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丨“讲好中国故事”的本质、价值、内容、方法
2021/09/23 16:23  传媒观察  

  编者按:“讲好中国故事”是立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国家重大战略要求和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话题逐渐成为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访问研究者胡晓菲,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翼青在《传媒观察》2021年第9期发表论文,基于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软件和文献分析,对2013年以来被C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分析,从整体性视角认识“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的成绩与不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国际话语权和传播能力等一系列问题,对“讲好中国故事”的论述逐渐深入具体。而伴随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实践的不断升温,国内学界对于这一主题日益重视,思想政治宣传、文化产业、国际传播等领域的学者成为这一主题研究的主力军,其研究成果对于理解“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内涵、总结创作与传播中国故事的经验、制定相关对策建议、促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目前进展如何,是否有助于推进“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这些都值得重点加以考察和评估。

  本文以CSSCI来源期刊(包括扩展版)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图谱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2013年以来的“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梳理分析。通过Citespace分析得出的数据,目前“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大致围绕着什么是“讲好中国故事”、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哪些中国故事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等主题类型展开。

  “讲好中国故事”的本质核心——什么是“讲好中国故事”

  这一类研究试图回答“讲好中国故事”何以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它有什么理论内涵,又有哪些构成要素。在多学科汇聚的此研究领域中,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对于什么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回答主要有:讲好中国故事是国际传播或对外传播、国家叙事、公共外交、思政教育等活动的要求和目标。这一概念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何谓“中国”?二是何谓“中国故事”?三是何谓“讲好”中国故事。既往的研究对前两个层次有比较多的成果,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研究领域所借助的概念资源。例如在第一个层次上,王义桅的“三个中国”概念,认为新的中国观应该是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全球中国的合一。这一观点被许多研究者借用。在第二个层次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五个故事”的论述,被后来的研究者不断发展和细化,也有了丰富的阐释。而对于第三个层次,即何谓“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目前的研究处在建立评价体系和构建模型上。例如从“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国家叙事行为的视角,建立科学具体的国家叙事的互文叙事模型,提炼“讲故事”“话语权”“软实力”三个要素,从单维度渐变、多维度整合两方面,构建了提升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能力的多维度国家叙事框架等。这些研究不仅试图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核心,还将一直以来分散于“讲好中国故事”研究中的文化、叙事、话语、传播的研究勾连起来加以关注。

  “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意蕴——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

  “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是奠定“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的基础,也是提炼有效经验的基础。这类研究主要论述“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意蕴。

  一是从文本出发,对领导人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论述进行细致的解读和分析。主要有“底气”和“必要”两个维度,底气来源于传统文化、现实成就、道路制度,必要是基于国际了解中国的需要、破除国际对中国模糊认识的需要、国家软实力要与硬实力相匹配的需要。“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战略性问题也是技术性问题,对其反复强调,说明其既有经验价值又存在改进提升的空间。

  二是从实践出发,强调“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早在2012年,新华社记者郝亚琳在《传媒》杂志发表理论文章《讲好“中国故事”》,结合实际工作论述了讲好中国故事在国家形象、国家利益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不同实践领域中,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的回答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在传播研究中,强调舆论控制的意义,讲好中国故事是为了应对所谓中国“渗透论”“威胁论”“称霸论”“不负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是进行媒体报道方式创新和提升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需要;在话语叙事研究中,强调文化软实力的意义,讲好中国故事既是外交战略,也是文化战略选择,具有国际话语权、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的时代价值。在思政教育研究中,强调教学实效的意义,能够在话语的主体、客体、内容、形式上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弥补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增强课堂感召力、课程亲和力和针对性。研究呈现出兼顾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的特点,在国家形象、国际话语权、文化软实力、传播效果、思政教学实效等“讲好中国故事”的子主题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往往结合具体的实践经验展开。

  “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主题——讲哪些中国故事

  在讲中国故事是讲什么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讲好“五个故事”,即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国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或结合理论、或结合形势、或结合热点,对讲哪些中国故事进行了解读、剖析和延展,丰富了中国故事的内涵。

  除了在整体上的内容主题研究外,2013年以来的“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的故事题材分布对于理解讲好哪些中国故事具有启示意义,对宏大主题的研究从强调意义论述、定性分析到分类化、具体化、深入化的研究是其必经之路。从对2013年至2021年涉及故事题材的“讲好中国故事”研究成果的统计可以发现,出现频次最高的故事题材是中国共产党的故事(8篇),说明这是当前“讲好中国故事”研究在故事题材上的兴趣点,也有研究者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其次是战疫故事(4篇)、脱贫扶贫故事(3篇)、新时代的故事(3篇)。从中可以看出,学术研究与政治和时事的结合与对应。整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的子命题研究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分散到集中,逐渐深入并强化资政功能的趋势。

  “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论议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在本研究分析的216篇文献中,涉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或如何讲好中国某某故事的研究有134篇,占所有文献的62%,由此可见,大多数研究都以“如何讲好”作为研究的落脚点,体现出“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的实用主义倾向。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可分为三种:一是研究实践经验。选择典型性案例进行经验研究,从对经验的梳理、分析和提炼中,得到具有一定借鉴和推广意义的“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路径、模式等,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文化产品,包括媒体栏目、新闻报道、文艺作品等。二是借助理论资源。随着对经验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从理论角度介入。其中,早期研究首先借助的是宣传或大众传播学的理论,如议程设置、传播图式、强调传播效果等,或对传播实践主要是内容进行传播学解读。2016年前后转向跨文化传播和文化输出,并开始分为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两种角度,研究对象不仅关注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内容,也关注人及其文化。近两年借助的理论资源逐渐细化并开始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三是研究讲话精神。解读领导人论述,提炼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论,将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论分为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等几个维度并加以阐释,或将反映形势与政策热点的主题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相结合进行解读。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是“讲好中国故事”研究中最有活力的一个主题领域,从2013年起进入研究者的研究视野,早期研究有较强的经验介绍性质,更多高质量的成果集中出现在2018年以后,以不同学科背景、研究方法的研究者参与并聚焦研究为特征。

  (载《传媒观察》2021年09月号,原文约15000字,标题为:破界、融合、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此为节选,注释和图表等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文化旅游专项“山东段大运河老字号文化的传播策略研究”(20CLYJ4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胡晓菲,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访问研究者

  胡翼青,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