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890”影音馆(51)|从“满头问号的女孩”到女科学家,她为“健康中国”奉献青春力量
2022/10/20 07:23  新华报业网  

  【开栏语】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如今,广大青年群体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书写闪亮答卷。

  自2021年11月27日起,由新华日报社、共青团江苏省委联合发起,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新华报业网等联袂推出《强国“890”影音馆》融媒体重磅主题报道。记者深入80后、90后、00后群体,聚焦一批优秀党员、团员们拼搏与奋斗故事;同时,也欢迎更多朋友通过上传音视频的方式参与互动,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让我们一起,在这里,见证青春中国……

  【“强国‘890’”小档案】

  姓名:马瑜婷

  出生:1984年

  简介: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免疫平台主任

  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你是否想过,精神状态也会影响健康?党的二十大代表,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的马瑜婷带领团队,开创性探索了压力应激对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发现了新型治疗靶点和潜在干预药物——而这,仅仅是马瑜婷“大战”肿瘤的部分成果。

  图:马瑜婷

  “满头问号的女孩”结缘生物学

  出生于1984年的马瑜婷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免疫平台主任,她和她的团队致力于解析精神压力导致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对话机制,以及其对免疫治疗、化疗结局的影响,这为转化医学研究及原研药物开发提供潜在新靶点。

  马瑜婷在读书阶段,就已与生物和医学结缘。“我自己对于生命科学的兴趣起源于初中阶段,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生物学,初中老师的课生动有趣,我的脑子可以像扫描仪般记清动物、植物的结构,也会冒出很多不解的问题。”马瑜婷回忆,老师曾经因为她强烈的好奇心而称她是一个“满头问号的女孩”,少年时的好奇带领马瑜婷走入生命科学的世界,但真正让马瑜婷坚定信念从事免疫学相关的研究,却是因为亲人的离去。

  马瑜婷高考之际,身患肿瘤的爷爷在多轮痛苦的化疗之后,遗憾离世。面对至亲的离去,马瑜婷暗下决心:将来要做医学研究,找到治疗肿瘤的办法,减少病人的痛苦。

  2005年,马瑜婷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毕业,跨专业报考了该校同济医学院的免疫学硕士,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录取;2008年,她赴法国攻读免疫学博士学位,选择当时冷门的肿瘤免疫方向,开启了全新的探索。

  图:马瑜婷在实验室进行科研项目

  “死里逃生”意外打开新课题

  在巴黎读博期间,马瑜婷克服艰难,一周工作80多个小时,拼命阅读文献,密集安排实验,苦苦思索突破口。

  2010年,在一次动物实验中,马瑜婷突然接到导师电话,让她主持一场重要的报告会,“原先我对实验小鼠就有点过敏,戴上口罩防护操作才好些。那天时间特别紧张,再加上报告会的压力,我突发喉头水肿、全身红疹,最后过敏性休克。”所幸身上的防护设备自动报警,她迅速被送到医院急救。

  捡回一条命后,马瑜婷开始琢磨:“原本很轻微的过敏症状,在紧张情绪的加持下就变得很强甚至致命,那么应激是否能调控肿瘤免疫呢?”马瑜婷马上将自己的设想告诉导师,但导师的兴趣并不在此,“导师觉得我应该集中精力,优先推进手头上已经开展的课题。”尽管最终在博士后阶段马瑜婷也没有机会去做相关的研究,但这个新想法一直萦绕在她心头。

  马瑜婷的梦想是在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学习,拓展视野,加强与同行的交流,互相启发科研灵感,享受思维碰撞的乐趣。2015年,马瑜婷带着充足的知识储备、扎实的实验技能,以及满满的激情回到祖国,加入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跟随她一起回来的,还有心心念念的研究新思路,她决心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疾病治疗的关键瓶颈问题相结合。

  图: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在我们的生活中,高速的工作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压力、重大挫折事件等都可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精神情绪。那么,压力应激是否会对肿瘤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效果造成影响?”怀着对这个问题的浓厚兴趣,回国之后马瑜婷展开了积极探索,她已经证实了压力应激对肿瘤治疗的不利影响,解析了主要分子机制,探明了关键治疗靶点,并测试了老药新用的治疗潜力。

  通过这些工作,马瑜婷团队希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不能仅仅把科研当做一个按部就班的职业或者是谋生的手段,科技创新一定可以改善人类的生命健康,提升人类的生命质量。”这名“80后”对未来充满信心。

  为“健康中国”奉献青春力量

  深耕十余年,如今马瑜婷及其团队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国际肿瘤免疫期刊上发表50余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论文,论文被引用次数已超过6900次。2020年11月24日,马瑜婷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2022年5月3日,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如今,身为党的二十大代表,马瑜婷更是激动不已:“我们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兴盛,中国学者在一些科研领域已经与国外同行并跑,甚至处于领跑地位。作为一名中国科学家,我感到无比幸运和自豪。”

  图:马瑜婷获得的部分奖项

  马瑜婷团队中的大部分硕士或博士都是90后。作为青年科研代表,马瑜婷坦言,“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研究条件和发展机会,开阔视野,积极了解国际上前沿的进展,形成通力的合作,勇攀科技高峰。”作为科研工作者,马瑜婷认为,“现在我们能体会到国际竞争愈发激烈,科技领域的竞争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在科技工作的过程当中,要从国家重大战略问题出发,思考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卡脖子问题’。”

  图:马瑜婷(右二)与团队一起讨论

  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阔步向前。“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是百姓的呼唤,也是时代的期盼。马瑜婷表示,科研工作往往在艰难险境、寥无人烟之地出成绩,阻力越大,涉及可供参考的内容越少,就越是要潜心攻克钻研,她和团队对此有决心也有信心。“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为人民的健康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党员,我觉得科技工作要与国家需求紧密关联起来,国家需要的,就是我们应该着力发展的。”马瑜婷表示,现在是肿瘤免疫研究的黄金时代,中国需要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主创新,“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早日实现健康领域的中国梦。”

  策划:潘青松 田梅 杜雪艳

  统筹:唐澄 肖雷

  文字:林惠虹 宗祺

  视频:张琦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