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乡村手工打糍粑 糯香阵阵过大年
2020/01/17 22:07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春节临近,一说到过年吃什么,每个人心里都会想起一种家乡的美食。在镇江句容南乡,有着一句谚语——“糍粑下酒越吃越有”。每到过年,亲戚朋友欢聚一堂,打着热气腾腾的糍粑,在新春的喜庆中分享一年的丰收和喜悦。

  

  又到腊月二十三,对于句容市天王镇唐陵村的刘国富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每年春节前的一段时间,刘国富要邀请堂房叔伯几家合伙一起打糍粑。男女老少,做事的、围观的,伴随着石锤敲打糍粑“嗵,嗵”声,那份说说笑笑的热闹劲儿从里到外的透着一股过年的味道。“今天我们要做一千斤糍粑,今天是我们一年当中重头戏。”刘国富介绍说。

  捶打糯米是糍粑好不好吃的关键,多数是三四个人一组,分批打,每人大约锤打3分钟。刘国富说:“这是体力活,一个人连续打最多一个人打三十锤左右,三十多锤,要连续打体力跟不上,必须要换人。”

  

  锤起锤落,不过十来分钟的功夫,糯米就粘成一片。这时工具就要换成木棒,一组四人手持木棒,压低腰身,移动着脚步,有节奏地交替着捣杵糍粑团子,直到把一窑糯米搅得粘稠如泥,绵软柔韧,热气腾腾地能扯出细丝来,这才算是好了。“都要换人轮番,你看四个人四根棍子,捣一下翻过来,再换四个人,不然体力跟不上。”刘国富告诉记者。

  好糯米打出的糍粑完工后如膏似脂,白皑皑的没有一点杂质。年味被打进软糯的米糍里,变成了烫嘴的、黏粘的、雪白的家乡手工糍粑,散发着香甜的热气。此后,无论是火烤、油炸还是油煎、水煮,都特别美味。

  

  在刘国富家里,打糍粑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他还是个十几岁毛头小子的时候。今年48岁的刘国富想着,一定要守住传统,守住那一份情怀。“这是我们老祖上带到这里来的,后来一直延续下来了,到我的祖父辈,父辈,到我,到我儿子,我一直想把这个老传统手工业想传承下去。聚在一起打打糍粑,拉拉家常,我觉得这个年味比较浓,你要是不打糍粑,大家平常都忙的很,通过这个活动大家能有机会聚在一起。”

  刘国富儿子刘忠伟则表示:“回来帮帮忙,今年打了应该是我第五年了,我们也想把这个年味传承下去。”

  

  通讯员 邹璇 志国 交汇点记者 万凌云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