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角催征——解码《新华日报》老报纸里的百年初心①|南京筹备、武汉创刊,《新华日报》吹响鼓励前进的号角
2021/04/20 17:30  新华报业网  白雪 徐冠英  

  3月29日,武汉市江汉区民意一路大陆里4-9号,五六位居民闲坐弄堂,不紧不慢聊着天。春风拂过居民楼外墙的“《新华日报》社大陆里旧址”石牌,沧桑的味道从几栋上了年纪的两层小楼弥漫而出。

  73岁的陈先生告诉记者:“我1948年在这里出生,一直住到现在。这几年,经常有人来拍照。”一张党报83年前的光辉起点,历久弥新。

  1938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第一张全国性机关报《新华日报》,在这几栋小楼——当年的汉口府西一路149号诞生。为了救亡图存,为了中国的未来,在那艰险的环境里,中国共产党发出了团结抗战的呐喊。

  记者走访《新华日报》社武汉旧址

  异军突起,广泛宣传党的主张

  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为完成这个神圣的使命,本报愿为前方将士在浴血的苦斗中,一切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史迹之忠实的报道者记载者;本报愿为一切受残暴的寇贼蹂躏践踏的同胞之痛苦的呼吁者描述者;本报愿为后方民众支持抗战参加抗战之鼓动者倡导者。

  ——《发刊词》,1938年1月11日

  创办《新华日报》是中共中央的重要决策,但这张报纸的诞生可谓一波三折。

  “《新华日报》的创办,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提出、谈判和筹备的过程。”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原研究员胡传章介绍,1937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延安会议)上,毛泽东在讲到关于领导权的问题时,便提出要求国民党保障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宣传任务。1937年5月下旬,周恩来在上海、南京停留期间,同各方面人士交谈,争取中国共产党的公开合法地位,并根据中共中央的意图酝酿筹办宣传抗日的刊物。到了七八月间,国共两党在庐山和南京谈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争取到在国统区公开出版自己的党报权利。

  “当时,中国共产党已在陕甘宁边区出版《新中华报》,为何还要在国统区办一份报纸?”胡传章说,“国民党在其统治区包办一切,左派刊物在民主运动中很难形成有力的舆论阵地,中国共产党未能经常公开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国共之间的分歧由要不要抗日转变为如何抗日、争取怎样的抗日前途。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而共产党主张依靠人民群众和全民族的力量共同抗战。打破国民党的舆论垄断,带动左派小型刊物形成大的舆论阵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扩大共产党影响,在国统区创办大型日报,便是重要措施之一。”

  1937年10月,在周恩来领导下,潘梓年等人在南京筹备办报工作。虽有当时的国民党中宣部部长邵力子签字同意,但有关部门禀承蒋介石的指示,在办理报纸出版登记手续上,借故刁难,不发出版登记证。随着上海、南京战局紧张,筹备人员转移到武汉,继续办理报纸登记手续。1937年12月,中共中央长江局成立。继续筹办和领导《新华日报》,是长江局一项重要工作。12月21日,周恩来等人与蒋介石会谈时,再次提出办报一事,终获蒋介石同意。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创刊号

  胡传章研究发现,《新华日报》正式创刊前,报社进行几天试版,并设宴邀请武汉党政军领导人及文化界、新闻界人士50余人,试版得到一致赞扬。创刊后,《新华日报》受到坚持团结抗战人士的欢迎与支持。国共两党领导人、各党各派知名人士、社会贤达52人挥毫泼墨,题词祝贺。报社特刊声明:“本报创刊伊始,荷蒙党政军领袖,社会群贤,纷赐题词。无任荣幸!兹依据收到之先后,逐日制版刊载,藉光篇幅。感谢之余,谨向赐词诸公致民族解放敬礼!新华日报馆谨启”

  拥护抗战的各界人士为《新华日报》题词

  “《新华日报》创刊,可谓盛况空前、异军突起。这些题词用两个多月才全部登完。” 胡传章感慨道。

  “一心一德贯彻始终(邵力子)”“抗战到底(叶挺)”“热诚爱国(于右任)”“大众喉舌(冯玉祥)”“和平奋斗救中国(沈钧儒)”“拥护抗战到底,为实现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的新中国而斗争(董必武)”“战!团结而坚决的战!胜利是我们的(叶剑英)”……一期又一期《新华日报》,如题词所言,坚持抗战、爱国、奋斗——这正是那个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抗战强音,被赞“党的一个方面军”

  当民族危机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候,保卫武汉、保卫家乡、保卫祖国,是每个中华民族的儿女应有的神圣权利,同时也是应尽的光荣义务。

  ——社论《神圣的权利与光荣的义务》,1938年7月31日

  中国抗战经历了十五个月的英勇战斗,完全证实了一个真理,即是:只有坚持长期抗战,才能争取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一切对中国抗战之速亡论或速胜论,均已从事实上宣告破产。

  ——社论《论目前抗战形势(上)》,1938年10月7日

  目前武汉虽到最后关头,华南虽日益紧张,全国战局虽日益扩大,我们要到来的困难虽多,但我们绝不应自馁,我们要在持久抗战中,把已经陷入泥沼的敌人葬埋下去。

  ——报眼标语,1938年10月21日

  ……

  社论《神圣的权利与光荣的义务》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邓涛说,《新华日报》刊发大量抗战报道,介绍八路军、新四军的辉煌战绩,也如实反映国民党爱国将士在正面战场的抗战事迹。《从平汉到陇海》《台儿庄血战座谈会》《我们怎样迎击南犯的敌人》……1938年2月中旬至5月中旬,《新华日报》刊发编委兼采访部主任陆诒写的近30篇战地通讯,报道徐州会战,振奋国人信心。《新华日报》还积极提倡、全面参与、详尽报道救济难民、慰劳伤兵,写慰劳信和募捐慰劳前线抗敌将士,募集寒衣,献金和义卖等大规模群众性抗日救国运动。与抗战有关的内容都会刊登。这种宣传报道和实践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武汉发行时间虽短,但《新华日报》已经充分发挥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的功能,对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重要作用。”

