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团旗跟党走 青春之歌百年红③|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雨花台,书写一段精神传承的动人故事
2022/04/07 14:53  新华报业网  

  编者按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回望百年,青春向党。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广大团员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激昂青春力量,在江苏省委网信办指导下,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青团江苏省委策划,常州市委网信办支持的强国“890”影音馆特别版——“高举团旗跟党走 青春之歌百年红”大型融媒体采访行动正式启动。记者兵分多路,以百年来不同历史时期“大事记”为基底,深度挖掘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拼搏奋斗、强国有我的精神内核。“高举团旗跟党走 青春之歌百年红”系列报道旨在不忘初心、着眼当下、展望未来,讲好“青春版”中国故事。

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二〇二一年二月二十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当年,中国有这样一群年轻人,选择了革命之路,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撑起民族的脊梁。他们牺牲在南京雨花台时,平均年龄不足30岁。

雨花台烈士陵园群雕叠阶、松柏环绕

  1955年,26岁的南京市雨花台区中心小学(现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六(1)中队辅导员丁芝秀,以牺牲在雨花台的烈士卢志英的名字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少先队英雄中队——“卢志英中队”。此后,“邓中夏中队”“恽代英中队”“孙津川中队”等更多以雨花英烈、英雄模范人物命名的中队相继成立。一批批孩子从这里走出,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一群群孩子又不断加入,在这里,坚定自己的理想与信仰。

  雨花为魂,信仰之城永续百年薪火,鲜红的英雄中队旗帜在队员们手中代代相传。

  永远定格的青春:

  从两颗“五角星”,到一棵丁香树

  晨光巷小区,距离雨花台烈士陵园北门不足千米,86岁的孙以智老人就住在这里。晨光暮色,四季流转,孙以智时常会到雨花台走走,群雕叠阶、松柏环绕,她总是想起那虽不曾谋面但却影响了她一生的亲人——大伯孙津川。

孙以智老人在讲述大伯孙津川的故事

  “1928年3月,大伯被派往南京担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在白色恐怖中着手恢复党的工作。那年7月,就因为叛徒告密被捕。”尽管“母子分梨”的故事孙以智已经讲了无数遍,但每每提起,她依然无法平静,“行刑前,奶奶带了几个梨去看大伯,见到大伯遍体鳞伤,她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彼时的孙津川安慰母亲:“妈,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他将手里的梨吃掉一半,另一半还给母亲,上面用指甲刻出了一颗五角星。

  这颗五角星,就是孙津川视死如归的决心。1928年10月6日,他一路唱着国际歌,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于雨花台。

1928年10月6日,孙津川英勇就义于雨花台

  五角星,也是贺瑞麟烈士生前留下的“印记”。贺瑞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3月任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同年7月被捕,牺牲时年仅19岁。他用“死前日记”诉说心声,并在笔记上画了一颗五角星,写上“雨花台”三个字,表达自己慷慨赴难的决心。

贺瑞麟烈士

贺瑞麟手绘五角星并写上“雨花台”

  在雨花台烈士就义群雕西侧,有一条幽静的小路,路边的丁香花在四月的阳光下开得正旺,散发出阵阵幽香。而烈士丁香的革命事迹以及她和阿乐的爱情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丁香,1925年在东吴大学读书时遇到了乐于泓(阿乐)。在革命的洪流中,两个年轻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丁香善弹钢琴,乐于泓喜拉胡琴,学习工作之余,他们琴瑟相和。1932年4月,两人在上海结婚。婚后不久,丁香不幸被捕,同年12月牺牲于雨花台,那时她已怀有三个月的身孕。

  1982年,在丁香牺牲50周年的日子里,乐于泓来到雨花台,在丁香就义的地方亲手种下一棵丁香树。1992年,乐于泓病逝,骨灰也深埋于这棵丁香树下。

  如今,树已成林。他们的爱,长眠于雨花台,也长生于雨花台。

丁香新婚仅仅几个月就不幸牺牲

  生生不息的信仰:

  从一分钱到一个“红领巾广场”

  时序更替,信仰的底色被时光小心擦拭,熠熠生辉。1980年,孙以智与雨花台小学、工农小学(前身为前文所述的雨花台区中心小学,现雨花台区实验小学)一起,倡议全省700万少年儿童每人捐赠一分钱,在雨花台修建“红领巾广场”。这一倡议得到江苏省少先队员的响应,孩子们通过拾废铁、捡废纸,积攒零钱,共集资7万元,由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设计,于1982年在雨花台主峰西侧的“烈士西殉难处”建成了象征英烈精神薪火相传的“红领巾广场”。

  孙以智选择成为工农小学(现雨花台区实验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给孩子们讲述孙津川以及其他雨花英烈的故事。这一讲,就是40多年。

