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谈创新
2019/07/05 09:32  新华报业网  

  从8个人的创业团队起步,一路打拼,2018年有机构用“暴增”二字评价南京海融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融医药”)全年的营收状况。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化学药品研发、技术服务及生产制造的创新型医药企业,海融医药是怎样一步一步打开市场,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7月4日,“创业江苏890+”融媒体工作室记者走进海融医药,探究它的成长秘密。

  【现场直击】“做药,就要安下心来认真做”

  在南京市江宁区的生命科技小镇里,聚集着一批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型企业,海融医药的研发中心便坐落于此。

  原料药车间、口服固体制剂车间、外用制剂车间、小容量注射剂车间、软胶囊车间……海融医药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气派”。在固体制剂实验室,海融医药董事长晁阳指着墙边一排设备笑言:“2014年,参加‘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后,拿到的省级科技计划经费支持都砸了进去。”

  晁阳一再强调,“做药,前提就是不能‘害人’。”保证药品质量,在科研阶段就要安下心来认真做事情。

  在海融医药的实验室里,每台实验设备都有各自固定的摆放区域,并且全部用黄黑相间的警戒线在操作台面或地面对应的位置上做出标识。此外,每台设备一旁的墙面上都挂有一本使用记录。翻开这些记录,每一台仪器什么时间使用过、进行了哪些操作、结果如何等各类信息和数据一目了然。对于外部环境条件有特殊要求,或者是容易产生飞溅的特殊设备,则专门安装了玻璃橱窗进行封闭。对于存放药剂和辅料的橱柜则是将存储物的详细信息一一贴在了柜门之上,从名称、厂家、批号到级别、生产期、有效期全都进行了标注。

  每一处细节,都是一个看海融医药的视角。

  【创业观察】“不能只做技术服务,砸锅卖铁也要做自己的产品”

  海融医药快速成长的秘密其实并不难寻。在旁人看来,就是一门心思做研发、做自己的产品,不赚快钱。

  2013年,海融医药注册成立,为了活下去,做过一段时间的技术转让服务。“医药研发,‘烧钱’、周期长。自己不努力,等着银行给钱、等着投资人给钱那是不现实的。”晁阳说,“那时,公司的办公地没有自来水,我每天从家里弄个塑料桶,带着自来水上班。没地方吃饭,就去附近的中国药科大学吃食堂。显然不能坐等各种配套措施一一到位,要自己想办法活下去。”创业伊始,晁阳就把自己的唯一一处房产做了抵押。他说,“我怕哪天没钱了,向银行贷款也来不及,就抵押了50万元。”

  从想办法活下去,到现在拥有完备的研发管线、多项创新成果,在核心技术领域拥有王牌产品,海融医药仅仅用了6年时间。

  “不能只做技术服务,砸锅卖铁也要做自己的产品。”2015年,早已解决“养家糊口”问题的海融医药,开始思考未来的发展问题。当年,海融医药全资子公司南京海融制药有限公司成立,其目的就是要通过高附加值、公斤级原料药及特色制剂产业化,助力海融医药实现跨越式发展。

  做产品就要有自己的“金刚钻”,海融医药不断加大研发力度。

  在海融医药的一个研发实验室里,每台设备的价值都相当于一辆中高档轿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晁阳身上的一条裤子早已经不合身了,他也只是“紧紧腰带,凑合穿着”。在一间玻璃墙隔出的略显拥挤的办公室工作了数年,不久前晁阳搬进了略为宽敞的办公室,“抠门”的他低价从朋友那淘来了办公桌椅,又从儿子手中捡来二手电脑,又凑合了一下。 “我们的研发投入可能比很多上市公司高,研发费用的金额肯定也会超过一大批上市企业。”晁阳说:“我们就是一门心思要做创新药。”

  晁阳介绍,海融医药之所以能迅速成长,得益于一起创业的“老同事”们理念一致,也得益于企业中那种浓厚的“亲情”浸润,更得益于核心团队的性格互补。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机制创新、制度完善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2016年,海融医药在新三板挂牌,目的就是要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更加规范的方式管理企业。

  眼下,晁阳拾起了丢了多年的英语。因为,海融医药对于下一阶段发展的思考已经开始,“我们未来要走的路,就是国际化的道路。”晁阳笑言:“别到时候除了说句‘hello’什么都不会,那可不行。”

  【创业对话】“面对资本,先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

  看到海融医药快速发展的势头,毅达资本投资总监孟晓英提出:“资本市场有资本市场的逻辑和规律,医药企业产出周期长的特点,如何与资本市场的逻辑、规律匹配。”晁阳的回答非常直接:“实现不了的事情,我们不做。”根据医药行业的特点,企业在面对资本时,首先要踏踏实实地先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晁阳打了一个比方,“我家小孩没长大,才15岁,这时是没有办法谈婚论嫁的。如果我的孩子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了,攀个亲家,两年结婚、三年生孩子,皆大欢喜。”

