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890”影音馆(58)|这位在校大学生“沉迷”人工智能,奋战两载全球夺冠
2022/12/08 08:10  新华报业网  

  【开栏语】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如今,广大青年群体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书写闪亮答卷。

  自2021年11月27日起,由新华日报社、共青团江苏省委联合发起,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新华报业网等联袂推出《强国“890”影音馆》融媒体重磅主题报道。记者深入80后、90后、00后群体,聚焦一批优秀党员、团员们拼搏与奋斗故事;同时,也欢迎更多朋友通过上传音视频的方式参与互动,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让我们一起,在这里,见证青春中国……

  【“强国‘890’”小档案】

  姓名:俞鹏飞

  出生:1998年10月

  职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以下简称“南航计算机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2022年10月28日下午,第四届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总决赛现场,来自南航计算机学院的2021级硕士研究生俞鹏飞所在的团队,夺得了“知识驱动口语对话”赛题的冠军。

  去年,俞鹏飞的团队也参加了这项比赛,以最后一名的成绩杀入决赛的他们,最终没能拿到满意的名次。经历了一年的卧薪尝胆,不服输的俞鹏飞再度走上赛场。这一次,他誓要用实力赢回属于自己和团队的荣耀。

  在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现场的俞鹏飞

  误打误撞学了软件工程专业

  却意外收获了“无比动人的风景”

  俞鹏飞与计算机结缘,还要追溯到2017年。彼时,正在读高三的俞鹏飞一心想要报考心理学。但由于高考填报志愿时的阴差阳错,他误打误撞地进入了软件工程专业。

  大一大二两年,俞鹏飞读得非常迷茫。当时,他既不会敲代码,也不知道自己学的东西能有什么用,更不知道自己未来能干些什么。

  俞鹏飞说:“这条摆在眼前的路,或许并非自己当初最想走的那一条。但如果认认真真踏实地走下去,也能看到很多无比动人的风景。”终于,大三那年,俞鹏飞迎来了学业上的重要转机。他通过一位学长的引荐,加入了一个软件开发的项目。

  “这个项目是由一位资深老师带队,团队大概有六七个人,做的是一款网上合同签约的系统。”俞鹏飞回忆道,从那时起,他开始尝试着用编程语言开发软件。

  “线上签合同最重要的是防止条款被篡改,这个系统运用了一些比较高端的加密算法,一旦有人私自变更合同条款,系统就会报错,无法进行到下一步,从而极大保障了线上签约的安全性。”俞鹏飞说,看到自己写下的代码,一点点转化为软件的一部分,自己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兴趣被一种强烈的成就感点燃了。

  俞鹏飞参与开发的网上合同签约系统

  合同签约系统这个项目前后持续了两年时间,在此期间,俞鹏飞开始主动钻研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并在开发软件的实操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编程的业务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随着学习的深入,俞鹏飞发觉自己对计算机领域的一个分支日渐着迷,这个分支就是人工智能。

  沉迷于人工智能

  奋战两载终于斩获全球冠军

  俞鹏飞主导的第一个人工智能项目叫做“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法律文书生成系统”。他解释说,这个系统能将人们日常使用的大白话“翻译”成相对规范的法律语言,就像是律师在法庭上打官司时说出来的话一样。“比如我想自己写一份诉讼书,日常口语输进去,系统就可以自动‘翻译’成一纸诉状。”俞鹏飞说。

  后来,该项目被评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成功结项。“这是我在兴趣驱动下取得的一个小小的成果,同时也是自己主导的第一个项目。”俞鹏飞说,正是这个项目,让自己对人工智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投身人工智能领域的决心。

  初次接触人工智能,俞鹏飞学得并不容易。他说,人工智能的背后其实都是极其复杂的数学问题,刚入门学时总有一点似懂非懂的感觉。为此,俞鹏飞拿来老师推荐给自己的一本讲人工智能的书,将其中的案例从头到尾全部敲了一遍。此外,他把自己的代码打包做成模组并留好接口,主动邀请项目团队成员或者有需要的同学调用,广泛收集大家的反馈,找到代码的错误并不断反思总结、查漏补缺。正如俞鹏飞自己所说:“学习人工智能绝对不能纸上谈兵,更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自己动手实操,敲出一行行代码,反复练习、充分实践,与老师同学交流,在反思和总结中不断成长。”

