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就地过年”成为生命的“奇点”时刻
2021/02/11 18:29  新华报业网  

  又至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忙着张贴春联、福字,张罗除夕夜的菜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的举手投足、日常洒扫都有了某种仪式感。由于倡导“就地过年”,南京的年味也比往年浓郁了许多:南京“土著”、新南京人、在校大学生、外来务工者、小商贩、快递员……共同维持着这座特大城市丰富多元、充满活力的形态。只是憧憬新年的我们或许还没意识到,“就地过年”究竟意味着什么。

  谈就地过年,作为动物爱好者的我想先从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说起。

  疫情以来,红山动物园一直很火,成为一起重要的媒介事件。从园长沈志军公开“求报复”,到今年接受腾讯新闻采访时自曝亏损3000万,激起市民争相认养动物的热情。在腾讯新闻的报道《孤独矗立的动物园》中,沈志军的一番话引人回味:

  “长臂猿向你荡过来的时候,你心里会很愉悦。新场馆建成后,动物的生活很快乐很惬意,绽发出天性、野性和自信时,你会非常开心。一个好的动物园应该最大限度地去表达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激发公众去思考人与野生动物、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该用怎样的方式去相处,去敬畏自然,去尊重生命。”

  沈志军在动物园

  继这篇报道获得近40万阅读量后,腾讯新闻在后续的动物园直播预告中,使用了饶有意味的标题:《和优美、自信、倔强的动物们相逢》。这显然体现了红山动物园所秉持的动物伦理。优美、自信、倔强,而非凶猛、蠢萌,这意味着我们终于放下了浓厚的人类中心主义滤镜——头一次,我们不仅仅觉知了自身的存在,也觉知了“它们”的存在。如果二十年后盘点疫情给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或许动物园“出圈”算得上一个奇点。

  在学生宿舍里过春节 图片来源:民生温度计

  “就地过年”同样如此。过了几千年的年,终究被强大的现实之力改变。就地过年,稍稍松解了亲情的纽带,我们将把一年中最重要的时间,留给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外人”:他们是同事、同学、朋友、宿管阿姨,是为你送来网购年货、不忘说一句“新年快乐”的快递小哥,是迎面相逢喜气洋洋向你致意的陌生人……我们畅想着团聚形态的改变:大年三十,和室友一起过年,或索性几个人开个“睡衣趴”;免去了拜年礼仪的大年初一,你可以睡到自然醒,然后约闺蜜逛街、爬山、祈福、看贺岁档,打卡各类文化场馆,去动物园向动物们say hello……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地过年”和动物园“出圈”事件类似,意味着我们与世界关系的多样化,我们郑重地向他人、向“它者”投去了温情动人的一瞥。

  社会关系层面上,“就地过年”正激荡开愈加美丽的涟漪。包括早点摊主、洗车店主、菜贩在内的许多个体商户纷纷自愿留在南京过年,并缩短停业时间,保障市民正常生活。这些“春保”主力军身上,既有配合防疫、服务他人的公心,也体现了一种通过利他来利己的现代商业伦理。我们的一位开酒店的朋友林晓波,每年春节前夕总要请周围的环卫工人、养老院老人吃顿团年饭。疫情以来,他的酒店惨淡维持下依然亏损上百万,请客吃饭的仪式感他却没有放下。这种主动拓展人性边界的善举,为城市水泥森林增添了温度。

  书法家赵方方正在写福字

  其实,我们的“年”也到了需要做出点改变的时候了。以往,每到过年,支撑着外地游子返乡的动力固然是深厚坚固的亲情,但“吐槽式过年”“春节自救”也是许多人心照不宣的体验。在儿女们拎着满满年货奔向父母的亲情叙事中,其实他们还要面对漠视群己界限的亲戚们的“灵魂拷问”,“衣锦还乡”时需缴纳的“身份税”,聚在一起低头刷屏的默默无语,与物质的极大丰裕相形见绌的精神贫乏……

  来源:小林漫画

  年纪大一些的人都知道,年本来的涵义并非只有团聚飨宴这么简单。著名文艺评论家汪政先生日前在新华日报《新潮》副刊上发表了散文《让我们创造新的年》,引起共鸣。文中,他忆起幼年时爷爷的一句话:“穷年一定富过,而且要从心里觉得富,要从心里透着喜庆和虔诚。”

  穷年富过,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而是对贫苦生活的精神超越。这里面蕴含着一种随着时序朝前奔走的洒脱,在承认“生活总是不完美”基础上的接纳和期盼,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的笃定,乃至“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哲学感悟,和“老翁把杯心茫然,增年翻是减吾年”的永恒惆怅……这种开阔性和多样性,才是年的真谛。

  再看看今天。随着物质的极大丰裕,年被淡化成例行团聚、疯狂“剁手”和被资本炒作起来的车厘子自由、天价羽绒服……我们精神上的年又在哪里?

  图片来源:江苏1号

  年,也应试着超越亲情的温暖茧房,增加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强化亲情叙事,是乡土社会的必然产物。一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言,从前人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生老病死的全过程多是在熟人圈内完成,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差序格局也就随之确立。但现代社会的运转和个体生命的完成,则是依靠“外人”之间的亲密协同。试想,当你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是打电话向千里之外的亲人哭诉,还是和同事、朋友煲个电话粥,或者唱K聚餐,一醉解千愁?不断开放自身的边界,向外界伸出“触角”,与他人密切缠绕,社会才能进步,个体才能圆满。

  正如腊月二十九这天,我们部门的几位女同事们一齐去鲜花批发市场买花。澳梅、洋甘菊、紫罗兰、满天星……花儿姹紫嫣红,年味呼之欲出,这样的“就地过年”,倒也沁人心脾。

  其实,传统不仅仅是用来保存的,更是用来创新的。我们要从四千余年的“传统年”里跳脱出来,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时序的变迁,以殊异的感受来丰富年的色彩。趁着“就地过年”,我们不妨试着思考:如何创造新的年?

  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