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把中文互联网史的研究目光放宽投远
2022/12/29 16:46  传媒观察  

  编者按 随着政治、社会、文化、技术、商业等诸多因素对互联网的深刻影响,互联网史研究今天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原主任、副研究员闵大洪在《传媒观察》2022年第12期刊文,认为把互联网史的研究目光放宽投远,无疑是研究者不断努力的方向与追求。文章提出中国内地(大陆)的学者今后的研究范围应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互联网,台湾地区互联网,以及海外中文互联网。作者简要回顾了全球中文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不同地域及市场的特点,相互间的联系及影响,表示期待国内外众多专业机构、学术团体和研究者个人构建起大格局的学术共同体,突破制约互联网史研究的种种屏障及难题,书写互联网史研究的新篇章。

  作为互联网史研究的老兵,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标记,即从中国内地(大陆)推进至全球。标志性的成果便是正式出版的两套书:一套是2018年出版的《光荣与梦想 互联网口述系列丛书》(全8册),汇集了中国内地(大陆)互联网8位先驱人物的口述史。第二套是2021年出版的《互联网口述历史第1辑·英雄创世记》(全8册),汇集了多国互联网8位先驱人物的口述史。把互联网史的研究目光放宽投远,无疑是研究者不断努力的方向与追求,对全球中文互联网研究而言也是如此。

  多年来,众多中国内地(大陆)学者及业界人士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跟踪观察、用心记录、多角度研究,已取得一批可喜的成果。但就地域范围而言,基本限于中国内地(大陆)。中国内地(大陆)的学者由于大环境及自身的因素,对港澳台互联网和海外中文互联网,使用不多、关注不多、了解不多,从而在目前的研究中留下了较大的空白。把中文互联网史的研究目光放宽投远,主要是指今后的研究范围应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互联网和台湾地区互联网,以及海外中文互联网。这里所说的中文互联网系指中国人及华人在全球互联网上建立运营的使用母语中文的传播平台及传播节点。〔笔者注:“中国大陆”一词的使用,为媒体较早约定俗成的一种用法。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更多使用“中国内地”一词。文内使用的“两岸四地”也并不是国内媒体规范的用法,本文只是为了将中国大陆(或内地)、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加以综合简称而已。为避免“大陆”“内地”混用,本文在表述上统一采用“中国内地(大陆)”。〕

  中文(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记录中华文化的符号系统,也是今天全体中国人及海外华人共同使用的母语,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简体字、繁体字并存的局面。香港、澳门接入互联网之时尚未回归,且港澳台即使今天也主要使用繁体中文。进入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结果出现了编码不同的状况,如中国内地(大陆)简体中文采用GB码,港澳台繁体中文编码采用BIG5码(俗称“大5码”),海外(主要是北美)采用的又是HZ码,给全球中文传播交流带来极大的困扰。在早期互联网阶段,这种编码不同的状况导致中国内地(大陆)网民浏览港澳台网页时出现一片乱码。成立于1993年底的北京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面对已经到来的计算机大潮和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大潮,及时开发了外挂式中文平台软件系统——Richwin(利方多元系统中文支撑环境),顺利解决了中文简繁体内码转换的问题。这是中国内地(大陆)网民最早能够顺利浏览繁体中文网页的一段共同经历。

  全球中文互联网发轫于北美。最有代表性的是留学生群体在1991年4月5日创办的中文网络出版物 《华夏文摘》。这一周刊初期通过电子邮件发送,1994年6月3日其Web站点(www.cnd.org)正式开通。当时《华夏文摘》将World Wide Web译为“万维网”,并预言万维网将是“全球信息资源交流的未来”。从两岸四地接入互联网的时间看,港、台于1991年接入,早于中国内地(大陆)近三年的时间。澳门和中国内地(大陆)于1994年同年接入。这一进程对于中国内地(大陆)认识互联网、了解互联网继而使用互联网起到了更直接的启蒙及促进作用。如北美留学生群体创办的《华夏文摘》,无疑成为后来国家教委创办《神州学人》电子版的动机。《神州学人》是1987年5月在北京创办的印刷版杂志,1995年1月12日其网站开通,成为国内首家网络新闻媒体。再如,中新社香港分社1995年提出要利用新出现的互联网技术来改造对外供稿系统,便注册了“www.chinanews.com”域名,并开始建立“中国新闻网”,亦成为中国内地(大陆)最早上网的新闻媒体之一。

