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丨虚拟主持人,不能成为一个“噱头”
2021/06/01 08:56  传媒观察  

  编者按: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悄然改变和影响着各行各业。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陈卫华,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潘中康,在《传媒观察》2021年第5期发文认为,虚拟主持人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行业应用的一种新形态,凭借全天候和多语种播报的先天优势,打破了真人主持一统天下的格局。但从各平台实际应用来看,虚拟主持人普遍有着“噱头”“没人情味”“研发昂贵”等的现实争议,阻碍着它的长远发展。帮助虚拟主持人走出发展困境,剖析未来的发展趋势,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000年,英国PA New Media公司推出世界上首位虚拟主持人安娜诺娃(Ananova)。虚拟主持,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播主行业的新晋网红。此后,日本推出了寺井有纪(Yuki),美国推出了薇薇安(Vivian),韩国推出了露西雅(Lusia),以及我国推出的“小龙”等虚拟主持人。而伴随着技术的更迭,人们对于虚拟主持人的开发应用越发广阔。2018年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在新华社正式上岗;2019年人民日报社首款人工智能虚拟主播“果果”正式亮相;2019年央视网络春晚主持人撒贝宁和以自己为原型的智能虚拟主持人“小小撒”同台竞技;2020年5月新华社又推出全球首个3D虚拟主播“新小微”。

  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播音主持行业迎来了多元化、智能化、虚拟化的发展趋势。

  作为人工智能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形成的,脱离了“碳基”身体的虚拟主持,给人们带来惊喜的同时也产生诸多的疑惑:它是否可以完美替代传统意义上的“真身”主播,其优点在哪、局限何处,当下困境如何、未来趋势怎样?遗憾的是,相对于应用市场热情持续升温,学界对于虚拟主持人的研究基本处于对其机体形貌的原始观察与摸索阶段,亟待及时跟进。

  一、先天优势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领域应用的一种新形态,虚拟主持人拥有着众多传统主持人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它也凭借自身优势弥补着传统主持人的不足,成为行业争相研发的“宠儿”。

  (一)全天候播报,“劳模”式主持

  非“碳基”身体,意味着虚拟主持人可以超越生理极限,为受众提供全天候在线准确无误传播信息的服务。一位真人主持,无论专业素养如何优秀,却始终难以摆脱生理的限制。人工智能虚拟主持人能不舍昼夜地24小时随时待命,源源不断地输出他们的“类人类创造”。工作上,他们不会发牢骚,也不会怯场,更不会出错;生活上,他们无需关怀,无需饮食,更不需代谢,可谓是主持界的“劳模”。

  (二)多语种播报,“学霸”式播音

  2019年两会期间,由科大讯飞推出的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多语种虚拟主播“小晴”,为两会提供中、英、日、韩等多语种的新闻报道。而科大讯飞也凭借自家的“新一代语音翻译关键技术及系统”,在2019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荣获SAIL应用奖(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最高奖项),语音翻译技术取得了全新的突破。“一条新闻、多个语种”的报道,按照传统方式,往往需要不同语种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参与,而作为主持界“学霸”的“小晴”,一人即可完成任务,致使传统主持人发出“饭碗不保”的感叹。在语义识别、语义分析、语音合成、语音翻译等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多语种虚拟主持真正地走进一线,在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加快了信息全球化的传播速度,加强了我国对外传播的力度。

  (三)吸引受众,“顶流”级主持

  据载,20年前虚拟主持人安娜诺娃报道时,就是万人瞩目。英国报业联会新媒体公司称,当天的网页在第一小时内吸引上万名网上浏览者。技术赋予了安娜诺娃“先天的流量”,这种“先天的流量”延续至今。2019年央视网络春晚,虚拟主持人“小小撒”“朱小迅”“高小博”“龙小洋”的精彩表现,成为整场晚会中观众讨论的一大热点。当撒贝宁与自己的“分身”“小小撒”同台的时候,台下观众纷纷尖叫,连撒贝宁自己也惊讶地表示“我的天,我感觉像照镜子一样”。而在之后的主持对话当中,“小小撒”更是妙语连珠,还出现了和撒贝宁“抢台词”的现象,这让撒贝宁十分“委屈”,也引得受众纷纷给这个“小小撒”点赞。据不完全统计,微博上对此信息的阅读讨论高达1573万之多,足见其吸引力之强。

  二、发展困境

  现阶段,虚拟主持人虽打破了传统主持人一统天下的格局,但从虚拟主持人在各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距离其更大范围内的普及,仍有众多艰难险阻等着虚拟主持人去跨越。

  (一)播报机械,见字出声

  播音创作,绝不等于机械刻板的文字符号向语音符号的转换。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表达情感的方式。但仔细分析之后,每种表达都经历了“理解稿件——具体感受——行之于声——及于受众”的过程。可以说,播音主持是一门极其讲究语言艺术的工作。反观虚拟主持人,智能语音技术使其具备播报的能力;“克隆”技术使其具备真人的外形;深度学习技术使其具备学习能力。但是虚拟毕竟是虚拟,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主持风格方面,都不可能与真人主持人相提并论,更谈不上情、声、气结合,有稿播音与无稿播音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大我”与“小我”的统一等播音主持专业范畴的艺术美感了。