孙以智老人始终活跃在传播红色文化的第一线

  孩子们对孙以智的称呼,从“辅导员阿姨”变成了“辅导员奶奶”,有了成绩和她分享,遇到困惑也会向她诉说。“孙奶奶,无论我们长多大,都不会忘记实验小学的求学时光,我们走到天涯海角都忘不了雨花台。”摩挲着一封封来自各地的书信,孙以智满是欣慰笑意。

  走进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一页泛黄纸张,一孔简陋狱室,一件零乱血衣,一块斑驳弹片……它们来自血雨腥风的年代,于静默无声处昭示着初心如磐。据了解,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1949年4月19日,被称为“雨花台最后一位烈士”的成贻宾牺牲。雨花英烈的事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史砚芬,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11月任中共南京市委委员兼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1928年5月在南京台城召集共青团中央大学支部会议时被捕,9月就义,时年24岁。牺牲后,亲属从他的血衣中发现了他留给弟弟妹妹的诀别信,“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

  读着史砚芬留给弟弟妹妹的诀别信,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年轻的讲解员王笑语调低沉。“在一遍遍讲述烈士事迹的过程中,我深深被他们感动感染。他们也曾是非常鲜活的生命,为了信仰直面困境、不惧生死,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让自己、让当代年轻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讲解员王笑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90后研究员刘志亮说,在一次次史料整理和讲解交流过程中,与百年前的同龄人进行了一场场触及心灵的精神对话。“百年前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奔走呼号,前赴后继地寻求真理,雨花英烈精神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如今身处盛世,我们更应怀着赤子之心,厚植家国情怀,拥有追求真理的精神。”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90后研究员刘志亮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从“英雄中队”队员,到“英雄中队”辅导员

  1955年,全国第一个少先队英雄中队——“卢志英中队”在南京市雨花台区中心小学(现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创立。

  “英雄中队”,不仅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使命的传承,如今更是被写进条例,获得立法保护与鼓励。2022年4月5日正式施行的《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保护条例》第二十九条写道:“鼓励少先队和共青团的基层组织争创以雨花英烈英名命名的荣誉。”我国著名少先队教育专家段镇先生曾说:“创建‘英雄中队’集体,是少年儿童德育的特效载体。”

  67年过去了,数十万南京市中小学生从英雄中队里走出,从雨花英烈精神中汲取丰厚滋养,茁壮成长。

  28岁的王欣怡,是雨花实小“孙津川中队”的辅导员。时间拨回到20年前,她曾就读于雨花实小,是英雄中队的队员,也是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小小讲解员。王欣怡至今仍清楚记得当年讲解的是烈士郭纲琳的故事。在讲述中,陌生的姓名成为了真切的个体,小小的王欣怡被感染着、激励着。这段经历也让原本羞涩的她变得自信大方,“一个学期下来,我的成绩进入了年级前30名,最重要的是从那时候起我就萌生了当老师的念头”。

王欣怡在给孩子们讲述雨花英烈的故事

  当年听着英烈故事、讲着英烈事迹长大的王欣怡,如今又回到了当初成长的地方,给孩子们继续讲述雨花英烈的故事。从“受益者”到“传承者”,她说这是一种奇妙的缘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有一次,王欣怡带着孩子们参观校史馆时,雨花实小“孙津川中队”队员徐子越指着她当年的照片,兴奋地说:“老师,原来您小时候也和我们一样,是‘英雄中队’的队员啊。”王欣怡说,很骄傲自己来自“英雄中队”,更为自己是“英雄中队”的老师而自豪,“我希望红色文化和英烈精神可以伴随孩子们一生”。

  “通过竞选,我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红领巾讲解员,长大后我也想当一名语文老师。”采访中,徐子越同学眼神晶亮,激动地说。

  记者感言

  这些“新青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青年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我去过很多次,有句话印象深刻:“死是没有什么可怕的,我自从入团的那天起,就准备随时牺牲。如果我死了,只有两件事感到遗憾:一件是,再不能革命了;还有一件是,我只活了19年,还没有恋爱过。”这是雨花英烈曹顺标牺牲前对难友说的话,充满革命者的忠诚坚定,也透着年轻人的美好率真。

  我知道,百年前的这群青年,其实和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热爱生活,向往爱情,憧憬未来。然而,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他们把这些抛诸脑后,毅然决然走上革命之路,蘸着硝烟和鲜血写下青春绝笔,留下对祖国、对共产主义的赤诚之心,这些“新青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青年。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走出纪念馆,一回头,草长莺飞、万物萌生的春光中,“信仰的力量”五个红色大字,庄严肃穆、闪闪发光,又充满力量。

  策划:任松筠 田梅 杜雪艳

  采写:黄欢

  视频:杨玺

  编辑:王瑶

  片头:刘畅方达 朱丹清

  检校:韩涛

标签:
责编:王瑶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