  中国内地(大陆)人口众多、地域广大,区域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因此与港澳台的上网率相比,时至今天差距仍然较大。从最新数据看,港澳台的居民上网率十分接近,均在90%以上。〔笔者注:为显示调查方式的一致性及数据的可比性,以下数据均采用《Digital 2022 Global Overview Report》同一报告。〕截至2022年1月,香港总人口为75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总人口的93.0%。澳门总人口为66.29万,互联网普及率为86.5%。〔笔者注:据澳门互联网研究学会于2020年4月30日发布的《澳门居民互联网使用趋势报告Internet Usage Trends in Macao 2020》的数据,澳门居民上网率在两年前亦达91%。〕台湾总人口为2387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1.0%。中国内地(大陆)总人口为14.5亿,63.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36.6%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截至2022年初,中国内地(大陆)有10.2亿互联网用户,互联网普及率为70.9%。〔笔者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中国内地(大陆)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74.4%。〕然而,中国内地(大陆)无疑是全球最大的中文互联网市场和网民数量最多的区域,其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外部环境得益于全球化进程,内部环境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进程,包括“海龟”在内的一大批年轻创业者以空前的热情和创新力不断开拓这一新兴领域。

  2001年,笔者写过一篇题为《两岸四地网络通》的文章,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两岸四地互联网已相互连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通”的规模越来越大,方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当时看,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域名管理机构合作解决面临的共同问题,二是网络公司进入对方市场,三是网站为对方提供传播平台利用,四是业界、学界广泛交流相互学习,五是网民加强相互了解和理解。但随着全球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岸四地的网络通也进入了极为复杂的传播及治理状态。早期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的新浪于1998年11月正式成立运营新浪台湾,自2013年起又在台湾市场开始提供微博服务,却于2022年8月1日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终止了全部运营服务,成为今年两岸互联网业界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

  两岸四地基于政治经济体制不同、科技产业发展环境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具有各自的特点。如港澳台拥有大量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Messenger、LinkedIn等社交媒体的用户,当社会发生重大事件时,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充分运用网络社交媒体及通信工具,在进行全社会动员组织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近年来两岸形势的变化,宣传战、舆论战、认知战的战火一再燃起,其中两岸网民一次次地互怼也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事件。港澳普遍使用粤语,因此在本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上粤语发音的文字呈现非常流行。港澳与内地紧邻且相互紧邻,但互联网传播及治理状态可说有天壤之别。《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2017年6月1日起施行。澳门特别行政区于2019年6月24日颁布了第13/2019号法律《网络安全法》,2019年12月22日正式生效。而香港始终无法出台相关法规,直至2020年6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香港特区政府当即表示,港区国安法于6月30日刊宪公布,即日晚上11时生效,才使香港的媒体包括网络媒体传播状况得到改观。

  1998年1月,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提出了“两个舆论场”的概念。他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新闻媒体着力营造的舆论场,一个是老百姓的口头舆论场。时至2011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撰写了“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系列评论,7月11日刊发的开篇之作是《打通“两个舆论场”》,文章将南振中原来的表述进行引申,明确指出民间舆论场今天主要是在互联网上形成、呈现的,网民在论坛、QQ群、博客、微博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的施政得失。其实始终还存在第三个舆论场,即国际舆论场,而当今海外中文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网站及个人节点在国际舆论场中早已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网络中文信息在三个舆论场中交叉传播,起着递进力度、扩大影响的作用。

  由于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等所组成的各类组织、团体来自不同背景、不同立场,在互联网时代所创建的众多网络媒体,自然呈现不同的传播宗旨。尤其是进入社交媒体时代,个人所开设的信息节点更是令人眼花缭乱,流量及影响力往往各领风骚三两年。在信息传播方面,他们最大的共同特点是,最迅速地获取中国内地(大陆)的重大新闻尤其是突发新闻事件后进行报道评说,然后反传至内地(大陆)产生影响。国际舆论场直接关系中国的国际形象,如2022年海外中文网形成的一场所谓“大翻译”的运动,再次搅动了国际舆论场,成为一个新的传播特点。

