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小康(63) | 这个偏僻小村落,凭啥变身网红打卡地?
2021/01/04 21:04  新华报业网  

  (时长:07:25)

  说起城北街道平园池村,在江苏省如皋市可是远近闻名。村上有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荷塘月色、水竹园、农耕博物馆……每一个都是“网红打卡地”。它在2019年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后,又于近日相继获得“全国文明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等称号,可谓荣誉不断。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6年前,平园池村还只是一个纯农业村,大部分村民依靠种稻、养藕为生。如今,这里四季有景,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平园池村的创新实践,也为如何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提供了示范和启示。偏僻小村如何能获得“国”字头荣誉?近日,“听·见小康”大型融媒体行动记者来到如皋,探寻这个明星村的小康密码。

  (请听文章开头音频↑↑)

  口述| 刘炜健

  冬日,江苏如皋平园池村水竹园的菊花娇艳绽放。或枝头报香,或亭亭玉立,百亩菊花竞相开放,400多个品种的菊花交织成灿烂的花海。作为如皋首个大型菊花观赏点,水竹园吸引了无数游人的目光。

  水竹园内种植的菊花

  游客:在网上看到,特地带家人过来的。这边还有一个栽种菊花的大棚,一进去就被震撼了。菊花种类很丰富,各种颜色都有,孩子在里面待了好久。

  举目平园池,马路延伸至乡村深处,一路串起荷花池、牡丹园、水竹园、采摘园、菌菇园、菊花园、农耕博物馆等旅游景点。扎根平园池村6年,村党总支书记刘炜建与村民一起见证了这里的小康蝶变。

  刘炜建:我叫刘炜建,是平园池村党总支书记,今年54岁。我们平园池村实际上是由三个自然小村合并而成的:一个太平井(村)、一个藕池村、一个水竹园村。三个小村我们各取一字,形成了现在的“平园池”。水竹园今年10月份开园,就成为了村里的第二个景点。高峰的时候——也就是星期六、星期天,一天的游客能达到2万多人。有一些车牌,不是我们南通本地的,有好多地方(的人)都慕名而来。

  刘炜建

  平园池村的菊花远近闻名,其背后的奥秘究竟是什么?

  刘炜建:平园池有一个种菊花的习俗。因为菊花是我们南通的市花,(但)目前还没有一个企业或者乡村能把市花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我们想挖掘它的优势。我们跟专门种植菊花的企业、跟南京农业大学(拥有世界最大的菊花基因库——编者注)合作。第二个我们申请了“江苏特色田园乡村”项目,让南农大到我们这边来,帮助我们、支持我们,把菊花真正做成一个旅游景观。

  水竹园村

  都说水竹园是村里第二个旅游景点,那“第一个”是什么?说到这个“第一”,刘炜建满脸自豪。

  刘炜建:第一个景点就是我们藕池村,它目前也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我们(20)17年打造,在(当年7月份)开园的时候,最高峰我们一天的游客达到5万多人。人山人海,主要都是过来旅游、看荷花的。

  藕池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2014年,当刘炜建来到平园池村时,这里还只是一个偏僻落后的纯农业村,村集体年收入只有20多万元。

  刘炜建:当时整个平园池没有一条硬质道路,都是一些土路啊、泥路。我们跟海安交界,是一个偏远的小村子,“空心”家庭比较多。好多年轻人都出去了,到外面去打工,把老年人都带走了。我看在心(眼)里,当时很难过:我们好好的一个村子,为什么人家都不愿意留在家里,都想出去?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刘炜建带领平园池村深挖历史资源、整合财政扶持项目,第一年投入700多万元,用于农田改造、修渠造路、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村容村貌有了质的提升,也给村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刘炜建:要想发展必须要调整思路,得到广大村民积极支持。我们农村别的没有,只能从土地、从产业入手。我们想到了藕池,以前有斩莲藕、搞荷包这些产业,(都是)传统的手艺。我们就发动村民搞土地流转,作为发展的第一根“引线”,得到了很大的收益。

  村民在采摘莲蓬

  就这样,平园池村的村民们开始吃上了“旅游饭”。千亩荷塘的打造、生态农场的建设……一步步科学规划,让平园池村焕然一新。

  刘炜建:荷花主要在夏天,夏天过去了看什么?怎样让平园池村四季有景,四季能有游客?按照季节来打造平园池村的乡村旅游特色。目前正在抓紧建设一个梅花园。第二个(就是)温泉。温泉是自然送给我们的一个礼物,目前已经全部出水,正在抓紧后期建设。春天(有)一个牡丹园和月季园,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大约500多亩,已经建了一两年。成熟了以后,我们就把它正式作为春天的一个旅游景点。另外,在太平井村还建成了农耕博物馆,游客一年四季都可以源源不断地过来。用我们当地的特产,做成菊花茶、荷叶茶,进行展览。游客来,有看、有赏还能有购。

  平园池村农耕博物馆内景

  在刘炜建心中,始终坚定着这样一份责任:一定要让村民们都过上好日子。通过6年的努力,他也为乡亲们交上了一份民生“答卷”。

  刘炜建:(20)14年,老百姓的(年)人均收入在一万四千元左右,到了去年,两万八千多元了,已经翻了一倍。第二,村集体这一块,也从(20)14年的20多万元一年,到去年也达到186万元,翻了好几倍。现在,不光我们全村的富余劳动力都有活干、有事做, 把我们周边一些村里面(的人)也吸引到我们平园池村来了。他们的收入最低80元(一天),一般的都在100元-120元一天。可以这么说,打工收入也翻了好几倍。我们村(目前为止)百岁以上的老人有5位,95岁以上的有30多位。

  对平园池村的“蝶变”,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如皋市城北街道党工委书记赵宏祥深有感触——

  赵宏祥:平园池村的创新实践,为如何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提供了生动示范。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从拓宽富民新渠道、打造村庄新环境、培育文明新风尚等几个方面入手,持之以恒,做好乡村振兴工作。

  赵宏祥

  刘炜建小康心愿:

  抓住乡村振兴的大好时机,把我们平园池村建成一个城里人向往的地方,一个让在外的人能回来、愿回来的地方。

  你也想说说自己的小康故事?

  别着急,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分享

  联系邮箱

  xinhuabaoye1234@163.com

  栏目热线

  025-58681634

  说出你我的故事

  听见小康的声音

  END

  总指导:双传学 顾雷鸣

  总策划:李扬

  监制:任松筠 田梅

  统筹:高伟朱威 韦伟

  记者:朱威

  音频剪辑:刘畅方达

  视频拍摄、剪辑:王瑞枫

  配音:董双

  检校:金勇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