  为在更多地区让更多群众看到报纸,报社还在广州、重庆、西安等地设立分馆、分销处,发行渠道多元。报纸创刊刚满一月,销售量就达2万余份,最盛时约5万份。国外很多新闻机构都将《新华日报》的报道用作权威消息。当时,国民党发行《扫荡报》《中央日报》。“在群众口中出现‘新华扫荡中央’的排序,其寓意不言自明。”胡传章说。

  记者拍摄《新华日报》影印版合订本

  “重读《新华日报》当时的报道,我依然能感受到很大的激情。”武汉抗战历史研究者、收藏人士陈勇,小心翻开泛黄的《新华日报》影印版合订本,“那个时期,在这场民族救亡战争中,发出抗战呐喊的《新华日报》是社会舆论领头羊!它的影响不光在武汉,更延至全国。”

  记者在陈勇的收藏中,看到4册《新华日报社论》。论目前战局、中国抗战与国际前途、纪念“二七”要争取抗战胜利、如何动员工人群体积极参加抗战事业……纸张泛黄变脆,但纸上文字依然充满力量。《新华日报社论》第二集的封面印有“赠送”字样,封底印着:“英勇的战士们,你们为民族生存而战,为世界和平而战,我们后方的老百姓没有一刻忘记你们在前线的苦斗,现在我们用精神粮食来慰劳你们!敬祝努力杀敌争取最后胜利!战时书报供应所敬启”

  赠送给前线将士的《新华日报社论》

  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候,《新华日报》这个由中国共产党亲手缔造的号角,将团结抗战的声音吹到前线、后方,响彻全国。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从事政治、思想、外交、文化等斗争,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发展爱国民主运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战事业,宣传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舆论武器,《新华日报》被毛泽东赞为“党的一个方面军”。

  克难前行,坚持到最后一刻

  本报业务日益发达,原有地址过于偏僻,兹为便利发行起见,自即日起移至府东五路一五〇号营业,希各订户、同业及社会人士注意。

  ——《本报迁移启事》,1938年8月1日

  本报因纸张来源困难,自今日起,改出半大张,尚希读者原谅是幸!

  ——《本报紧要启事(一)》,1938年10月21日

  本报自本日起迁移至五族街五十四号办公凡有事请至新址接洽为荷

  ——《本报紧要启事(二)》,1938年10月21日

  寥寥几十个字的启事,背后艰辛难以想象。报纸开办初期,职工达五六十人,已初具规模,于当年8月1日首次搬迁。武汉沦陷前几日,报社又因形势所迫再次迁址。这两次搬家,都造成部分机器设备无法使用等困难。

  参与编撰《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长江局史》一书时,胡传章仔细阅读1938年《新华日报》。他感慨:“新华报人真是让人敬佩,他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除了搬家,还有国民党的破坏。”

  《本报紧急启事》揭露国民党破坏行为

  1938年1月17日,《新华日报》创刊仅一周,便有国民党顽固派指使的二三十个特务、暴徒,手持铁棍、利斧闯入报社营业部,割断电话线,破坏排字房、机器房的机器设备。周恩来得到报告后,一面指挥报纸继续出版,一面向蒋介石提出严正交涉,要其阻止此类行径再次发生。1月19日的《本报紧急启事》公开这件事,“吁请报界同业及社会人士加以同情援助”,并表示“今后更当努力以达救国目的”。暴徒破坏刚过,停刊谣言又起。1月22日,《新华日报》又在头版刊发《本报紧要启事》,告知各界17日已整理就绪,次日照常出版,从未间断。

  除在武汉市内迁移社址,报社还经历向重庆西安转移人员的两次分兵。1938年10月下旬,武汉危在旦夕,为使报纸不致中断,周恩来拟出计划:分两批疏散人员和运送物资前往重庆,一旦武汉停刊,重庆马上接着出报。当时西安分馆开办,也从武汉抽调部分人员,留在武汉的新华报人减少,工作变得更艰苦更紧张。让人心痛的是,武汉总馆由武汉迁重庆、广州分馆由广州迁桂林途中,都遭到敌机轰炸,造成人员惨痛牺牲和财物严重损失。搭乘“新升隆”号去重庆的遇难者中,就有16位新华报人。

  记者查阅《新华日报》影印版合订本

  困难无法改变这张党报的坚定信念。韩辛茹所著《新华日报史》记录了《新华日报》在武汉的最后时刻。10月24日晚,武汉沦陷前一天,周恩来携秘书陈家康来到报社,周恩来口述社论《告别武汉父老》:我们只是暂时离开武汉,我们一定会回来的,武汉终究要回到中国人民手中。陈家康将记录整理完毕,立即交付排印。遗憾的是,在武汉编印的这期报纸没来得及出版,匆忙间印刷的几份报纸至今没有找到。

  1944年1月11日,潘梓年在《新华日报》发表《在武汉的时候》:随着战局的发展,报纸须迁渝出版,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二日,大部分员工与器材都乘轮启程,只留极少数的几个人,和极少的器材在汉坚持到最后——坚持到要撤退的都已撤退的时候,坚持到本报的重庆版已能紧接着出版(重庆版是十月二十五日出版,汉口版就出到十月二十四日)的时候……

  总策划  双传学 顾雷鸣

  执行策划 王晓映

  记者 白雪 徐冠英

  视频 邓宇轩

  图片 邓宇轩 白雪

  视觉设计 朱丹清

  历史顾问《新华日报》报史研究所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