁之初增长了近20倍。”采访中,冶长斌为记者列举了一长串数字。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体会到数字背后藏着怎样的艰辛。

  红寺堡区的脱贫故事,堪称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微缩盆景”。类似的故事,最近几年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此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总结为“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24个字。

  张立冬

  江苏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张立冬表示,这24个字,包含着三层含义: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是力量源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最大程度凝聚脱贫攻坚的各方力量;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是制胜法宝。精准滴灌、开发式扶贫、从严治党的组合拳,极大激发和提高了贫困地区和人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机制下的发展能力,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攻坚克难、不负人民是初心使命。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

  渠中的黄河水静静流淌,田间地头的枸杞、葡萄也已吐露新芽。铃声过后,朗朗的读书声从弘德第二小学的教学楼中传出来。采访结束时,冶长斌和张立冬不约而同地都讲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记者手记:共产党好,黄河水甜

  在红寺堡区,记者见到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共产党好,黄河水甜。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黄河水泥沙俱下、污染严重,实在和“甜”扯不上太多关系。但是“天下黄河富宁夏”,在宁夏,能喝上黄河水,能用上黄河水灌溉,好日子就有了盼头。

  《山海情》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水花用架子车拉着孩子、丈夫和所有的家当,和孩子一起喊着“快了、快了”,一步步走向移民点。人生和事业不也是这样吗?目标就在前头,但一步步都需要自己去走,迈过眼见的艰难,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

  记者在弘德村采访时,即便有当地人带路,还是经常东绕西绕得去不到要采访的地方。为什么呢?太多的村民在盖新房子,村里的路时不时被砖、沙子、钢筋、木材等建筑材料挡住。每走到一条被堵住的路,驾驶员就会说:“前几天路还好好的,又有人盖房子啦。”语气中听不到一丝抱怨,更多的是村民过上好日子的喜悦。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相信毛泽东当年写下这首《清平乐·六盘山》时,心中正激荡着胜利的喜悦。坐落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六盘山,是当年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也像红军翻越六盘山那样,奋力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如今,即将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也将率领着全国各族人民,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总指导 双传学 顾雷鸣

  总策划 李扬 高坡

  策划 任松筠 田梅

  监制 包闻军

  统筹 王高峰 朱威

  执笔 肖雷

  视频 曹阳

  片头 陶蓉 郑玲玲

  检校 韩涛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