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890”影音馆㊵|在一块块蓝印花布里,她用匠心和热爱守护东方美学
2022/08/04 07:12  新华报业网  

  【开栏语】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如今,广大青年群体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书写闪亮答卷。

  自2021年11月27日起,由新华日报社、共青团江苏省委联合发起,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新华报业网等联袂推出《强国“890”影音馆》融媒体重磅主题报道。记者深入80后、90后、00后群体,聚焦一批优秀党员、团员们拼搏与奋斗故事;同时,也欢迎更多朋友通过上传音视频的方式参与互动,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让我们一起,在这里,见证青春中国……

  【“强国‘890’”小档案】

  姓名:吴灵姝

  出生:1988年5月

  职业:南通蓝印花布技艺非遗传承人、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副馆长、江苏省青联委员、南通市青联副主席

  简约的蓝白二色,渲染着淳朴自然的清新之气;点线面的融合交错,勾勒着民间文化所特有的韵律和美感。这种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蓝印花布技艺,承载着中华儿女对于美的无限向往,跨过悠悠历史长河,延续了将近千年。

  如今,蓝印花布技艺传到了吴灵姝这里。吴灵姝将用身上的匠心与热爱,将这一抹蓝白色永远地守护、传承和传播下去。

  (吴灵姝)

  从不理解到主动选择,

  蓝白色成了她的人生底色

  吴灵姝的父亲吴元新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灵姝儿时并不理解父亲为何对蓝印花布有一种近乎痴迷的热爱,不明白为什么在父亲眼中,蓝印花布仿佛比自己还重要。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总是看到父亲在染坊里忙着刻版、染布,偶尔还会外出专门搜集全国各地的蓝印花布,当作宝贝带回家收藏起来。

  “其实我一开始并不喜欢蓝印花布,觉得它既不洋气也不现代。”吴灵姝坦言,读高中时父亲总要求她穿蓝印花布裁剪的衣服,她甚至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直到在大学读了设计专业,老师经常在课上为同学们剖析蕴藏在传统民间设计中的美感,吴灵姝才逐渐领悟到蓝印花布到底有多美。“特别是我到韩国留学期间,发现韩国人编写的书籍中不仅介绍了中国蓝印花布的纹样,并且给予了高度的赞美。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蓝印花布技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宝。”吴灵姝说。

  多年来,吴元新在抢救和保护蓝印花布等传统印染实物的同时,编纂出版了十多部相关专著。吴灵姝参与其中,也逐渐理解并深深认同了父亲对于守护蓝印花布技艺的执著。“由我父亲负责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更加坚定了我从父亲手中接棒的决心。”吴灵姝说,从那时起,她对蓝印花布的感情除了热爱,更多了一份责任,“必须要让国家级非遗项目后继有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创新源于对技艺的精湛把握

  2013年,刚从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的吴灵姝一心想要留在北京,打算通过宣传传播的方式去实现蓝印花布的传承。但父亲却坚持让她回到南通,踏踏实实回归染坊学好技艺。在父亲的坚持以及冯骥才、常沙娜、张仃等人的劝导下,吴灵姝回到家乡的染坊,从头开始学习印染技艺。

  回到家乡后,父亲让吴灵姝每天跟着染坊里的师傅学习刻版刮浆。“这有什么难的?我小时候天天看,早就会了。”吴灵姝起初是这么想的,但真正亲手操作起来,却发现有些工序自己真的做不来,刮浆的时候甚至弄坏过好几块珍贵的版子。

  夜以继日,周而复始。长期的重复练习极度枯燥,也异常艰苦。“刮浆之后要静待其阴干,所以即便是大夏天,屋子里也不能开空调,汗流得太多,身上的衣服从没干过。”吴灵姝回忆道。

  (吴灵姝在雕刻花版)

  每当此时,吴灵姝就会想起父亲的话:无论是做设计、做创新,都要基于对技艺的精湛把握,一定要达到非常深入的了解,才能去谈创新,创新才不会失掉精髓和灵魂。“后来我逐渐懂得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作为一名传承人,技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必须沉下心来、经历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当中,吴灵姝的技艺一点一点在精进,她对待蓝印花布的感情也一点一点在变化,“感觉自己终于沉浸、渗透进去了。”

  染坊里长年累月的苦练,终于转化成了对于蓝印花布之美的深刻领悟和独到理解,设计和创新也就变得水到渠成。2015年,吴灵姝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参加非遗传承人研修和研习班,结业作品“青出于蓝”选择用现代的家纺用品来呈现蓝印花布之美。“这款床品采用了从深到浅的渐变蓝,和灰色搭配,加上象征圆圆满满的团花形式,质地从传统的棉布改为真丝,既有轻盈的时尚感,又不失传统的气质。后来还获得了张謇杯家纺设计大赛的银奖。”

  此外,吴灵姝还复原了失传千年的丝绸夹缬工艺,其作品真丝夹缬“喜鹊登梅”荣获了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青出于蓝”蓝印花布真丝床品系列)

  多种方式传承蓝印花布,

  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

  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在掌握技艺的同时,吴灵姝将研究和传承蓝印花布技艺视作自己的使命。作为中国传统的工艺印染品,蓝印花布并非南通独有,其主产地还包括浙江省桐乡市、湖南省邵阳市、山东省兰陵县等地。为此,吴灵姝组织编写了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以及多部专著,记录了对21个省市的蓝印花布调研,从文化遗存的角度,对蓝印花布开展进一步的抢救保护。

  此外,吴灵姝也接棒父亲,到南通大学授课。作为全国第一所将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引入课堂的高校,南通大学在2008年成立了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将蓝印花布的制作技艺开设为全校的公选课,并先后免费培养了来自贵州、云南、广西、甘肃、湖南等地的400多位印染非遗传承人群,为非遗扶贫作出了贡献,也吸引了一大批的年轻人加入传承非遗的行列。

  (吴灵姝与父亲吴元新)

  除了在社会上和高校中,蓝印花布技艺也在吴灵姝自己的家庭中默默传承。吴灵姝的丈夫倪沈键原本是一位金融从业者,同样对蓝印花布着迷。在吴灵姝的鼓励下,倪沈键辞去了原本工作,加入到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的队伍中来。“我们的大女儿现在上小学了,她也非常喜爱蓝印花布,已经能独立制作一块小方巾了。”吴灵姝说,“我相信,从我的祖母、父亲到我和我的丈夫,再到我的女儿,这团薪火一定会持续传递下去。”

  “只有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非遗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秉持着这一理念,吴灵姝创办了“元新蓝”蓝印花布非遗品牌。该品牌所设计的蓝印花布作品,大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比如围巾、背包、装饰画等等,“希望能够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人的生活,真正为人所用。”

  (“元新蓝”蓝印花布生活空间,用心传递蓝白之美)

  在吴元新创办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外,近十米高的木架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蓝印花布。夏风拂过,花布飘飘。这份承载着中国民间智慧的传统技艺,正在用曼妙的舞姿和简约的蓝白二色,向世人展示着独到的清新自由之气。

  策划:潘青松 田梅 杜雪艳

  统筹:唐澄 肖雷

  文字:陆威

  视频:邓宇轩

标签: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