  中国内地(大陆)网络防火墙的设置,使得“简中网”今天成为具有特殊含义的一个词汇。然而,也应看到内地(大陆)互联网的领先应用对于港澳台的影响。如微博、微信在港澳台都拥有大量的用户,其中澳门最为显著。从2001年起,《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对澳门居民的互联网及其他信息传播科技的使用和影响进行跟踪研究,2020年的报告数据显示“几乎所有网民均通过手机上网,占比为98%,九成半手机网民使用微信,平均每天超过2小时”。随着抖音(TikTok)在全球的火爆,港澳台也拥有众多的用户,甚至出现“逆翻墙”现象,即从全球各地登入中国内地(大陆)网络,获取只有在中国内地(大陆)网络才有的信息服务。而这一潮流近年在台湾亦大为盛行。据香港《亚洲周刊》从日本筑波大学取得的独家资料,在统计了全球共逾130多亿翻墙人次后,发现台湾近年翻墙人次从全球第14位急升至第5位,共逾6亿人次。庞大的流量代表众多用户利用中国内地(大陆)网络观看影片、玩游戏或是下载大容量文件。除中国内地(大陆)的影视娱乐对台湾网民有吸引力之外,亦有台湾网民选择使用中国内地(大陆)的社交媒体。据统计,台湾18岁以上的抖音用户占总人口近两成(416万人),中国内地(大陆)的社交媒体“小红书”亦被誉为“中国版Instagram”。按照台湾地区苹果手机的免费应用程序排行榜显示,2022年迄今“小红书”下载数量高居第一位,成为台湾最流行的社交媒体之一。

  随着政治、技术、商业等诸多因素对互联网的深刻影响,互联网史研究今天面临着三大挑战:

  其一,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业界、学界更多关注眼下与未来,却忽视历史文档资料的保存。在互联网史的研究中,特别是早期史的研究中,许多重大事件的记录今天已无处可寻。比如,笔者在对港澳台互联网发展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即使是接入互联网的具体日期都没有见到详细文档及当事人回忆,基本上都是一两句话的记录。如台湾对接入互联网一事的记录为:1990年7月,台湾着手建立台湾学术网络TANet。1991年12月3日,TANet通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JvNCnet以64Kbps完成与互联网的连接。1992年7月,接入服务商Seednet开始提供岛内试用。香港对接入互联网一事的记录为:1991年9月(缺具体日期),香港中文大学通过64Kbps专线与美国太空总署连线接入互联网。1995年,中大资讯科技服务处以此为基础成立“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HKIX),成为为香港社会提供服务的专业机构,亦成为亚太区内重要的一个互联网枢纽。澳门的记录为:1994年(缺具体月、日),澳门大学连接上国际互联网,1995年澳门电讯(CTM)向公众开放使用互联网。为此,笔者曾通过电子邮件向澳门互联网研究学会请教,理事长盛绮娜回信表示:“澳门早期关于互联网的公开数据、具体数据和研究均较为匮乏。”

  其二,前些日子微信公号“冰川思享”上刊发了一篇文章《互联网时代的公共记忆,正在加速流失》,作者任大刚写道:“门户网站某一天会因为经营不善或别的什么原因,关闭他们的服务器,网络世界里曾经的一长串社会记忆,也就被清除了。而且事实上,通过某搜索引擎,已经很难找到10多年前的信息,要么就是服务器关闭了,要么就是因为什么原因不给看了。我曾经因为写作某段时间比较热门的社会话题,在某个学术网站找到过数百篇新闻报道、学术研究等资料。但是过了一两年,打算做些更深入的思考,再去检索的时候,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一篇都找不到了。它已经凭空消失,在互联网记忆中被彻底抹去。”相信互联网史的研究者对此有更深刻的体会。不要说重大新闻事件造就的社会共同记忆由于种种原因而迅速变得稀薄,即使已进入互联网的个人所写的文字、所拍摄的影像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其三,今天对网络事件的记录与评析,对网络发展规律的学理性探讨,写什么、怎么写,研究者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考量,有时连专业机构也出现中断持续多年项目的情况。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为真实地记录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于1999年开始《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编辑工作,每年都会征集各方面的意见,并最后组织有关专家审定。胡启恒、钱华林等老前辈每次都积极参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在CNNIC官网发布后,如同其中国互联网年度发展报告一样,被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业内人士、新闻媒体以及国外相关机构广泛引用。如果今天登录CNNIC官网,会发现《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的起止年份为1986年至2013年。据笔者所知,这一工作至少进行到2016年。这件有意义的事情,不知为何戛然而止,CNNIC肯定有自己的考虑,但直接后果是造成了中国互联网年度重大事件权威记录的缺失,令人感到十分遗憾。

  从古到今,历史的记录和研究从来都是一件苦中求乐的事情,是一件需要一代代人接续进行的事情。对研究者个人来说,需要上下求索,远近求索,心有定力,不激不随;需要坚持周全考证,去伪存真;需要坚持忠实记录,表述准确。以“小我”之笔记录时代巨变的大历史,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载《传媒观察》2022年12月号,原标题为:把中文互联网史的研究目光放宽投远。有删节,图表和注释等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作者简介]闵大洪,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原主任,副研究员

标签:
责编:周晓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