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三百年祭》,赶考路上的名篇警钟 | 号角催征——解码《新华日报》老报纸里的百年初心㉓
2021/07/20 22:12  新华报业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时间穿越到另外一个伟大节点: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与中国共产党“不当李自成”的政治自觉紧密相关、卓有渊源的郭沫若史学名篇《甲申三百年祭》,1944年首发于《新华日报》。从延安整风到迎接胜利之前“两个务必”的提出,《甲申三百年祭》如警钟一般被毛泽东誉为“整风文件”,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迄今不息。

  “《甲申三百年祭》堪称二十世纪留给后人的‘醒世恒言’。”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政治工作系教授王建国说:“报刊上首发的史学论文,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仍不断有学者研究,并引起执政党的强烈共鸣,这是《新华日报》的骄傲。”

  1944年是明朝灭亡后的第五个“甲申”年,3月19日至22日,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在《新华日报》连载4日。文章叙述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明王朝、进入北京以后,一些首领因为胜利而骄傲起来,贪图享受、生活腐化,建立的大顺政权仅仅存在短短的43天便灰飞烟灭,总结了历史教训,重申得民心者得天下、贪贿必然亡国的道理。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文章见报后,朝野震动。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亲国民党的《商务日报》急于对号入座,迅速发表《纠正一种思想》《论赫尔的名言》《论责任心》等社论,迫不及待地向郭沫若开炮,指责文章“鼓吹战败主义和亡国思想”,甚至不惜进行人身攻击,称郭沫若为“郭沫诺夫”,理由是所谓的郭沫若是苏俄人,有一颗附属苏俄的心。

  郭沫若(资料图)

  1938年郭沫若在武汉参加群众集会,图片来源:《郭沫若年谱 1892-1978》作者:龚继民、方仁念

  “他们加于《甲申三百年祭》的罪名并不成立。”王建国认为,郭沫若写作《甲申三百年祭》的出发点还是希望国共两党团结起来,为了人民的利益,坚持抗战。

  “《甲申三百年祭》是文以载道的典范,它深刻剖析了明朝灭亡的社会原因就是明政权自身的极端专制和腐败。”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理事张娟告诉记者。

  《甲申三百年祭》和《甲申事变——明末亡国的历史》

  除了《甲申三百年祭》,《新华日报》同时刊载了《三百年前》《甲申事变——明末亡国的历史》,重申《甲申三百年祭》阐释的道理,劝诫国民党以史为镜,警惕重蹈明朝政权倒台的覆辙,敦促国民党改革,否则只能葬身于革命风暴。

  张娟说,面对《新华日报》这组文章的劝诫,国民党如鲠在喉,说明文章确实戳到了国民党政权的痛处。

  “《甲申三百年祭》的主旨是多维的,除了对国民党提出忠告,也提醒共产党不忘初心。”王建国告诉记者,郭沫若对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推翻明朝政权的李自成有同情,有抱怨,也有谴责。进入北京后,李自成建立的农民政权迅速向封建政权转化,李自成迅速由农民起义领袖向封建皇帝转化,并由此导致最终的失败。郭沫若对此痛心不已。“假使李自成不忘初心该有多好”,郭沫若真诚期待李自成那样的革命者牢记宗旨,不忘初心。

  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祭明朝,亦祭明末农民起义,但盛赞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的重要将领谋士李岩,认为李岩对于宣传工作做得特别高妙,与人民打成了一片。郭沫若特地强调:“他一定是一位怀抱着人民思想的人,须知他是主张‘均田’的。”王建国介绍,郭沫若歌颂李岩,根本原因就是他要倡导“人民本位”,歌颂“人民思想”。

  同样是劝诫,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张娟介绍,国民党报刊对《甲申三百年祭》高调批判,身处延安的毛泽东却如获至宝。

  从1942年春天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了一次整风运动,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甲申三百年祭》紧密贴合延安整风运动的任务,毛泽东立刻批示延安《解放日报》转载,并要求各解放区印发单行本。1944年4月18日,《解放日报》全文转载,并加“编者按”,指出:反对派对作者的抨击,就是“蚍蜉撼大树”。同年11月,毛泽东还特意致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

  “经过毛泽东的鼎力推荐,《甲申三百年祭》从历史学家的学术论文,转变为几乎可以和《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文章媲美的‘党的文献’。”王建国说。

  毛泽东 《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为何如此重视《甲申三百年祭》?回归毛泽东著作文本本身,王建国发现,《甲申三百年祭》警醒毛泽东深刻反思党史上骄傲所导致的挫折。

  在《学习和时局》的报告中,毛泽东谈到:“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1944年5月20日,毛泽东即明确指出:翻印《甲申三百年祭》,“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汲取戒骄戒躁的历史教训,也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党内的现实需求。毛泽东敏锐地发现,抗日战争胜利在即,但很多人过早地忘乎所以。1944年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总政治部联合下发关于学习《甲申三百年祭》的通知,提醒全党学习明末农民革命失败的教训,警示全党:越是临近胜利,越要小心谨慎,越要掌握好政策,越要密切和群众的关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政治工作系教授王建国接受专访 张琦 摄

