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见|委员建议“婚恋教育进校园”:不能保证幸福,却可减少不幸
2021/03/08 19:51  交汇点新闻  袁媛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委员建议将婚恋教育设为大学必修课,引发网友热议。

  青年人的婚恋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青年人组成美满的家庭,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幸福,还会产生累积效应,增加社会总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往长远说,青年人的婚恋幸福对解决离婚率升高、生育率降低、人口加速老龄化等社会问题,都起着直接或间接作用。然而与这一美好愿望对应的,是青年人面临的现实困惑:工作压力大、社交圈子小,参加了一轮又一轮相亲,却也搞不清楚想找什么样的另一半。

  有人把原因归结于缺乏恋爱实践上,认为要鼓励大学生谈恋爱。但这种观点只看到了时间窗口,却没看到深层次原因。诚然,我国的家长大多对孩子“早恋”严防死守,在毕业后又催着相亲结婚,大学的确是青年人思考婚姻规划的好时机。但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导致许多大学生的婚恋观肤浅、零散、碎片化,难以通过校园恋情自主养成科学婚恋观。特别是受一些文艺作品和社会不良现象的片面影响,大学生恋爱悲剧时有发生。PUA洗脑、分手自杀、因情感纠纷杀人……一件件悲剧提醒我们,在高校开展婚恋价值观教育非常必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应落下婚恋观这一环。

  其实,婚恋教育走进大学校园并不是啥新鲜提法。早在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中就提出,要加强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和引导。不少高校也纷纷设立了婚恋教育选修课。尽管一直有人说,也一直有人做,今年两会上政协委员的相关提案仍然冲上热搜、引发共鸣,这就充分说明高等教育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有网友的评论很有代表性:“谁来教?如何考?能否实习?”灵魂三问触及了问题的本质。婚恋首先是私密的事情,它尽管在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共性,但归根结底仍然要尊重人与人的个性差异。把婚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必修课,这里的“必修”当作形容词理解可能更恰当一些,而不是那种需要死记硬背、完成课题、修得学分的课程模式。当今社会,价值观念丰富而多元,只要不违背法律和公序良俗,很难说哪种择偶标准、家庭观念就是更好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教育工作者中,几人能有底气做这个“婚恋导师”?青年人的婚恋幸福,不能指望婚恋教育“一招鲜”。

  婚恋教育不能解决青年人的全部情感困扰,但它却能起到“兜底”的作用,以社会共识的力量让更多人摆脱不幸的阴影。《安娜·卡列尼娜》开宗明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婚恋教育的意义也在于此,它难以找到“最高标准”提升人们婚恋幸福的“上限”,但它至少可以总结出各种错误观念和不良现象,给青年人敲响警钟,让他们在面对这些困扰时,有底气和信心大声说“不”,守住婚恋幸福的“下限”。比如让人们闻之色变的PUA,如果受害者能通过婚恋教育认清它的危害,就会减少深陷其中的几率;即便仍有困惑,也会因为接受过公开的课程教育,而打消自身的羞耻感,勇于向外界求助。

  说到底,婚恋教育不应是“鸡汤”教育,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工具书”般的查错功能。正如委员建议中说的那样,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都要发力,各自以最佳角度介入婚恋教育中,做到形成共识而不产生反感,让更多青年人拥有幸福的婚恋。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