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 | 尹韵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2022/06/23 10:41  传媒观察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政治生活中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把哲学社会科学纳入五年发展规划之中,这在我国五年发展规划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极其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愿景高度关切,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寄予了非常期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高度关心和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亲自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当下的文件精神与6年前的会议精神一脉相承,有力贯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题与主线,始终强调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思想和智力支持。

  改革开放形成的大格局、大发展,需要锤炼出与之相匹配的大理论、大思想。当代我们正在经历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精辟指出的:“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奋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中国风格的学术体系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已是当务之急。就研究机构的规模和研究队伍的数量而言,我国可以算作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但就学术理论、学术框架、学术标准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而言,还不能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契合和相称。毋庸讳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类别、学术逻辑、话语表达、方法路径等基本上仍是西方舶来品。例如,许多学术论文的写作面孔模样相似:先拎出一个西方理论框架,再找来一堆中国例证往里填充。如果没有西方理论作为假设主线,似乎就意味着你的论文没有学术品位。至于论文是否接触中国实际、能否解决中国问题,那是根本不用考虑的。这种不良风气,基本上熏坏了大多数学科,有的甚至彻底沦陷。

  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一个民族倘若没有筑起自己的一整套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那它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的短缺和理论的贫困,不属于中华民族,也不应该属于中华民族。我们曾经出现过诸子百家竞相迸发的壮观景象,难道不能在今天写出信息文明时代的鸿篇巨制,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更大贡献、书写更精彩的华章吗?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出现成的教科书。既然丰富的实践是我们奋力书写的,那么深刻的理论也要靠我们苦心总结。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和着重点,就是要提炼出具有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新概念,锻造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中国的斗争如此伟大丰富,却不出理论家!”这是毛泽东在1941年底发出的“延安之问”。眼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之际,我们必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急切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不辜负人民的赋能和期待。

  世界在等着我们。

  我们将回答世界。

  (本文为《传媒观察》2022年第6期刊首语。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原所长,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