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小康(74)|她的方言说唱《秦淮美》里,有满满的小吃香味
2021/03/22 20:55  新华报业网  

  小康社会不是单调的,它是斑斓多彩的。我们白局就是小康路上一个亮丽的色彩。

  白局不是“白菊”,更不是“姓白的局长”。南京白局诞生于秦淮河边的云锦机房,植根于明清曲艺的深厚土壤,繁荣于清末,至今已有700年历史。由于这种表演不取报酬,每唱一次意味着“白摆一局”而得名“白局”。

  三月的春光里,请跟随“听·见小康”采访组去认识一位南京白局省级传承人,一同感受这抹小康路上的亮丽色彩。(请听文章开头音频↑↑)

  口述 | 黄玲玲

  “风味小吃味道好,秦淮八绝配成套,五香豆、五香蛋、葱油饼……”3月,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内春意盎然。走进大院,白墙灰瓦把喧嚣隔绝在外,却将梨园雅韵戏台上传来的清脆乐声送至耳畔。

  戏台上,南京白局省级传承人黄玲玲一袭宝蓝色旗袍,身姿挺拔如松。酒盅、板鼓、碟筷……司空见惯的器具在她的手上变得格外有灵气。用地道的南京方言说唱出来的《秦淮美》,仿佛透出小吃的香味。

  黄玲玲:我是南京白局省级传承人黄玲玲。我是小学毕业,14岁参加的南京(市)工人白局(实验曲)剧团。今年是我唱白局的(第)61个年头。按照年龄讲,我已经76岁了,但是我今年非要讲我是75岁。我想赖着过,其实就是希望自己年轻,能够永远在传承这个道路上走下去。

  南京白局省级传承人黄玲玲

  1960年,在南京市总工会组织下,该市工人白局实验曲剧团正式成立。剧团对外招收学徒的消息很快传播开来,时年14岁、能歌善舞的黄玲玲第一次听说南京有个曲艺,叫做“白局”。

  黄玲玲:我在学校也算是文艺骨干,那个时候都喜欢唱越剧,要么黄梅戏,哪个晓得还有白局撒?(去剧团)还拿钱啊?拿钱.好,那明天就去吧。

  凭借一首《山中的凤凰为何不飞翔》,黄玲玲获得剧团里老师的青睐,成了剧团里第一批白局演员。渐渐地,她明白,传承这项古老的艺术,并非易事。单是为了保持良好的身型,姑娘们每天都得在腰部缠上“勒人”的练功带。

  黄玲玲:我们的练功带都是过去用浆糊糊在布上面,然后裰得就这么宽,腰必须要达到那种程度。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老师就检查。用手指往腰带里一伸,松了!马上就把腰带一勒……(那时候)腰上的皮一层一层掉,勒得都是血印子,结痂过后掉皮,非常地苦。再苦,练功的时候还是很认真的。

  14岁的黄玲玲

  上世纪70年代初剧团被迫解散,白局演员纷纷转业。黄玲玲也不例外,被分配到鼓楼妇女用品商店。传承人越来越少,南京白局迅速凋零,陷入“知音难觅”的困境。“白局是什么?姓白的局长吗?”别人的一句玩笑话,让黄玲玲在无数个夜晚辗转难眠。拿着34元的月薪,其他同事纷纷发愁怎么吃饱肚子时,黄玲玲却仍对白局念念不忘。

  黄玲玲:南京白局在众多的艺术里头,是一个小剧种。但是,它是我们南京的名片。要想走出国门,被世界认可,必须要代代相传。

  转眼到了1984年。为了抢救白局,南京市秦淮区文化馆召集起黄玲玲、徐春华等一批当年的白局演员。聚首那一天,南京大雨倾盆,但20余位白局演员无一缺席。少年时代的同学,再见已是中年。

  黄玲玲:当时就在文化宫,我们老的剧团地址就在文化宫,等于是孕育我们白局的场地。我们每个礼拜四,我最记得,风雨无阻。同学们集中在一起,回忆唱词,回忆当年的版本。为什么?就是不能把它(白局)忘掉。

  火种算是得到了保留,但白局收入不如流行音乐,这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黄玲玲下狠心,决定从自家娃娃抓起。

  黄玲玲:我当时这样想,做要从白局人家做起。我有这个条件,有孙男(子)孙女,有儿女,对吧?我不能把人家娃儿拖进来,我只能拖我家的娃儿啊。

  黄玲玲与孙子许祺

  幸运的是,政府的帮助及时到来。2003年,相关文化部门邀请南京白局老艺人在甘家大院演出。每个周末,在甘家大院梨园雅韵戏台都有一场白局演出。从“唱无定所”到宽敞的戏台,黄玲玲对未来充满希冀。

  黄玲玲:政府在支持我们,我们有排练场,办公室,有演出场地,我很满足。有了这个“家”我才能发展。

  甘熙故居梨园雅韵戏台

  用好政府提供的平台,白局人逐渐“折腾”出了起色。2008年,白局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声打响,海内外不乏慕名而来学习白局的年轻人。同年,黄玲玲正式开启白局进校园项目,为在校学生授课。秦淮幼儿园、红太阳小学、瑞金路小学……如今南京白局已经扎根20所学校。周一到周五,她每天都穿梭在南京城的各个学校,两节课一上就是90分钟。

  黄玲玲:我只要一进红太阳(小学),没有一个小孩不喊我“黄奶奶……”那时去北京(表演)拿奖的孩子,“王瞎子”“二姑娘”都读了高中了。这些小孩无形之中,做了你的传播者。这就是说明,南京白局宣传的路子广了。

  黄玲玲在红太阳小学教学白局

  十余载的播种,为白局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2014年,黄玲玲自掏腰包20万元成立南京金陵风白局曲艺团。

  黄玲玲:这个团里面,其实一直到现在我能调到300个人(出去表演)。因为我有这么多的学校嘛,我们光讲红太阳,唱白局的老师就不亚于10个左右,全校的学生都在唱。精英(白局唱得不错的学生)的话,都能拿(出)上百个。固定的班底(长期在剧团里驻唱的学生)不少于30个人。

  伴着物质生活日益富足,老百姓在精神生活上日益追求精致,白局的忠实听众也越来越多,每逢有白局表演,梨园雅韵200个位置座无虚席,这让黄玲玲感到欣慰。

  小康水平高不高、全面不全面,除了殷实的物质生活,丰富的文化生活也不可或缺。这也是即将“奔八”的黄玲玲一直在坚持的初心所在。

  黄玲玲:我现在传承白局,主要是为了文化自信。小康社会不是单调的,它是斑斓多彩的。我们白局就是小康路上一个亮丽的色彩。

  秦淮区文旅局非遗保护科科长张江信则认为,非遗传承对于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有无形助益。

  张江信:非遗资源丰富,润物无声。它虽然不能用GDP来表现,可它是GDP所不能代替的。我真心地希望,我们每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定是相对均衡的。

  秦淮区文旅局非遗保护科科长张江信

  黄玲玲的小康心愿:

  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唱白局的队伍,一起把白局的声音唱出国门,唱出我们的自信来!

  你也想说说自己的小康故事?

  别着急,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分享

  联系邮箱

  xinhuabaoye1234@163.com

  栏目热线

  025-58681634

  说出你我的故事

  听见小康的声音

  总指导:双传学 顾雷鸣

  总策划:李扬

  监制:任松筠 田梅

  统筹:高伟朱威 韦伟

  记者:徐亦丹

  音频剪辑:刘畅方达

  视频剪辑:刘畅方达

  配音:董双

  视频拍摄:高鑫 沈颖(实习)

  检校:金勇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