  除了对资本的理性态度,晁阳对创新的理解也有自己的思考。在回答江苏省委党校袁志田教授提出的如何与时俱进做属于企业自己的创新时,他说:“创新是永远做不完的,但企业必须要做创新。”同时,晁阳也表示,“其实医药行业的创新做得并不够,因为做药首先要保证安全,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谈创新。”眼下,人工智能的出现,90后员工的加入,如何用好新技术,建立更加适合“新”员工的管理模式,晁阳坦言自己还没有想到好的答案。

  【智囊评析】

  江苏省委党校教授袁志田

  海融医药的创新解决了两个重要的市场痛点:一是突破性地解决现有医药不能解决的治疗问题,二是解决大众治疗中高昂的药价问题。公司的创新有两大显著性特点:一是不断创新,从技术创新到商业模式创新,步步向前,步步提高,以用户价值为中心,始终保持创新动力;二是有效创新,成功解决了生存与创新的关系。这两点决定了创新企业的生存率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毅达资本投资总监孟晓英

  海融医药聚焦特色小分子药物研发,商业模式从服务合作起步、向自有品种生产销售推进,聚焦科技、踏实经营,成立六年来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处于良性发展状态,是一家锐意进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如果在研的特色品种顺利推进、中间体/原料药快速进入国际市场,则企业将迈上新台阶。企业领头人晁阳行业经验丰富又充满创业热情,对企业经营管理有很多思考,勤奋务实,具备优秀企业家素质。建议企业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充分合理利用各类资金,加速成长。

  江苏银行南京泰山路科技支行行长仇聪

  海融医药是一家专业从事化学药品研发、技术服务及生产制造的创新型医药企业。从最初的研发企业,一步步发展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生物医药公司,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企业创始人晁阳行业经验丰富、管理理念先进,且富有创业情怀。经过多年的积累,海融医药已进入快车道,未来企业将需要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作为医药生产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偏少,建议企业适当增加固定资产投入,综合运用债权和股权融资。江苏银行一直专注于服务科创企业,希望与海融医药进一步加深合作,共同成长。

  【记者手记】一名基层党员的“小气”与“大气”

  在采访过程中得知,晁阳是一名有22年党龄的党员,创业之初,海融医药只有3个党员,但他还强烈要求建立党支部,如今员工已经增长到100多名,其中有30名正式党员还有2名预备党员,7名入党积极分子。在晁阳看来,企业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支持,“大家坐下来开党会的时候,它是有神圣感、使命感的。”

  晁阳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入党的时间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那天,地点是在徐州睢宁。实际上,我们从晁阳身上看不出企业老板那种“精致”的派头,但如果从一个基层党员的角度看晁阳,会发现他的身上有着艰苦奋斗的淳朴气质与不断奋进的创业激情,无时无刻不显露出他作为科技型创业者的大气。

  晁阳不讲究吃穿,在我们采访时,眼尖的同事发现他穿的裤子和鞋子还是当年他参加“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时穿的。他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公司新的办公大楼,不过他自己办公室的全套家具,还是朋友用过的二手货,连桌上的电脑也是他儿子用过的老电脑;他还有一台老掉牙的国产车,被同事嘲笑“有损企业形象”,当他拿出手机和我们互留联系方式时,那个四角被磨出毛边的手机,屏幕上还有一条大裂缝。

  但是当他带着我们去公司实验室,你又会感觉到他非常大气,一台台价值二三十万元的仪器,晁阳买起来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公司里面还有不少百万级别的机器。连他的儿子有时候都会感叹,“公司才是你的儿子。”晁阳会听完憨憨一笑。

  当然,晁阳非常清醒,他觉得跟着大企业的身后跑,肯定死路一条。为此他给公司定的三个词就是创新、务实、共赢。目前,海融医药已经通过了日本的《医药品外国制造业者认定证书》,晁阳要将自己研发的药物参与国际竞争,“我们要把药卖到全世界”。

  晁阳曾经流着眼泪把《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看完。与普通观众不同,作为研制药物的企业老总,他一方面非常同情那些买不起药的贫困群体,一方面他会觉得有强烈的紧迫感,甚至感到自责,“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加大研发力度。”

  晁阳觉得,企业要善于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结合起来,不只关心自己的企业和行业,更要从国家的宏观角度去看问题。这是企业家的情怀,更是一份责任,当然这更是晁阳作为一名基层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阅读多一点】

  “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苏赛区是省科技厅等单位举办的大型创业类品牌赛事。大赛自2013年启动以来,已经成功举办六届。为了跟踪参赛企业的发展历程,了解企业发展的实际诉求,讲述江苏科技创业故事,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江苏科技创业大赛组委会办公室联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交汇点云媒、江苏银行、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知名学者等共同开展“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上市企业寻访新闻行动”,致敬江苏科技创业者,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由江苏科技创业大赛组委会办公室、交汇点云媒共同打造的“创业江苏890+融媒体工作室”,是为科技创业者群体建立的融媒体传播平台。自今年5月正式成立以来,积极释放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融媒体创造力,用最新、最快、最鲜活的内容和形式,着力讲述江苏科技创新创业故事;在做优内容传播的基础上,也正在探索利大数据挖掘、分析等方法开展理论政策研究,聚力打造江苏“双创”升级版。

  交汇点记者 范杰逊 胡安静 王悦谋 王子杰 见习记者 陆威 实习生 张健伟 曹志鹏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