  (二)成本极高,场景单一

  20年前,安娜诺娃的诞生历经了9个月的时间,耗资高达1.4亿美元,使得整个行业为之震惊。20年后,虚拟主持人的制造技术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高成本、高投入、高研发仍然是制造虚拟主持人不变的必要条件。以科大讯飞为例,根据科大讯飞2019年年报显示,在研发人员数量保持基本稳定的状态下,科大讯飞2019年度研发投入金额为21.43亿元,较2018年增长了20.91%。可以说,科大讯飞把超过五分之一的企业营收放在了研发上。这样的高成本、高投入、高研发促使人民日报首位虚拟主播“果果”和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多语种虚拟主播“小晴”成功上线。但是,单纯以目前虚拟主持人的应用现状来看,大部分虚拟主持人是服务于新闻播报、多语种播报、气象播报等单一场景。除此之外,几乎看不到它们的身影,更不用谈及进一步的下沉推广。如何降低研发成本,如何开发新的应用场景,成为各大媒体和相关科技企业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三)即兴缺失,认可度低

  主持人的即兴表达是大众传播、人际交往和语言交流的有机结合,缺乏任何一种都不能有效达到主持人即兴口头交流的效果。对于虚拟主持人来说,程序化的运行机制导致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它无法灵活应对节目中突发状况。比如突发停电、程序乱码、流程变更等。下一秒究竟会发生什么我们无法预知,也无法预设给虚拟主持人。但优秀的主持人,通常会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理解与感受,即兴组织语言,传达新的传播内容,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虚拟主持人的出现,使得受众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得到极大满足。可伴随着审美疲劳的出现、新鲜感的消失,受众重新选择真人主持也是必然。从虚拟主持人的话语当中,人们感受不到温度、感受不到关怀、感受不到情感、感受不到共鸣,而这些因素也最终导致了人们对智能虚拟主持人的认可度保持在较低的状态。

  三、发展策略

  虚拟主持有明显的人工智能优势,所谓大势所趋,不可抵挡,然而“噱头”“没人情味”“研发昂贵”等标签,阻碍着它的长远发展。如何走出困境,寻找到恰当的路径发展趋势,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凸显智商,以专致胜

  在特定场景中,如特殊时段的新闻播报、突发性事件播报、灾难性事件报道等,虚拟主持人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性,第一时间将受众密切关注的内容传播出去,有利于增强信息公开透明化,有效避免“真理还在穿鞋子,谎言已经满地跑”的情况出现,遏制谣言的散布。现阶段,立足自身专业,避免因技术、成本、认可度等因素造成的应用不足,成为虚拟主持人发展的一大趋势。

  (二)采编播多技术融合

  智能便携设备+5G传输技术实现了视频素材的智能采集;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生成技术(NLG)催生了机器新闻写作;人工智能识别+云平台技术实现视频的智能剪辑;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技术催生了虚拟主持人。目前,它们在各自的空间领域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推动着“智慧媒体”的发展。在未来,虚拟主持人要与智能采集、机器写作、智能剪辑、智能导播等技术进一步融合,减少人类的参与次数,实现人工智能领域的“采、编、播”一体。

  (三)取长补短,人机耦合

  所谓的人机耦合,是指将人类操纵者与人工智能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较为合理化的闭环反馈系统。应用在主持人行业,具体体现为传统主持人和虚拟主持人的深度合作。现阶段,理解、思考、认知等能力的缺失,阻碍虚拟主持人的进一步发展。但海量信息储备和快速检索以及多语种播报能力可以帮助传统主持人更好地去传播有效的信息,将他们从繁琐且复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去从事更加深入的内容生产工作。未来,促使虚拟主持人成为传统主持人的帮手,人机合作共同完成内容采集制作等工作,才是虚拟主持人发展的一大趋势。

  (四)多场景、多领域拓展

  虚拟主持人作为一种技术而存在,绝不仅限于应用在传媒领域的单一场景中。随着未来技术的成熟与市场认可度的提高,在VR、AR、直播带货、医疗、游戏、教育、新媒体等领域也应有虚拟主持人的身影,从而形成多元场景的发展格局。例如,在直播带货领域,虚拟主持人全天候的工作,使得任意顾客进入直播间都可以和主持人进行实时对话互动,了解商品的所有细节;在教育领域,虚拟主持人+VR/AR技术,使得虚拟主持人可以变身任意科目的老师,且“面对面”地为学生提供权威知识点解析等。

  (五)个性化、私人化定制道路

  人工智能虚拟主持人的出现使受众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未来,虚拟主持人的外形、语种、音色、背景等,都可根据受众不同的喜好、兴趣、职业、年龄、性别、视觉等随意变化。除此之外,虚拟主持人还可通过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精准画像,并进行个性化分析,主动推送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新闻资讯、热点话题等内容,增加受众的依赖度,带动虚拟主持人的进一步发展。

  (载本刊2021年05月号,原文约6000字,标题为:人工智能时代虚拟主持人发展困境及策略研究。本文为湖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专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人工智能时代虚拟主持人的发展困境及趋势”(CX20201045)的研究成果。此为节选,图表和注释等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作者简介】陈卫华,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

  潘中康,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

标签: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