  俞鹏飞在组会上作展示

  2021年,俞鹏飞考上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硕士研究生。9月份刚一入学,他就参加了当年的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赛题是“基于多模态预训练的文章质量判别”。虽然当时俞鹏飞在人工智能处理自然语言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其原理的掌握还不够透彻。参赛过程一路磕磕绊绊,虽然以最后一名的成绩入围了决赛,但没有拿到理想的名次。

  “一方面自己确实技不如人且缺乏参赛经验,另一方面我感觉自己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来年一定要再战!”俞鹏飞那颗年轻的心,非但没有被挫折击倒,反而燃起了更加高昂的斗志。随后的一年里,俞鹏飞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读文献、做调研、写论文,自然语言处理的功力有了很大提升。在此期间他还不断反思总结参赛经验,并在SCI刊物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俞鹏飞与同学探讨算法问题

  时光飞逝,2022年,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的赛题之一是“知识驱动口语对话”。为了能够“教会”计算机与人进行口语对话,俞鹏飞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知识驱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没有知识储备,计算机无法和人对话。”俞鹏飞说,“比赛过程中,主办方会提供一个知识图谱,如何准确定位到对话实体,并在知识图谱中调用相关知识,是这个赛题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俞鹏飞抓住这最关键的一环猛下力气,通过算法“教会”了计算机在几万个对话实体中准确定位所需的知识,并生成日常口语,与人类展开对话。甚至,俞鹏飞开发的算法模型即使在答不上来时,也能模拟人的口吻进行相关的“侧面回复”。比如:“你说的这个叫小明的人我不认识,但我认识他们学校同一年级名叫小红的一位同学。”

  由于硬件设备性能有限,每次跑一遍算法等结果出来需要一天。赛程后期时间越来越紧张,算法必须夜以继日地运行。有时赶到半夜才能出结果,俞鹏飞就定个闹钟把自己从睡梦中叫醒,检查结果、优化调整算法,再继续跑下一个循环,哪怕一个小时也不肯浪费。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我们击败了来自全球的对手,终于拿下了大赛的冠军。”俞鹏飞说,这份成绩既是对自己和团队两年来辛勤付出的最好交代,也是对自己满腔热爱的最好鼓励。

  同门友谊、导师教导

  让这颗名为“热爱”的种子遇上了沃土

  此次参赛的俞鹏飞团队成员一共有三人,他们是同门师兄弟。其中一位是博士二年级的学长牛炜南,另一位是和俞鹏飞同级的石兵,三人各自负责一个模块。为了提升整个算法模型的性能,他们经常进行激烈的头脑风暴,碰撞出一些很好的想法。

  “每一个想法的实现,从写代码到模型训练,三个人必须都参与其中。”俞鹏飞说,“最后‘炼丹炉’的盖子一打开,发现效果没有实现,三个人难免都会感到挫败。但每逢此时大家都不会相互指责或者埋怨,而是再次提想法、再次去实践。”

  共同的事业催生出了宝贵的友谊,在俞鹏飞看来,他们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西天取经的师兄弟特别像——为了求得真经,各司其职并相互扶持,肩并肩、手挽手地共同面对九九八十一难。

  石兵、俞鹏飞、牛炜南手捧大赛冠军荣誉证书

  除了团队成员,回顾参赛并夺冠的经历,俞鹏飞由衷地感激自己的导师谭文安教授。“谭教授给予了我们充分的科研指导,开组会、改论文,每次我们向他请教,他都是知无不言而且非常耐心。”俞鹏飞说。

  除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更令俞鹏飞感念的是谭文安教授为学生们提供了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计算机领域有很多细分的研究方向,谭教授始终鼓励我们寻找自己真心喜欢的研究方向,从不强制我们按照他的理念去做。”俞鹏飞说,正是在这种氛围内,自己心中对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热爱像是种子遇到了沃土,有了拔节生长的空间。“谭教授身上那种老一辈计算机人对待科研的执著精神,以及这种包容开放的心态,都是我们这些后辈需要学习并传承下去的。”

  如今,俞鹏飞已经决定读博并开始着手准备,未来他将在人工智能领域继续深耕。“我立志做一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不断学习领会党的理论知识,掌握更多专业技术,与计算机领域的广大青年人才一起,为我国的人工智能产业贡献力量。”展望即将踏上的新征程,俞鹏飞对自己充满了期待。

  策划:潘青松 田梅 杜雪艳

  统筹:唐澄 肖雷

  文字:陆威

  视频:王子杰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