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团旗跟党走 青春之歌百年红④|跨越半个世纪,中华大地正在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2022/04/14 19:49  新华报业网  

  编者按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回望百年,青春向党。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广大团员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激昂青春力量,在江苏省委网信办指导下,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青团江苏省委策划,常州市委网信办支持的强国“890”影音馆特别版——“高举团旗跟党走 青春之歌百年红”大型融媒体采访行动正式启动。记者兵分多路,以百年来不同历史时期“大事记”为基底,深度挖掘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拼搏奋斗、强国有我的精神内核。“高举团旗跟党走 青春之歌百年红”系列报道旨在不忘初心、着眼当下、展望未来,讲好“青春版”中国故事。

  学习雷锋精神,就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在自己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习近平总书记二〇一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参观辽宁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时的讲话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一首熟悉的旋律,在神州大地传唱半个多世纪: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全国各条战线、各个行业迅速掀起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此后,每年的3月5日成为学雷锋纪念日;雷锋日记、雷锋事迹、雷锋形象,伴随着几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成长。

  如今,以一心一意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雷锋精神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崇敬、追随。

  同住一室,深夜共话《为人民服务》

  2018年9月28日,在东北三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参观雷锋生平和事迹展。他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并强调,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学雷锋”,饱含着几代人的温暖记忆:爷爷奶奶学雷锋、爸爸妈妈学雷锋,今天,我们也在学雷锋——雷锋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如何更好地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赵明才,雷锋当年战友、江苏省道德模范,这位八旬老人在身体力行中给出了答案。

  采访中,赵老告诉交汇点新闻记者,雷锋精神有着永恒的价值,学习雷锋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赵老向记者回忆起那些与雷锋并肩作战的日子:

  1960年11月8日是雷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日子。那天,雷锋作为沈阳军区工兵十团节约标兵,出席工程兵连队政治工作会议并作了忆苦思甜的报告。时任工兵七团排长的赵明才,也在会上作了学习毛主席著作体会的汇报。这两位青年战士双双被树为标兵,并由此结识。

  “雷锋穿着新军装,个头不高,但长得很结实,也很英俊,一张娃娃脸,一笑两个酒窝,一口很浓的湖南乡音,说起话来声音洪亮而清脆。”赵明才回忆道,会议期间,两人同住一个房间,在一起谈学习、谈工作、谈理想,还一起帮助服务人员打水、扫地、冲厕所。“雷锋同志坚定的政治信念,刻苦学习的精神,服务人民的高尚品质,深深影响了我。”

  雷锋总是将毛主席的著作带在身边,即使出门在外也会利用夜晚时间学习研读。一天夜里,雷锋披着棉衣坐在桌前,聚精会神地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不时用红笔在字里行间勾勾写写。深夜十二点已过,雷锋回头看见赵明才还没睡,于是将刚刚写下的一点体会拿给赵明才看。

  只见雷锋在最后一页的空白处工工整整地写道:“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至今,赵明才依然将这句话记得清清楚楚。

手握钢枪的雷锋 资料图片

  赵明才和雷锋的情谊日趋笃厚,两人交谈最多的就是:跟共产党走,听毛主席话,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用毛主席哲学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感恩党,报效祖国。

  雷锋很有礼貌,称呼赵明才时一口一个“赵排长”。赵明才也十分喜爱这个好弟弟,有一次他对雷锋说:“生我们的是爹和娘,救我们的是共产党,哺育我们成长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共产党最好,毛主席最亲,社会主义就是命根子。”雷锋听完紧紧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赵排长,你讲得真好!我们一定要好好干,努力做出优异成绩,到北京向党汇报,去见毛主席!”

  遗憾的是,“一起到北京去见毛主席”的愿望却最终没能实现。1962年8月15日,雷锋不幸因公殉职。上级通知赵明才作为雷锋生前战友代表,到抚顺市参加军区举行的公祭雷锋同志大会。“雷锋牺牲时年仅22岁,正值青春大好年华。他是青年人的楷模,更是全社会的楷模。”在雷锋墓前,赵明才暗暗立下誓言:活着要像雷锋那样做人,自己要一辈子学习、宣传、实践雷锋精神。

  “青少年群体一直是我心头的牵挂”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赵明才作为雷锋当年的战友,更是冲在最前面。赵明才当时任连队副指导员,带领干部、战士,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卧冰爬雪、苦练杀敌本领。他先后9次排除雷管、手榴弹等险情,3次被炸伤,维护了2名新战士生命安全,至今身上还带着伤痕。

  “1965年7月,接上级指令,我和连长带领连队,越过老山、翻过大青山,奔赴越南河内战场。我们住在深山老林,上有飞机轰炸,下有特务破坏。”赵明才讲道,一年多的时间里,连队顶着敌机狂轰滥炸和机枪扫射,排除各类炸弹500多枚,为大部队开辟通道。

  战场上,赵明才时常会想起雷锋,因为雷锋说过,自己一直想成为黄继光式的战士。“如果雷锋上了战场,一定身先士卒、殒身不恤。”赵明才说,“他会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1968年3月,赵明才作为作战部队的英模、功臣代表,回国进京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终于实现了他和雷锋当年许下的“到北京去见毛主席”的共同心愿。

