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镇江 > 要闻 > 正文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一个老小区的社会治理新实践
2019/07/04 19:14  金山网  

  在镇江人的朋友圈里,曾经有过一篇很火的文章,叫做《每个镇江人,都有个江滨新村的朋友 》。在这篇文章中,把江滨新村称为“镇江社区三巨头”,并且说“无论是谁,只要生长在镇江,通讯录中必然都有来自江滨新村的朋友”。说到江滨新村的“大”,文章作者这样写道:11路公交车把你丢下的时候,这头的江滨新村到了,那头的江滨新村还远着呢,想要一下子逛完整个江滨新村?建议你扫一辆共享单车。

  因为“大”,江滨新村被分为两个社区——江一社区、江二社区。其中江滨新村第一社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镇江最早建成的社区之一。占地约35万㎡,居民5000余户、2.3万余人。下设13个党支部,党员613人。社区分为5大片、16个网格。

  因为“老”,社区治理的难度也高。物业、绿化、停车……方方面面似乎都在考验着社区的工作能力。

  如何更好地服务百姓,让生活在老小区居民也有满满的获得感?江一社区通过“大党委制”“自治理事会”“滨江议事堂”等系列实践,探索一条老小区自治共治新路径。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楼栋、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分镜头——“红马甲”解决家门口的“烦心事”

  一大早,周顺诚的手机就响了起来。不用看,他也知道,应该是自治理事会的成员又发现了社区里的什么问题,或者是又接到了居民的情况反映。

  果然,两张现场照片后面,是“自治理事会”一位成员发来的一段话:江滨54幢到56幢之间的酒瓶,影响居民环境,是酒业堆放的。几名成员立即赶往现场,一番沟通之后,商家当即把酒瓶整理好。

  刚刚忙完没多久,微信又响了起来,这次是“自治理事会”的另一位成员发来的信息。30号大院内一位居民反映,院内有棵大树挡住了居民家的阳光,需要修剪。登记情况、协调共建单位……自治理事会又开始忙碌起来。

  今年68岁的周顺诚声音洪亮,步伐矫健。在江滨新村住了数十年,退休之后的周顺诚,有了时间,就想为社区做点事情。

  江一社区是老小区,由于建成较早,没有物管。2017年8月底,江一社区通过党员志愿者模式,成立了“自治理事会”,理事会共有5位成员,都是退休党员志愿者,周顺诚成为其中的“五分之一”。

  理事会每天有一位成员在社区轮值,登记民情民意,实行“三单”式服务:群众提出服务需求点单、社区党委整理派单、“自治理事会”接单,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因为工作时总是穿着红色的马甲,他们又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红马甲”。

  微信群是“红马甲”为方便工作、快速处理居民“点单”而建立,实际上,“自治理事会”还有厚厚几沓子“民情问题处理单”,作为更规范的“台账资料”,里面记录了理事会近年来处理的近400件“民情问题”。

  “‘自治理事会’成立之后,第一个来反映问题的居民就是我接待的。”理事会成员蒋硕伟说,当时有位居民来反映家中排污主管道以及天花板漏水,因为漏水不在公共部分,需户主和楼上邻居协商自行解决,在耐心的解释和协调之后,这位居民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为居民维修落水管、协调维修破损井盖、为小公园安装休息长椅……了解“微”事件,提供“微”服务,服务“微”民生,在社区居民桩桩件件的“烦心事”后面,都活跃着“红马甲”们的身影。

  “老百姓的诉求是我们的第一信号,老百姓的利益是我们工作的第一选择。”作为理事会主任,周顺诚这样定性“自治理事会”的宗旨。

  分镜头——“议事堂”解决社区里的“难心事”

  6月12日上午,一周一次的“滨江议事堂”工作例会在江一社区内如期召开。社区党委书记、社区网格员代表、街道城管、执法中队、永盛环卫等多方代表济济一堂。上个月自治理事会内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将在“议事堂”上提出来,由大家群策群力。

  周顺诚首先通报了上个月网格长反馈问题的解决情况、红马甲“三微服务”的待办事项。随后,网格员及相关单位代表通报了最近群众反映问题的进展情况。针对近期开展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京口区城管局四牌楼街道执法中队队长朱勤还向与会人员详细说明了何为“黑恶势力”,社区内易产生“黑恶”势力违法犯罪行为的领域和场所,希望大家对照标准,积极提供身边“黑恶”线索。

  四牌楼街道江一社区党委书记张凤霞介绍,2008年开始,江一社区率先探索网格化治理工作,建立网格长一日一访、网格巡访以及网格长例会制度。2017年初,原来的“网格长例会”被“升级扩容”为“滨江议事堂”。原先由社区主持开展的“议事堂”也逐渐“交接”给自治理事会。“议事堂”的职能主要就是针对居民反映的较难解决的问题,群策群力,共商解决方案,“民议民事,民决民事”,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张凤霞举了个例子。东吴路75号11幢、12幢、13幢、14幢,建于上世纪80年代,无物业管理,无路灯照明。之前考虑到居民出行不便,有安全隐患,社区与附近网吧协商,拉出一根照明线。2017年,网吧停业,路灯问题再次困扰这几幢楼的200余户居民。这个情况经自治理事会反映到“滨江议事堂”之后,社区和理事会多次实地考察,积极与镇江市路灯管理处协调,终于为居民解决了照明问题。

  “如果说‘红马甲’是解决老百姓‘家门口的烦心事’,那么‘议事堂’就是解决‘社区里的难心事’。”张凤霞说。

  分镜头——“大党委制”唱响共建共治共享“大合唱”

  清晨的阳关,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闪烁着点点金光;木质防腐木长凳上,几位阿姨一边聊天,一边看顾着不远处玩耍的孩子;乒乓球桌前,两位大爷你来我往,对战正酣。这是记者日前在江一社区“红色引擎”党建共建园内看到的一幕。

  说起“红色引擎”党建共建园,也许有部分居民并不熟悉,但若是提起江滨新村老一期小公园,大家并不陌生,这里曾经是附近居民一处重要的休憩场所。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小公园也变得老迈而破败。小公园得以焕发新生,得益于社区的“大党委制”。

  张凤霞介绍,江一社区“大党委制”是按照共联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起的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内外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模式。通过与共建单位签署共建合作协议书,分别列出资源清单和服务清单,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延长社区服务工作手臂,唱响“共建共治共享大合唱”。

  

  一期小公园的问题,被“自治理事会”上报社区党委后,社区党委以党建文化为引领,携手“大党委”共建单位党组织,多方汇聚资源,筹集资金。“众人拾柴火焰高”,最终,小公园于2018年初开工改造,这才有了文中开头的那一幕。

  由于多方面原因,江一社区的绿化长期得不到修剪,不仅影响小区环境,还妨碍人身和交通安全。结对的市烈士陵园管理处党支部,主动担负了起了小区的绿化养护任务。烈士陵园绿化养护队的党员志愿者,利用工作日早晚、中午以及休息天,携带专业工具深入社区,进行绿化修剪、枯枝清理。

  携手共建单位京口区文体局党支部和康盛剧社党支部,开展 “社区小舞台,月月有好戏”文化惠民项目,让社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戏”;

  联合刑科所、水业总公司,开展党员互动教育课堂,让党员亲身体验刑侦过程、污水处理过程;

  与健康路卫生服务中心、中鼎老来乐、金皇养老康复中心共同打造“医养结合”新路径;

  ……

  13家共建单位或出谋划策、或提供资金支持、或提供专业服务,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新的路径。(记者 朱秋霞)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