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云访谈|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让现代农业发展更强
2021/03/09 22:00  新华报业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乡村振兴路上,有很多来自基层代表委员忙碌的身影。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秦光蔚和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靖江市新桥镇德胜中心村党委书记、德胜村党总支书记杨恒俊做客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两会云访谈”栏目,畅谈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和认识。

  全国人大代表秦光蔚。钱加艳 摄

  全国人大代表杨恒俊。肖勇 摄

  主持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请两位代表谈谈我们目前耕地保护状况如何?

  秦光蔚:近年来,中央采取了基本农田保护、土地用途管制等一系列保护耕地措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近20%的人口,并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不过,我们在耕地保护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耕地保护意识有待加强、责任需进一步压实,耕地质量需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农田数量还有待增加。具体来看,我认为耕地保护责任落地还不到位。为切实保护耕地,从中央到地方,层层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但对耕地的主体农民监管还不到位,这个关键工作需要基层组织做细做实。

  同时,耕地质量等级还不高。《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全国20.23亿亩耕地平均等级为4.76等,其中四至六等占耕地总面积的46.81%,七至十等占耕地总面积的21.95%,中低产田比重仍较高。

  此外,环境质量存在退化趋势。经过连续多年整治,虽然农村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有些地方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令人堪忧。鉴于这些问题,我今年也带来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田长制”、实现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对农田建设与耕地质量保护进行立法,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建议和提案,希望进一步加强耕地责任的落实与监管,“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好耕地”。

  杨恒俊:国家层面上,已经把耕地保护得相当到位。以我们村来看,十年之前,我们村的土地也有问题,近年来我们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打造了一个循环的生态农业体系,不是传统一年两季的模式,3000亩耕地有序进行修复、休耕和轮种,来产出更高质量的农产品。我们的耕地已经达到有机食品生产条件。

  我们有“德胜村”牌水蜜桃、松花蛋、生态大米、五谷杂粮等品牌产品,这些品牌的建立,主要基于农产品的高质量。这其中,土地的科学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我们倡导化肥、农药尽量不用或者少用,这对土壤的保护有长远影响。优质的粮食在市场竞争中很“抢手”,这是因为我们的农产品从源头上就有质量保证。优质土壤、好的生态环境培育好的产品,好产品培育好品牌,这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主持人:种业被称为农业的“芯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难关,打赢种业翻身仗。对此,两位代表有什么建议?

  秦光蔚:民以食为天,粮以种为先。发展农业关键是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问题。“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来保障粮食安全。

  我认为打好种业翻身仗要重点做好5方面事情: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评价、鉴定、保护与利用,启动推进平台建设;要聚焦种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实施打好种业翻身仗行动方案,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对育种研究进行长期稳定的支持,启动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要培育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和机制,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能力建设。

  此外,还要发展现代化农作物制种基地,加快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源头保障基地、种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杨恒俊:粮食种业问题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一个重要、艰巨的工程。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要把吃饭问题解决好”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村已建成200亩有机大棚蔬菜、300亩果园、400亩生态养殖园、400亩水产养殖区和1000亩有机粮食基地。去年,村里种植近500亩有机大米,亩产250公斤。粮食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我们将继续把种好粮食作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

  主持人: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培育职业农民。在农业农村工作实践中,我们对培育职业农民、带领大家致富增收有什么好经验好做法?

  秦光蔚:国家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实施的若干政策,为三农发展、吸引城市各类人才服务乡村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加大对职业农民工的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加快形成现代“新农人”群体。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企业家型人才要带领农民干,农业科技人员要指导农民干,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要做给农民看。要通过讲、学、看、干,从理论、操作、市场营销等方面培育职业农民、乡土人才,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杨恒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人才最关键。我在走访调研中也发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在增大,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村老龄化和农业“后继无人”现象严重。应该加大优惠政策的精准性,从传统农民、退伍军人、高校农村毕业生中培育一批热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支持他们创业创新。我们村始终把培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回乡创业青年和农民作为建设人才队伍的重点来抓,把他们送到专科学校和农业培训中心接受培训,提升能力,带领更多人掌握新技能,增收致富。

  主持人:您认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还需在哪些地方发力?

  秦光蔚: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与全面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我认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组织保障,要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一体落实。在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的同时,要振兴乡村产业,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实现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另外,还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农业科研与推广融合机制,打通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

  在一体推进中,我认为还要坚持文化自信,培育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聚焦生态振兴,花大力气做好农村环境整治与改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杨恒俊: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一整个方面的问题,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同步推进,包括农产品供给、农村环境、老百姓的素质、乡村治理、农村人才建设等等,需要政府来引导,市场来参与,村里也要将其作为核心要素来抓。下一步,我们村将持续在这些方面发力,书写好强村富民新篇章。

  策划任松筠孔德信

  统筹高伟唐澄

  文字白雪

  主持周晓雨

  摄像曹阳王悦谋

  摄影肖勇钱加艳

  后期王瑞枫

  包装王昊晨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