  1986年,50岁的赵明才正式退休,但他脑海里想的是“学雷锋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热情不能退”。于是,用雷锋精神培育“四有”新人,成为了赵明才自觉肩负起的责任和担当。三十多年来,他曾担任南京市溧水县(现为南京市溧水区)关工委副主任、南京市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全国学雷锋“两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中华志愿者协会弘扬雷锋精神促进委员会)顾问,180多所大、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80多家机关、企业及部队基层单位的思想教育顾问,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作报告4500多场,听众达230多万人次。

赵明才在南京溧水大金山国防园与孩子们亲切交流

  赵明才外出作报告不要接送、不要吃请、不要报酬,每年还拿出自己近三分之一的退休金,用于给孩子们写信、打电话和开支差旅费等,迄今为止寄出和雷锋相关的书籍两万多册、雷锋纪念章9000多枚。他不仅先后为贫困生献爱心60多万元,还热心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困难。

  “青少年群体一直是我心头的牵挂。”赵明才谈到,自己经常到学校、工厂作报告,和青少年探讨人生的价值。他曾20余次担任中小学生科技夏令营活动的营长或教导员,经常向孩子们讲述雷锋生前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大家分享自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

  2021年,赵明才将自家堂屋改造成了“家庭雷锋文化馆”。房间中央,一张乒乓球桌作为“主展区”,整齐摆满了雷锋的老照片;靠墙的柜子上安放着雷锋的胸像,周围的展板用绘画、照片结合的形式,讲述着雷锋从童年到青年的一生。“人生目的在于奉献不在于索取”“忠心为报国,壮志谱军魂”……颂扬雷锋精神的字画挂了整整一面墙。“我用了18年的时间,共搜集与雷锋精神相关的书画作品2000多幅,信件8000余封,照片20000多张。”赵明才说,多年以来,他在家接待的来访者已达4500多位。

  赵明才告诉记者,自己摘除了一只胆囊和一只肾,精力虽不如从前,但自己仍信心满满,争取活到100岁,“为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我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家庭雷锋文化馆”

  中华大地上正在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中强调,“让学习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蔚然成风。”

  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国家需要价值导航。离开雷锋的日子里,“雷锋”却从未离开。和赵明才一样,全国千千万万的普通人都在学雷锋、做雷锋。

  15年前,25岁的安徽青年齐玉勤来到南京,以收废品为生。他虽然收入微薄,但在赵明才的关心和鼓励下坚持学雷锋、做好事。为老人修水管、修电器,帮行动不便的乡亲买米、送面,屡次拾金不昧交还失主……街坊邻居一谈到他,都会竖起大拇指——“好事做得多了去了。” 2013年,齐玉勤被评为南京市溧水区道德模范,将雷锋精神的接力棒继续传递了下去。

  辽宁抚顺是雷锋的第二故乡,雷锋也长眠于此。“我是抚顺人,从小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雷锋精神一直都是我的精神坐标。”“80后”青年于敬民是抚顺新钢铁炼铁厂的一名普通工人,记者在抚顺采访时,遇到了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从事志愿服务的他。据了解,他每周都雷打不动地来到抚顺市雷锋纪念馆为参观者提供志愿服务工作,成为了馆里志愿服务时长最久的志愿者之一。于敬民说:“我们年轻人要以雷锋为一辈子的榜样,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全国各地的学雷锋先进典型

  放眼全国,雷锋学校、雷锋医院、雷锋体育场等,以雷锋命名的建筑或场所遍布各地;由青少年为主体组成的“雷锋服务站”“学雷锋小组”以及民间学雷锋社团组织活力无限;层出不穷的雷锋图书、雷锋雕塑、雷锋歌曲等,正让雷锋精神不断融入社会的血液和细胞。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机场、车站、社区、物流运输线上,每一个有防疫需求的地方都有年轻“雷锋”们的身影。无数平凡的青年人选择了担当与奉献,默默地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下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凝聚着青春与奋斗、热情与奉献的这一幕幕,于无声处昭示着雷锋精神永不褪色,青春坐标跨越时空……

  记者感言

  永远的“学习雷锋好榜样”……

  采访时,赵老身在苏州,陪伴老伴李克荣治病已有三个多月,而李老因患脑溢血,瘫痪在床已逾十年。这十来年,赵老一直坚持“白天在外讲雷锋,晚上回家当护工”——这样的强度,一些年轻人尚且难以承受,对于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来说,是多么伟大的付出!

  “为感恩党和人民、为传承雷锋精神,这是我一生的追求和信仰。”赵老仅仅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一刻,我感慨万千。从22岁的雷锋到80多岁的赵老,乃至中华大地上千千万万个不曾留下姓名的“雷锋”们……我坚信,这份传承将永恒不绝,这份精神亦将亘古闪耀!

  策划:任松筠 田梅 杜雪艳

  采写:陆威

  视频:刘畅方达

  编辑:王瑶

  检校:韩涛

标签:
责编:王瑶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