  “通过《甲申三百年祭》的学习,全党上下精神面貌大为改观。”王建国说,与此同时《甲申三百年祭》击碎了国民党强加在中国共产党身上的污名化标签。

  国民党高度赞扬崇祯皇帝,污蔑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中国共产党为“流寇”。“《甲申三百年祭》对‘流寇’的重新解读深得毛泽东喜爱。”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张加华说。

  “所谓‘流寇’,是以旱灾为近因而发生的……‘流寇’都是铤而走险的饥民……”“无论是饥荒或盗贼,事实上都是政治所促成的。”《甲申三百年祭》强有力地证明农民革命的合理性,是苛政倒逼农民发动正义的、自保的起义。

  毛泽东早就在为农民起义正名。1940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印发的毛泽东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严正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

  值得一提的是,《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党的文献”,在普通民众中亦有强大传播力,把整风思想传播到人民心中。各根据地结合地方特色,又将《甲申三百年祭》改编成地方剧目,其中代表性的有话剧《李闯王》、京剧《闯王进京》《甲申记》。

  在毛泽东的指导下,1944年5月21日至1945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原则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对党内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至此,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整风运动是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收到巨大成效。”张加华介绍,通过整风运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深入人心,实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全党的新的团结和统一,为胜利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

  《甲申三百年祭》的影响并未结束。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前的最后一次中央全会。毛泽东在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会议结束10天后,中共中央进京“赶考”。

  1942年12月31日,《新华日报》发表题为《岁暮感言》的社论,总结国内外反法西斯战争时局:“黎明之前总是有一段黑暗的时光”,要求“发扬我们在更困难的条件下,愈益发奋自强的意志”。

  1943年至1944年间,正处于中国共产党整风的高潮期。黎明的前夜,党面临的政治、国际环境也暗流涌动。

  “1944年《新华日报》连载《甲申三百年祭》时。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到了决战阶段,国内蒋介石正在蓄谋第三次‘反共高潮’。”张加华说,冲破黑暗,就是黎明,就是中国抗日战争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此时《甲申三百年祭》传达出的主旨对于推动整风运动尤为重要。

  在刊登被毛泽东列为延安整风运动文件的《甲申三百年祭》前后,《新华日报》始终配合整风运动在国统区发声,将自己转化成利刺之刃,誓要击破黎明前的黑暗。

  “1942年春,全党刚刚开展整风运动,《新华日报》就紧锣密鼓地进行宣传。”张加华介绍,《新华日报》用报道在国统区表达了对整风运动的拥护态度。

  4月19日第二版刊登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怎样办党报 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

  4月26日第二版刊登《怎样办党报 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

  5月17日第二版、第三版刊登毛泽东的《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即作为延安整风运动的基本学习文献之一的《整顿党的作风》;

  毛泽东《整顿学风党风文风》

  7月12日在第二版、第三版刊登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出版局召开的宣传干部工作会议上的讲演《反对党八股》,全文约9900字。

  党的报纸在传递党的意志、报道整风运动成果的同时,其本身也是整风运动的一部分。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龙伟介绍,废除党八股,建立新文风,是《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在整风运动中的改进工作的重点。

  《新华日报》整风改版第一日

  1942年,毛泽东领导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使其成为一张“完全的党报”。3月14日,毛泽东打电报给在重庆的周恩来,特别指出:“关于改进《解放日报》已有讨论,使之增强党性与反映群众。《新华日报》亦宜有所改进。”毛泽东为《新华日报》的整风改版指明了方向。

  社论《警告本报读者》

  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新华日报》进行整风改版。1942年5月23日,《新华日报》发表整风改版征求批判的社论《警告本报读者——请予本报以全面的批判》,认为整风“最重要的办法,就是倾听各党友人,各界先进和广大读者的批判。”次日又在显著版面刊登《本报特别启事》,列举八个方面征求读者批判意见。

  1942年5月24日《本报特别启事》

  同年9月18日,《新华日报》正式改版,开始创办副刊,同时在头版声明增设《团结》副刊。9月19日,《团结》第一期出版,周恩来撰写副刊发刊词《团结的旨趣》,系统阐明整风和报纸改版的重要意义。

  《团结》第一期,周恩来撰写副刊发刊词《团结的旨趣》

  “经过整风和改版,《新华日报》言论的党性、思想性和战斗性增强了,冗长空乏的文章减少了,更系统更有针对性地报道解放区的新闻。新闻内容和文风也更加口语化、群众化。”龙伟说,《新华日报》改版成为整风运动的一部分,也为《甲申三百年祭》这样的名篇警钟发表创造舆论环境。

  “历经半个多世纪,延安整风运动积累的经验至今对党的建设以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警醒作用。”张加华说。

  总策划:双传学 顾雷鸣

  执行策划:王晓映

  记者:刘春 刘玉琴

  视频:张琦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