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王贻芳:大型对撞机首批关键部件明年开始安装
2020/05/24 16:18  新华报业网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王贻芳

  我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建设一直备受关注。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王贻芳接受记者采访时候表示,高能环形电子对撞机(CEPC)探测器的部件生产已经全面开展,明年将开始安装。记者了解到,大科学工程与普通工程不同,面临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双重挑战,在疫情期间也遇到了冲击和挑战,王贻芳提出在特殊时期建议特殊的监管方式,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疫情影响大科学装置工期,建议特殊监管方式

  “目前位于怀柔科学城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项目和在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都有较大的资金缺口,我们现在正在想办法。”两会期间,王贻芳透露,大科学装置不同于小科学实验,涉及投资成本大,涉及重大科学目标,如果项目停滞,会间接提高投资成本,更可能影响关键工艺设备的研制进度,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失去先机。

  王贻芳表示,除了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项目之外,其实今年不少在建的大科学装置都面临着资金缺口问题,“全国像这样的大科学装置至少几十个。”由于今年财政资金不能满足项目建设进度款和设备研制的支出需求,一些签约甚至开工的项目,下半年将面临停工、设备采购合同违约或无法正常执行、招标延期等风险。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造成财政资金紧张,有关部门紧急调整了原已批复的2020年度预算,压减年度财政资金计划,这是可以理解的。”王贻芳表示,为解决国家暂时的资金困难,同时保障国家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工艺设备研制的进度,王贻芳建议,特殊时期可采取特别的监管方式解决特殊的问题,依据《财政部关于资金归垫问题的通知》文件精神,允许承担重大项目建设的法人单位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或借用其它经费垫付重大项目的建设支出及按合同期限支付设备研制经费,以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同时,他建议,垫付资金方案经预算主管部门审核报财政部备案后,允许在下一个财政年度按照相关程序办理资金归垫。“这种方式不仅能弥补财政资金缺口,保证项目建设按预定工期完成,还能盘活因各种原因闲置的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王贻芳表示。

  建议部分政府采购科研项目评标会可现场“答辩”

  今年两会,王贻芳代表还针对非标准设备购置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完善科研项目政府采购法规政策的建议。

  在大科学装置研究中,大型非标设备招标采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既没有标准可借鉴,而且技术难点又比较大。

  “所谓非标设备,是相对于标准设备而言。标准设备大家寻常都可以买到,而非标设备是世界上从来没有人做过,往往是根据科学设想专门‘量身定制’的。”王贻芳告诉记者,科研项目的创新性和研发性,决定了技术方案的多样化,不同技术方案生产成本可能差别较大,且市场上如果没有成熟案例,调研难度也较大。

  他打了个比方,在江门中微子实验中曾经需要设计一个机械结构,将2万个光电探测器安装在结构上,再将这个机械结构安装在主结构上,精度要求在两个毫米以内。“当时来投标的人,从房屋建筑、建筑安装到机械设计领域的都有,他们预估的价钱在2500万元到7000万元不等,差额极大。”

  该机械结构是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购产品的优劣将影响到整个项目建设的过程。“报价太便宜有可能会遗漏一些关键环节,甚至没有理解设计要求;太贵的可能超出了应有的成本预算,所以招标是复杂的技术和商业问题。”王贻芳透露,当时项目同时对接了四五家公司,经历了两年的沟通,确定方案可行才开始投标,这个过程中科学家、工程师一起互相交流,不停地磨合,“通过直接交流和疑点排除,我们才确认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基于科研项目采购的复杂性,王贻芳认为,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的政策尚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比如建议允许供应商在招标评审会上现场述标及答辩。“目前对开标、评标现场活动按规定都全程进行了录音录像,并对评委采取了必要的通讯管理措施,已在多方面保障了评审活动的公平公正性。”王贻芳建议,制定特别规定,允许在非标科研设备的政府采购评审会上可以开展供应商现场述标及答辩。

  建议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引进先进的国际评估方法

  高功率速调管是加速器的最核心部件,给加速器的微波器件提供微波功率。关键的参数是它的效率,效率越高越省电,将来运行费就会便宜。“过去国内大功率速调管都是依赖进口,我们先是实现了国产,再不断提高效率指标要求。”王贻芳告诉记者,国内相关产品最大功率不到50%,年初昆山国力的速调管的样机通过测试,功率达到了60%,达到了国外先进水平,“今年我们会投产做效率为80%的速调管,样版设计已经完成。”由于江苏先进工业制造水平,王贻芳透露,中微子实验有半数合作的合同都在江苏。

  近年来,支持“大科学”还是“小科学”的问题在国内引发了广泛讨论。王贻芳说,“大小科学”争论的根源是经费分配。“我国每年基础科学的研究经费大约1000亿人民币,用于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和研究的年均经费不到50亿,其中一半以上还是为‘小科学’服务的平台型装置。”王贻芳认为,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大国,但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并不多,这与我国在“大小科学”方面投入失衡有关。“撒胡椒面”和“雨露均沾”的经费分配模式操作简单,比较和谐,但不利于产生重大成果。未来30年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一个关键期,要从追赶成为国际领先,只有一般性的成果是不行的,只考虑应用更是不行。需要权衡“大小科学”的关系,敢于发起一批标志性的超大基础科学工程,同时不缺席国际上的其他重大科学项目,积极参与,共享其经验技术和重大科学成果。

  王贻芳说,目前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设施数量较少,规模偏小,技术水平总体上以跟踪为主。“在科学与技术上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设施很少,不能支撑一流的科学研究需要,当然也无法吸引一流的人才依托设施产生成果。”此外,设施规划和项目遴选中的重点不够突出,强调科学上的重要性、方案的创新性、独特性和革命性不够;改良式的、渐进式的知识积累比较多,对他人方案的简单放大或复制较多。

  “在项目遴选过程中,应开展国际评估,引进先进的国际评估方法、理念,邀请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参加评审与投票,包括书面匿名评审,以减少利益冲突和决策偏差,确保新建设施的国际先进性和引领作用。”王贻芳建议。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