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小康(79) | 大运河60年影像记录,定格一个甲子的巨变
2021/04/26 19:53  新华报业网  焦贤颖  

  农民肩挑手扛、疏浚河道,渔民认真阅读扫盲书籍,收工路上人们喜笑颜开,不断提速的高铁驶过运河两岸……一张张照片,好似标本,把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大运河沿岸的不同瞬间“定格”成永恒的回响,也记录下全面小康的进程。

  这些照片的主人是摄影师汤德胜。让我们跟随他的镜头,听·见运河故事。(请听文章开头音频↑↑↑)

  口述 | 汤德胜

  清明节后,常州告别了湿冷天气,迎来了久违的晴天。摄影师汤德胜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从一个老式胶卷底片箱中取出一张张底片,逐一铺在观片机上用放大镜细细辨别,再用小塑料袋封好,标注上拍摄的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仔细地放进定制的铁皮柜里。像这样以大运河为主题的底片,汤德胜已经整理出2万余张了。

  汤德胜:我叫汤德胜,生于1947年,就是常州本地人。我叔父家里开了照相馆,(19)60年我就正式进了照相馆当学徒了。(后来)又到部队从事了5年的摄影工作。一直到(19)69年我从部队回去以后,(19)73年年底考取了武进县文化馆,在文化馆(又继续)从事了我的摄影工作。我这一生一直以摄影为主的,没有离开过相机。

  从小生活在大运河边的汤德胜,对门前这条母亲河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他翻出名为《百万农民疏浚运河》的老照片,一幅运河画卷便徐徐展开。

  汤德胜:我从部队转业回来的第二天,我打开窗户一看,人山人海,都在那里疏浚、深挖、拓宽我家背后的那个大古运河。(19)69到(19)79年这个10年当中,整个运河上(负责疏浚的农民)不止百万的,实际那个时候疏浚大运河从南到北都开展了,真的是千军万马,都在那里开挖。一看到这种场景,我非常激动非常兴奋。所以我向我的叔父申请借一台相机给我(去拍摄)。

  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运河年久淤积,各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整治行动。在这张人潮涌动的影像中,汤德胜的妹妹汤冬云也在其中。在运河边生活了60多年的她,对于运河的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汤冬云:派我去挑河的时候,我18岁。我冬天去挑的,我们就在(运河)北边这个位置。我们挑的时候,那个河一点不像河,像一个小沟。现在那个河大了,弄得好得不得了,发展太快了。我们那时候都是(用锹)一锹一锹挖的。现在都是用挖机去挖。所以我去看(现在的大运河)的时候舒服得不得了,这个船直进直出。

  河道宽了,河床深了,运河上的渔船也更多了。在上世纪70年代,当夜幕降临,渔船们会像“停车”一样排好队,静静地等待热闹开场。季福良便会利落地摆好放映机、撑起幕布,准备放映《红灯记》。今年71岁的季福良上世纪60年代末从上海到常州圩塘公社插队,1972年起做了水上放映员,为渔民们放电影。他也因此成为汤德胜相片里的“主人公”。

  季福良:照片上穿海魂衫的人就是我。(19)72年,我从乡里面工作队里出来以后,就是(我)安排放电影,把文艺生活送到农村去,(放)《奇袭白虎团》《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你看小孩子都稀奇得不得了,拍手欢迎。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武进县圩塘公社开始给渔民分宅基地,建起了学校、医院、文化站,有条件的大队还盖起了电影院,水上放映员这个行业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在发展中迭代更新的不仅有职业,还有船舶、桥梁和工厂。

  汤德胜:新中国成立以后,其实运河上的变化是最大的。譬如说(上世纪)60年代只有小木船,而且吨位(只)有几百公斤,有能够装一两吨的了不起了,而且是没有动力的小木船。后来到70年代变成了水泥船,装上了柴油机的动力,而且(排水量)也可以到几吨,甚至几十吨。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运输量也越来越大。因此船舶改进得很快,由木船、水泥船改成了铁船。然后到了90年代变成了几百吨,甚至现在的1000多吨的大钢板船,而且动力很大,自己发电。

  过去,农民们乘着小木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行驶在大运河上。如今,运河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工厂在沿岸拔地而起,大小轮船停泊岸边,各式机械化吊车设备林立,等待装运的货车正排队进场……

  汤德胜:工业发达了,(运河开始)运钢铁运水泥,城市突飞猛跃改变面貌,可以说(令人)刮目相看。有一批人从国外回来,甚至于几年当中就找不到自己家了。现在的千年古运河上,我们的高铁飞架在古运河上面,这些美景都(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数据显示,2020年苏北运河完成货物运量3.13亿吨,完成货物周转量651亿吨公里,分别占2020年全省水路货运量的33.7%、货物周转量9.3%。时间走过一甲子,大运河静水深流,影响力不断延伸。这背后,小康生活愈发触手可及,可感可知。

  汤德胜:古运河现在基本上改变成老百姓去享受的精神园地、文化公园,还有的地方建设了美丽乡村,变成了农村的旅游集聚中心。我前一段去看到了,北京许多的游客都开始来了,恐怕今年5月(游客人数)就是一个大爆满。

  大运河水流淌不息,沿岸面貌沧海桑田。这些被胶片做成的大运河“记忆标本”,已经成了这条古老河流的最佳注脚。虽已年过古稀,汤德胜仍充满创作热情,最近他新买了一架无人机,打算从头开始学习航拍,只为能更多记录下有关大运河的点点滴滴。

  汤德胜:我打算带着我的徒弟们自驾,再重新拍一遍古运河、京杭大运河,还有浙东大运河,重新观看一下我们母亲河今天发展的新的面貌。(相信)若干年以后,这条美丽的母亲河,会更加吸引全球的目光。

  汤德胜的小康心愿:

  在我们本地建一个摄影博物馆,进一步让后代们了解我们祖国这60年来的变化。

  你也想说说自己的小康故事?

  别着急,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分享

  联系邮箱

  xinhuabaoye1234@163.com

  栏目热线

  025-58681634

  说出你我的故事

  听见小康的声音

  总指导:双传学 顾雷鸣

  总策划:李扬

  监制:任松筠 田梅

  统筹:高伟 朱威 韦伟

  记者:焦贤颖

  视频拍摄:滕升智

  音频剪辑:刘畅方达

  视频剪辑:刘畅方达

  配音:董双

  检校:金勇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